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对正义观的冲击和全球治理对正义价值的追求,全球正义已经成为一项亟待拓展的议程。究其原因,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二元悖论、国际政治中道德原则的复杂性,这三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全球正义的实现。本文认为,全球化所带来的权威流散拓宽了"国家—市场—社会"三维治理结构的民主化渠道,缔造了全球正义实现的权力结构环境;化解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二元悖论、达成合作是维护全球正义的基本保障;承认差异、兼容并蓄是建构全球正义观的基本原则,个人正义是全球正义的起点与归属,全球正义观须以全球命运共同体为依托。  相似文献   

2.
史军 《阅江学刊》2011,(3):75-79
享受工业化以及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益处的人往往并不是那些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大的人,气候变化利益与负担的不公平分配正是全球正义的关注范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肇因是发达国家的累积排放,因此,发达国家对解决气候变化负有特殊的义务,这种特殊义务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使全球气候正义成为可能,发达国家就必须放弃"以邻为壑"的固有观念,将分配正义的共同体扩展到全球范围,建立全球正义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正义的边界     
戈-佐·丹(Kok-Chor Tan)注意到,近些年来自由主义者不断对世界主义观点进行批评.在《正义无边界: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一书中,丹为世界主义全球正义观作了辩护,他的方法是证明他的世界主义正义观与人们之间的"特殊联系和承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如果存在,是一种普遍与特殊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9,(5):50-63
最近,对环境正义的呼吁虽然有所增加,却很少有人关注环境正义之正义究竟指涉什么的问题,尤其以有关社会运动的诉求方面为甚。环境正义的理解大多涉及公平问题,即环境危害和利益的分配问题。但是,将环境正义定义为公平是不完整的,因为行动中的人士、社区以及非政府组织所诉求者绝不止于分配。全球环境正义所诉求之正义实际上有三个方面:公平地分配环境风险,承认受制社区参与和经验的多样性,以及参与环境政策制定和管理的政治进程。在这一运动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正义观念,它们共同证明了多元而统一的正义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按照罗尔斯关于公平即正义的界定,发展中国家这类"最少受惠者"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被边缘化是其正义性缺失的主要表现.发展中国家利益被边缘化是WTO长期以来以自由为价值核心向度的必然结果,因此,自身讨价还价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很难发起有效的体制改革,构建正义的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公民社会是构建WTO正义性的重要力量,其有效路径包括:组织国际性集体社会行动影响WTO的决策、正式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对发达国家进行游说和施压和与发展中国家直接合作.全球公民社会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可以改变赤裸裸的权力政治,赋予国家行为以伦理价值的约束,使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为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上讲和谐可以通过正义和超越正义两种方式来实现.虽然在直观上超越正义的社会、相互关怀的社会似乎是更加和谐的社会,但在现代社会只有正义的方式才能保证和谐,超越正义反而会导致压迫、带来不和谐.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讲和谐可以通过正义和超越正义两种方式来实现.虽然在直观上超越正义的社会、相互关怀的社会似乎是更加和谐的社会,但在现代社会只有正义的方式才能保证和谐,超越正义反而会导致压迫、带来不和谐.  相似文献   

8.
米勒的正义理论挑战了包括罗尔斯等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坚持单一正义原则的各种学说,倡导一种"社会情境多元正义论"。这一理论根据社会情境具体的实践需要,采取具体的正义原则的方法分析了三种关系模式与三种正义原则的对应关系;在如何实现社会正义的问题上,米勒重视结果正义,但同时主张要保证程序的公平;面对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主义的挑战,米勒提出了社会正义追求应采取的两手对策。米勒的多元正义理论拓展了正义理论的研究空间,为21世纪正义理论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但其理论因缺乏世界历史视野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南希·弗雷泽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在北美的代表人物,她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借鉴、质询和重构,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反规范正义”理论。她认为在多元性公共领域的背景下,当代正义理论是经济、文化和政治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与之相对应,正义应该包括再分配正义、承认正义和代表权正义。在正义主体的问题上,她认为在传统的威斯特伐利亚框架外,存在一个跨国公共领域,因而正义应该具有跨国性。关于怎样实现正义,弗雷泽的方案是建立一种具有对话性和制度性的全球民主制度。她的正义理论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充满现实意义。它既为我们理解正义开启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视角,在某种意义上拓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又为时下我国维护和构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正义、正义观与正义理论胡海波宋禾1.正义的人性本质正义的本质是什么?对此人们的认识与理解历来互不相同。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确与坚持:人是理解正义本质与解决正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样研究正义问题,其观点与理论才可能符合正义问题本然的意义,才是正义追求的真...  相似文献   

