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析农民工虚拟社区的建构及其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8-61
流动农民工融入乡土生活情境缺场并且充满"陌生人"的城市空间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建构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网络的过程.在不断互动和交往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会形成由互动所产生的纽带关系,并促进有利于个人利益和行动的虚拟社区的形成,对农民工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2-66
虚拟社区是人们网络生活自由表达的重要场所,其间不乏充斥着诸多非理性形式表达非理性内容,以及非理性形式表达理性内容的现象。该文具体分析了虚拟社区非理性表达的形式及原因,并从政府、媒体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虚拟社区理性表达的实现路径:政府要改进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网络媒体应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个人应该提高媒体素养,增强"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调节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虚拟社区是依托于现实城市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人际网络。与其他虚拟社区相比,它具有更明显的地域性、现实倾向性和边界模糊性的特点。城市虚拟社区在城市建设中起着社会安全阀、弱势群体的求助台、城市民主的催化剂和市政执法的监督者等功能。对于城市虚拟社区的建设,一要转变观念,变回避为鼓励;二要转变方式,变管理为治理;三要建设制度,变短期为长期。 相似文献
4.
虚拟社区市场与营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秀生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4):67-70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技术在商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在电脑网络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社区市场的概念及特点;还进一步探讨了虚拟社区市场营销问题,并指出新的营销理论是以人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最大限度用营销手段促使消费者关注本企业及其产品。虚拟市场营销的要诀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车佳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2):27-28
虚拟社区是依托互联网进行非地域性人际互动的一种社会形态,与现实社区既联系又相互区别.其存在及发展将引发人的生存状态及现实的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6.
旅游虚拟社区:概念、内涵与互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意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1):111-114
随着电脑网络沟通技术的发展,以旅游论坛为典型形式的旅游虚拟社区不断涌现,并对旅游者决策行为及旅游目的地营销等方面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旅游虚拟社区是以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为主体,以电脑为媒介,通过在线方式构建的一种虚拟社会网络,它具有一般虚拟社区的本质特征.成员参与虚拟社区可以获得功利收益、社会收益、心理收益以及享乐收益四个方面的收益,而工具性动机、效应动机、品质保证动机、社会地位动机和期望动机五种贡献动机则是驱动成员对社区积极支持和作出贡献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贺佐成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11-15
如同现实社区,城市虚拟社区中也存在着不当或非法谋取利益的行为.由于城市虚拟社区信息以比特速度传播、传播范围无边界、网民发言匿名性等因素,使得传统社会管理方式无法对这些失范行为实施有效管理.因此,从城市虚拟社区网络结构和社会资本在其中运作的规律出发,提出鼓励社区主体参与社区网络、鼓励社区内群体的多样性发展等方式来对城市虚拟社区实施治理. 相似文献
8.
论构建和谐虚拟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永泰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1):6-8
虚拟社区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分化和聚合着网民,是新型的社会维系方式,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的共同体。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虚拟社区既存在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也有令冲突加剧、破坏社会和谐的可能,这值得高度重视。当前必须进行虚拟社区内部的和谐构建,也需要进行虚拟社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9.
虚拟社区的商业价值实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龙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研究了虚拟社区商业价值的创造机理,揭示了虚拟社区商业模式困境的根源,提出了"基于社区营销的价值创造模式"的解决思路,构建了虚拟社区商业价值实现模型.虚拟社区的商业价值从根本上来源于消费者的参与和互动所产生的影响力.保持一定的成员规模,是虚拟社区创造商业价值的基础.虚拟社区的商业价值实现策略为,虚拟社区为企业构建营销平台,提供深度营销机会,企业利用虚拟社区开展社区营销,虚拟社区分享企业所创造的营销价值. 相似文献
10.
虚拟社区作为一个虚拟与真实交织的双重空间,对青少年的生理、智能、情绪、社会与人格都产生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对青少年社会化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针对现实问题带来的危害,应尽快健全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发生,实现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有效地预防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建立有利青少年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秦飞飞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67-70
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不同于传统的专家分类,信息用户的主动参与所导致的大众分类能够较真实和全面地揭示信息资源的特征,虽然大众分类还存在不足,但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显示出其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宋石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在Web2.0时代,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平等、多元的话语平台,使公共领域呈现向所有人、所有问题开放的趋势,"受众"转为"公众",网络也转为"共有媒体",公共性得到回归.在此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对传统的"意见领袖"的定义发起挑战.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公共话题、推进公共事务的能力还相对有限,但已逐步显示出民众通过自有/共有媒体来影响公共政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浅析Web2.0的商业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媛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5
本文通过对Web2.0的核心特质和典型应用的分析,总结了Web2.0成功的商业模式,并且展望了Web2.0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国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326-328
针对目前农民通过农业科技网站获取信息存在的问题,利用流媒体技术和Web2.0技术,构建流媒体农业科技互动平台,该平台突出其视频服务功能和互动性,为农户、科技人员、农业专家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快速的信息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驰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21-27
在W eb2.0环境下的互联网,随着网站搭建技术及网站运行理念改变,产生了安全漏洞、个人信息盗用、有害信息传播等信息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对现行互联网的安全隐患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综合性对策。信息社会的安全保障工作需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努力,在借鉴各国信息安全经验的同时,建立符合国情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针对我国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包括在组织内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引导与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二次解放——从工具进化的角度展望Web3.0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网络中最新出现的W eb3.0概念,传媒学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如何实现W eb2.0到W eb3.0的跨越性转变,成为摆在互联网研究学者面前的一个崭新命题。文章对互联网从W eb1.0到W eb2.0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W eb3.0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朱雪刚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03-106
对知识网络和知识网络的支撑环境进行探讨,根据知识网络和Web2.0的特征,构建出由参与者、知识库、交流与沟通服务、知识生产服务、知识组织利用服务、知识学习服务等组成,以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流动为目的的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并对体系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从效率、互补性、锁定性和新颖性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会计算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的价值创造模式;并分析了广告模式、会员费模式和交易模式这三种典型的适用于社会计算网络的盈利模式;又从核心资源和流程方面,分析了社会计算网络如何传递价值;最后基于前面的分析,提出社会网络时代构建成功商业模式的重要因素,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云英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1-9
农村社会工作及其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此本刊特邀三名专家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与组织建设”笔谈。张云英认为农村社会组织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以夯实农村民主管理的坚实基础,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生活,推动农村公民社会发展。陈成文认为,现实农村社会善治必须强化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职业化。他在分析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点及社会组织在人口、社会治安、利益诉求以及特殊人群管理方面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准、优化农村社会工作者的成长环境等若干设想。李斌针对新农合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报销”导向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功能混乱,认为要使新农合制度更具有效率,必须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级医疗为基础的三级医疗辐射网络,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扶助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使村级医疗更便民、乡镇卫生院更利民,县医院更能解困。 相似文献
20.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4-81
社区已成为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但在现有的社区服务体系中,社会组织还没有普遍成为不可或缺的服务供给主体。依据国内外经验,社会组织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Z市S区的社区建设项目为考察对象,得出现有社区服务体系中服务主体的状况是:居委会处于重压之下、草根社会组织自发生长、物业公司等商业组织功能有限、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缺失。这样的主体结构下的社区服务供给必定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结合社区建设项目中Y机构培育社会组织、影响社区服务体系的实践,探讨其机构识别、能力建设、链接资源、打造枢纽的培育模式和效果,认为,再造社区服务体系的关键是改变社区服务的主体结构,发挥行政主体、社会主体、商业主体的互补优势,加强草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功能发挥,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支持和服务的双层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