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不可能产生宪政。市场经济是宪政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产生权利观念、权利意识,促进政治法治化、民主化,要求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产生宪法观念和宪法,培育宪政生存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2.
新公共管理运动所提倡的“管理主义”使公共部门的运作效率有所改进,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在某些方面也得以改善。但是运用于管制性的、执行性的政策环境中,就易产生所谓的“公共权力的异化”,深刻地伤害公共服务的本质。因此“管理主义”的立论基础薄弱。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第一要务,实行适度的规制、限制公共权力市场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政府管制与服务:权力与权利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府管制制度有存在的正当性,但是过度管制或管制缺位有诸多危害。政府管制的范围越广,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干预的程度也就越深,公众的权利范围就越窄。然而,政府管制内在地产生权力扩张的冲动。政府管制中的利益博弈影响着对管制和服务的认识。政府管制从另一个角度也是服务,政府管制要以服务为中心,通过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体现公民本位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阿克顿的宪政观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而是阿克顿在总结历史,用于指导国家构建的一种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普选权,成为实际民主的一份子,成为人民精神的向往。政府权力与公民自由是政治研究经久不衰的话题,阿克顿的宪政观是其对于限制国家权力,实现人民自由的一种制度设计,宪政政府不会因为更换领导而变化,相反宪政政府有没有领导都会运行很好。每个领导者重在设计一种权力制约机制,使得宪政发挥其最大功效,才是阿克顿宪政观的归属。  相似文献   

5.
到底什么样的政制才是最理想的?民主与宪政孰重孰轻?民主论者与宪政论者对此看法不一。民主着重关注的是由谁来行使权力亦即权力的归属问题;宪政重点强调的是对政府(国家权力)的限制和防范,即权力运作的规则、程序和制度问题。民主与宪政虽然都是现代政制的基础,但它们的内涵与侧重点各有不同。因而,理想的政制不能只是单纯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必须既是民主的,又是宪政的。  相似文献   

6.
宪政制度设计思想为规范政府权力,促使政府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制度设计思路。从宪政制度设计思想出发,思考政府转型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通常有两条进路:一是通过规范分权来规范政府权力,使政府超越于市场与社会,自主地制定公共政策,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二是调整政府权力与社会组织的权利关系,促使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治,从而防止政府权力变异,促使政府承担其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7.
守法理论作为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承诺论、公平论、暴力威慑论在内的各种理论论证了公民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但以宪政主义视角对上述学说加以审视,其结论在于对广泛的守法主体加以区分,更强调公权力主体的示范守法和权力限制,然终极目的在于人权的实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行政宪政化源于新宪政论。新宪政论十分重视公民的作用,更试图构建一个受约束的有效政府。因而,界定行政宪政化应当考量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政府管制与自由市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效率与正当程序、职权与职责五对关系。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宪法目标层面上,行政宪政化是对依法行政的内涵从宪政角度进行的提升和深化。  相似文献   