11.
文化精神的正义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精神的正义呼唤胡海波一、文化的本质与文化的正义任何真正的正义理论,都以丰富的人类文化内涵为底蕴。如果一种正义观放弃或忽略对文化的关注与理解,这种理论就无法避免人性的贫困与理想的狭隘,因为在人、文化与正义之间本然地存在着三位一体的联系。人是正义与文...  相似文献   

12.
周文华 《唐都学刊》2005,21(5):103-106
法的正义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在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上,人们传统上倾向于重实体正义、轻程序正义,甚至认为实体正义决定程序正义。实际上,程序正义具有独立于实体正义的价值,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应该得到足够重视,但又不能把程序正义绝对化。  相似文献   

13.
马捷莎  李祥 《学术交流》2006,8(1):23-26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做出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正义、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或者是政治共同体福利的组成部分。正义可分为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普遍正义它要求公民的言行举止必须遵守法律,特殊正义则包括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和交换正义三种。就正义作用范围而言,正义分为家庭正义和政治正义。关于公正原则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城邦政治法律制度原则。其二,作为个体正义美德原则,即人们从内心自觉服从和践行这些规则时,社会正义方能有效实现。亚里士多德正义观充满了内在矛盾。他的正义观,不仅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定启示。我们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扩大中产阶层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4.
王秀华 《唐都学刊》2006,22(3):14-19
正义之所以为正义而有别于纯粹利他主义和纯粹利己主义之处在于:正义的条件性,即一个人遵守正义之规范以他人对正义的遵守为前提和条件,正义不是最高,但是最好。同时,作为道德命令,正义又必须是无条件的,即每个人都必须把正义作为义务而绝对遵守,不论其他人是否也能做到。条件性和无条件性同为正义的两面。这样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得以并存有赖于条件性的转移和超越。只有高于正义,才能实现正义。慈继伟在《正义的两面》一书中所表达的这一正义观,对推进当前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社会主义抓住社会正义问题并将其作为分析生态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揭示出生态问题的本质是社会正义问题,而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是产生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将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结合起来,从政治正义、经济正义和文化正义等方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的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走向公正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价值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理论,对认识生态问题的成因以及有效解决生态危机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其内在的理论缺陷,注定其与科学社会主义还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6.
汪斌锋  郭强 《创新》2014,(1):9-13
纯粹的时间概念一直不是社会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只有其度入了社会性,特别是现代性之后,时间性设置才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而这恰恰孕生着社会速度的问题——一种时间性设置的加速的状态。文章试图分别从韦伯和马克思两人的思想中阐释社会速度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呈现路径,且它的呈现背后有一种正义与非正义的纠合——一种社会速度的正义与非正义。  相似文献   

17.
刘颖 《社科纵横》2014,(4):75-77
作为独立于国家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全球公民社会可以有效地沟通国际组织、民族-国家和公民之间的联系,通过与不同全球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逐渐形成正义的全球社会契约。  相似文献   

18.
呼唤全球正义--与柯布教授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学者任平于 2 0 0 3年 11月 7日拜访了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 (JohnB .Cobber)教授。在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克莱蒙剑桥街 77号柯布先生简朴雅致的客厅里 ,柯布教授就全球正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本刊发表时作了少量删节  相似文献   

19.
张容南 《阅江学刊》2011,3(6):47-52
气候变化造成了数以万计的死亡和灾难,它要求人类对此作出伦理回应。回答不了气候正义的问题,国际范围内的合作就难以展开。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种表达了气候正义诉求的气候伦理,为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提供价值的引导。在商谈应对气候变化时,我们需要将不伤害原则、公平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作为气候伦理原则应用其中,同时就气候正义的基本原则达成一致,并将这种原则贯彻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计划中,才有望在国际层面展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朝向正义与德性--奥尼尔论正义与德性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义与德性是西方伦理学的两个重要范畴,当代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围绕二者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使其成为当代西方伦理学争论的焦点.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英国女哲学家奥罗拉·奥尼尔对此问题的观点奥尼尔主要是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针对共同体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重新解释了实践理性、规则、正义、德性等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试图在一种新的实践理性的基础上达到正义与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