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京味小说     
京味小说实际是北京市井味小说,其京味在于以独特的京味语言描绘出北京的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京味小说萌生于清末民初的北京报人白话小说;20世纪20年代以来,老舍从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诸方面对北京四合院文化进行了深刻揭示,标志着京味小说的真正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代的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等继承发展了老舍的四合院文学;80年代中后期以来,第三代的王朔等以大院文化视角描写北京市井生活,开辟了京味小说的新生面。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性格和成长的地方有关,以宣武南横街东段画一个圆,边界靠南头是陶然亭公园、永定门火车站,西头是白纸坊、广安门,东头是天桥、天坛,北头是琉璃厂、和平门,这一圈就是养育我骨子里那点精神的家园。这些地方中直到今天还没有什么变化的,当数不常去的陶然亭和常去的琉璃厂。70年代初,我在北京139中学上初中,有时课间溜出去,穿过马路,翻墙进入陶然亭公园  相似文献   

3.
在老北京人中有一首顺口溜:东单西四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这首顺口溜的前两句说的都是京城内赫赫有名的繁华之处和商业区,后一句却道出了一条小小的门框胡同,而它为什么能和那些大地方相提并论呢?究其原因在于:门框胡同虽小,但它却汇聚了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形成了北京特色小吃一条街,因此闻名遐迩,老北京人说起它来都会口水直流。 门框胡同位于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它的南口就在大栅栏  相似文献   

4.
孟庆达 《北京纪事》2009,(12):78-79
洋车起源于东洋——日本,清朝末年传入我国。据说,当年慈禧曾经试坐过洋车,只不过那时的洋车是死胶皮的,没有轮胎,不能充气,因此有的城市管洋车叫胶皮。洋车落户北京后,直至消失也没有更名改姓。荧屏上的京味电视剧里居然有人管洋车叫黄包车,这说明编导演三个职位的人都不了解老北京的洋车。  相似文献   

5.
李石 《北京纪事》2009,(12):90-91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我从小出生在北京,一首《前门情思大碗茶》曾引起我多少美好的回忆!喝一碗大碗茶品味着老北京的符号,那就是天安门、前门、大栅栏、故宫、长城、法源寺……晃动着风车,扛着大糖葫芦体味老厂甸的庙会、天桥的杂耍。  相似文献   

6.
提起北京的天桥,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天桥市场、“天桥八怪”。人们印象中的天桥是摆地摊的、耍中幡的、卖杂货的、卖小吃的,是一种热热闹闹的场面,很少有人把天桥与北京帝都文化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天桥文化就是北京的市井民俗文化。而实际上,天桥首先是一座桥,坐落在城市中轴线上,是皇帝祭天必经之桥,是北京城帝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才是天桥市场。天桥作为帝都文化的标志历经明清两朝,将近500年左右的时间,而在天桥东、西两侧形成热闹的大市场,是在清末到民国年间,距今有100年左右的时间。由此,我们在研究或宣传天桥的时候,不能只讲天桥的市井民俗文化,还要讲天桥与古代北京城鲜明的帝都文化。这种帝都文化更有利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展示。  相似文献   

7.
正1994年4月,《北国风》改刊更名为《北京纪事》。从此《北京纪事》走上了京城社会文化生活的舞台。作为唯一一本以京味文化为载体,宣传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叙述老北京故事的纪实月刊,20年来,《北京纪事》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办刊方针,记录了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现代化都市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生活在北京城的人们的真实情感、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北京文化在积淀中不断形成,意味着北京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生长的体系。北京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味着北京文化是一个容纳百川、足够开放的体系。而北京文化中所包含的种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也意味着北京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谱系学的研究对象恰恰是针对那些需要对历史进行梳理、对复杂的结构进行辨析以及对个异性进行把握的事物。用谱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审视并挖掘京味文化个体成果的内涵与价值,同时能够立足当下,将京味文化和当下时代的文化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京味文化在当下的影响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北京市民生活,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市民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者从老舍的生活经历、思想形成以及他的“京味小说”作品中所呈现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和作品所蕴涵的俗文化的审视等方面,来探讨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北京纪事》在1997年连续三期刊登了王伟新先生写的"京城胡同抢拍记"系列--"三进椿树林"三上过街楼"三过状元府"。胡同、四合院是古都北京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一些看似很平常的胡同和四合院没准就是某位名人曾经的居所,光椿树林地区就聚集着许多京剧名角的故居--尚小云故居在椿树二条、余叔岩故居在椿树小头条、荀慧生故居在离椿树胡同不远的山西街……7年的时间过去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地方,现如今还有没有那些名人的遗迹或受社会关注的古迹了呢?2004年春天,我带着这些问题重新走访了这三个地方。  相似文献   