9.
洛克颠覆了传统政治哲学观所坚持的政府所具有的诸多积极职能,而将其弱化为保护人民的财产。任何超越消极地权利保护之外的政府目的都被认作是不恰当的。洛克主义的最小政府虽不是正当性的充分条件,却限制了政府对权力的僭越,具有了政治权力的证成性。对洛克主义政府目的观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洛克主义以保护财产的名义牺牲了平等与公正以及伤害了部分人的自由。本文对这些批评也一一做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0.
宪政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寻找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平衡点是宪政建设的任务,权利与权力从对抗到妥协必然产生一个公民社会,政府、公民、公民社会三者的良性关系维持了宪政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当信息技术从“无线”信息方式跳跃到互联网时代,政府政务核心也将由“服务”功能过渡到“传播”功能。随着独立媒体、战略媒体以及纯粹个人媒体的出现,社会媒介矩阵已经重构,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与提升政府网站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优化社会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具体调查分析了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级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传播状况,发现政府网站的建立意识存在着明显的层级差别与地区差异;网站首页栏目设置上,规划欠合理、主体不突出,对网络传播的基本信息技术重视不够;同时,政府在线办事能力不强,公众参与性不高,县级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力度不够;“大众传播”方式未能真正实现。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门户网站的传播能力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政府的一项财政支出,政府采购对全社会资源的配置会产生直接和强有力的经济效果。但中小企业在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中面临诸如资金实力不足、信息不畅等困境。为了让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积极地发挥作用,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中小企业要抓住机遇,依托法律和政策,克服自身缺陷,不断创新、改革,努力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责任政府与共和、民主、宪政及法治之间存有价值关联.应然状态中的责任政府应是积极作为的政府,而非不作为的政府.实然状态中积极作为的政府未必是责任政府,不作为的政府则肯定不是责任政府.对于责任政府的构建而言,厘清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概念,揭示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内在机理,设置政府作为的权力边界,构筑政府不作为的防范机制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对于政府职能的科学内涵如何、政府职能的本位或法律责任如何、怎样才能充分实现政府职能或者说政府职能的有效运行机制如何等问题,文章认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若能真正做到完成人民或宪政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政府职能结构及本位的真正内涵或宪政要求,严格控制政府行政职权能动性的作用方向和价值目标,正确行使行政权力,建立高效的政府职能运行机制,树立执政为民的宪政理念和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政府工作效率。其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积极主动作用是现阶段实现政府职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源泉,起着表率和示范作用。当前政府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不仅已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共管理的效能,而且也成为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按照近代西方的社会契约理论,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权力异化的倾向和政治体制自身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陈端洪的《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一文的分析和解释。在陈文中,宝贵的实证主义立场与令人费解的神秘化倾向相互交织,引发了学界不少的批评或误解。首先批评了该文的神秘化倾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作为制宪权的主体""立宪时刻是神圣时刻"和"民主与专政也辩证地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之类的模糊费解的表述,然后努力穿透该文的一些貌似不一致的表述,以理解其政治宪法主义。陈文的贡献是解释宪法生动的政治内涵,探明宪法不能司法化的实质原因,指出中国宪治道路的特色。陈端洪强调"政治本身就是宪法",但这不表明他认为一切政治行为都是合宪的,它只表明,陈端洪认为作为宪法内容的某种意志的落实和更新是政治性的。其所谓的五大根本法是对宪法现实的理论描述。这种描述服务于某种规范目的,但并不必然代表作者本人的规范立场。在陈的政治宪法主义中,"政治的"是力量的,政治宪法主义呼吁新的社会动力以推动目前的政治体制的硬球,并要求把这种新动力传输到体制内部,把它转化为内部常规要素;"政治的"是结构的,政治宪法主义要用新的政治结构来确保权力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地方自治为主要内容的立宪新政,虽然从上层统治者到社会民众达成了其是"救亡图存"之良药的思想共识,但在具体实施中却遇到诸多现实困境、产生种种不良后果、导致普通民众的反对和暴动、引发社会舆论的批评。立宪新政本是求生之道,反而成了促死之法,新政不仅在实施中走样,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加剧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成为革命的催化剂。究其原因,乃是一本其旧的乡土中国处于第二个"历史三峡"之局限使然,加之希冀毕其功于一役,不免过于理想,脱离社会现实,最后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对待中国宪政的态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从"梦想立宪",即认为宪政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救急仙方"到"不附合、不参加、另探索",再到积极参与宪法的制定、修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再三强调宪政限制王权的作用。梁漱溟宪政态度第一次转变的原因,是"由意识到宪政,最后形成事实"转向"由意识到事实,最后形成宪政";第二次转变的原因,是"由意识到事实,最后形成宪政"与"由意识到宪政,最后形成事实"的结合。梁漱溟宪政态度转变及原因,对建设有中国特色宪政的启示是:对宪政内涵有新认识;认识到宪政是"治国之策"而"非强国之策";高度重视宪政建基的"事实";掌握宪政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现代实行宪政的典型性国家,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制度,则是在长期的法治运作中不断演绎、不断发展而来的。人民主权和限权政府思想是美国宪政赖以生成的思想基础;对英国宪政传统和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制度传统继承与发展是其生成的历史基因;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美国宪政生成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宪政"包含人民主权、基本人权、分权与制衡和法治等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统合治理”是指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利用公司化平台进行经营性运作的治理模式。“统合治理”模式下,政治机制、行政机制与公司化经营机制的联结成为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模式的主要特征,项目平台公司成为承载权力运行的典型组织化治理工具,并进而实现了外部资源汲取能力的提升及内部资源整合能力的强化这两方面的权力扩张。我国地方政府普遍采用“统合治理”模式推动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绩效。但这种治理模式也面临着权力冲突与合法性问题,其未来走向取决于地方政府在集权权力结构下对中央绩效压力回应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