11.
地处前门地区的琉璃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文化气息最为浓郁的"京都雅游之所".来北京游玩的人,都喜欢坐着三轮车在琉璃厂街区的胡同和四合院儿转悠转悠,近距离感受一下北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现在,坐落在琉璃厂铁树斜街的93号院博物馆,是胡同游必去的一个景点.  相似文献   

12.
老北京风俗     
灯市口早年间,北京灯与市合二为一,始于明代的灯市在老北京东城的灯市口一带。清代又将这“灯”与“市”分开了。“市”归琉璃厂,灵佑宫。  相似文献   

13.
刘萍 《北京纪事》2013,(7):57-60
“义合堂”“义顺堂”“双彩堂”都是老北京天桥著名的中国古典戏法堂号。而朝阳区建外街道秀水社区的樊春生,是“义合堂”第三代传人.也是京城为数不多、仍然健在的天桥老艺人之一,对中国古典戏法造诣很深。他从15岁起踏入变戏法的门槛,历尽沧桑60余年,一生中变过的戏法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14.
京味话剧的舞台所呈现的多是关于老北京城的人文景观、市井风情、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等。它通常在当下和过去、现代和传统的对照之下,回顾消逝的胡同乡土,悼念断裂的传统文化,回忆民族的历史过往,从而展示了一番关于"北京怀旧"的文化面貌。怀旧则是重建认同的一种手段。通过再现失落的胡同乡土,可为现代化进程之下遭遇身份认同危机的现代人以暂时的抚慰;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展示和痛惜,意味着现代性语境之下面对文化同质化的威胁,人们转而于本土文化寻求文化认同;关于民族共同体的重构,则是出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需求。但是京味话剧所展示的"北京怀旧",也是出于文化消费的目的,不能从根本上修复现代人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5.
品赏生香     
拓展阅读:作者简介:任增超,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不怎么描写迷茫、颓废、痛苦的青春,即使有,也处理得相当搞笑,他用浓浓的京味诠释出一种普通的成长和一份年少的轻狂。《你的年少我轻狂》内容简介:这是一部记录80后北京男孩的成长历程的小说。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轻松与智慧,把北京男孩儿那种幽默、诙谐甚至是不经意间的叛逆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捧  相似文献   

16.
大栅栏街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的西侧。它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从东至西全长275米,是一条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商业街。大栅栏街自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历经580多年的沿革变幻,这条店铺林立的商业街,至今依然以它独特、悠久的历史积蕴而长盛不衰。老北京人,都管大栅栏街叫“dashilar大石栏儿)”,让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摸不着头脑。大栅栏街名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据说,那时为了安全,朝廷批准“宵禁”。为此,官家便在北京的很多街巷道口都设立了栅栏,以保平安。据载:清代雍正七年,复准外城设立的栅栏共有440座;雍正…  相似文献   

17.
九儿 《北京纪事》2014,(6):84-87
老话讲“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门框胡同之名可与京都几大繁华之地比肩,就是因为它的京味小吃街深入民心。而爆肚冯可谓小吃街的代表之一。清光绪年间,“爆肚冯”由山东陵县人冯立山创业于北京后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描写20年代北京的小说<春明外史>中曾有过这样的情节:余家的三姨太与人相约到"澡堂子"洗澡梳头后,一起去打牌.这里说的"澡堂子"是一家名为"润身女浴所"的浴室.据资料记载,它开业于1914年~1916年间,位于大栅栏一带,是当时北京唯一的一家女子公共浴所.  相似文献   

19.
与老舍小说展现老北京广阔的社会历史风貌不同,1980年代京味小说对于北京城市文化身份的型构,是通过极度浓缩简化并重复出现的“记忆素”来实现的。这些由人物、行动、空间与情节组成的“记忆素”具有高度的趋同性。而这些“记忆素”作为一种“传统的发明”,并不是要对老北京的历史文化进行多么精致的还原,而是为了应对“文革”结束后和北京城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城市与人的身份危机而作出的一种解答。  相似文献   

20.
浓郁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使老舍作品成为京味小说的典范,本文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包括研究作品的地域文化、作家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于深层文化心理的分析,从环境、民族等方面分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成因。从京味的表现和分析中总结出老舍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