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记选登     
腊月,在故乡,曾经是一种花盛开的季节。 多年来我一直回味着那个大年三十晚上发生的情景,当我们父子第一次将一种幽闭多年的鲜花复活于窗格子里时,院子里一下子拥满了人,至今我仍难描绘人们被一种美震撼的样子。后来才知道,自家的窗花是很有些名气的,远近方圆包括陇上人都来我家“请”花样。一个“请”字包含着多少意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沈嘉禄 《社区》2014,(11):54-54
也许从小过惯了精打细算的苦日子,至今对旧东西常怀一种念兹在兹的感情。现在谁还用钢笔啊,可我有几支笔尖都磨平了的钢笔一直在笔筒里插着,20年前电脑进门,它们功成身退,但我不忍一脚踢开。还有一盏台灯,是我在十多年前用一个竹编提篮改装的,加了一个宜家的无纺布灯罩,到现在还好使。身上的衣服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琳琳是一个白领,性格文静内向,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好评。她的先生从事IT行业,稳重踏实,收入丰厚。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幸福的一对,美满生活让人羡慕。但在琳琳内心深处,却埋藏着不愿启齿的困惑。一年多前,琳琳做了一个怪梦,梦到自己被人强奸,醒后竟然伴随着莫名的兴奋和快感。更让琳琳困惑的是,从此以后,她不断地回味那次梦中的情境,慢慢开始幻想被人强奸,从中获得性满足。对此甚为不解的琳琳向我咨询:“我这种经常幻想被强奸的情况,是性变态吗?”我对她说:“这不是变态,这只是性幻想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害怕读书     
麦家 《社区》2009,(17):17-17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2008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也许到了2009年又会变得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5.
《社区》2013,(16):1-1
笔者近日对三件事情一直难以释怀。一件事是有一路人向一报摊摊主询问西单地铁站在哪,该摊主头也不抬就说不知道。由于这个报摊就在我们办公楼下,笔者印象中这位摊主在这儿摆摊至少有十年了,报摊离西单地铁站也就300来米远,怎么就不知道西单地铁站在哪儿呢?如果这位路人买她一张报纸,也许她就会告诉人家了?  相似文献   

6.
周洪林 《社区》2013,(2):9-9
“一字”成诗为文,似大海遗贝,光彩熠熠,别有一番艺术魅力。你看,一字能写诗,一字能作文,一字能回信,一字能撰联,一字能作价……品读这些奇妙有趣的“一字”文,如嚼橄榄,回味悠长。现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相似文献   

8.
陈志卫 《社区》2013,(3):11-11
“我是来自河北邢台在大悦城酒店务工的流动党员刘宇鹏,我能不能参加楼字工作站?”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商务楼宇党建办公室在大悦城举办的“党员咖啡屋”主题活动有序进行着。据了解,此前西长安街街道社会工作党委根据西单商圈外来务工人员多、党员流动性大等特点,为了使他们亮出身份,找到“家”,特地在大悦城二层的星巴克咖啡厅、明珠市场一层的吉野家设立“党员流动站”,为前来登记的流动党员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26岁的女性,新婚一年了。我和丈夫都是知识分子,供职于某工业大学,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甚笃。“说起来你也许不信,新婚一个多月了,尽管丈夫雄健我也极力配合,性高潮却一直与我无缘,可在不久的一次毫不经心的性生活中,它却不请自来……”结婚后在夫妻生活上,我们的表现却是一冷一热。丈夫表现得很好,  相似文献   

10.
我与学报     
我与学报沈卫威《河南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时下,我有幸执笔,来表达一个年轻学子的感念,并回味《学报》十年来作为学术的传媒对我的奖掖、提携。我与《学报》的关系是最近这十年间发生的,我研究“东北流亡文学”、胡适和茅盾的部分成果都是通过《学报》的传媒投向...  相似文献   

11.
怕老的背后     
张继东 《社区》2013,(28):56-56
自古以来,怕老的人不在少数。对于他们,时间的箭头也许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东西,不仅“飞快”,而且只有“单向”。人为什么怕老?其实,那是一种对死亡的焦虑。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才不怕死,我只是怕青春不再,怕力量不再…”其实这些“怕”都有一个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1月11日晚上8点,冬天早在几天前就已到来,但 这个晚上的北京却温暖如春。 在繁华的西单街头,一名10岁左右的美国儿童开心地拍手 跳着,用流利的中文喊了一声“您瞧,爸爸在那儿!”这个孩子 标准的汉语和满脸的幸福笑容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他金发碧 眼,没有任何中国血统,却把汉语说得满是北京味儿。 不远处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男人,他手握一瓶可口可 乐,滑稽地给儿子做鬼脸。他叫鲁大卫。是可口可乐公司北京奥 运赞助计划的总负责人。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无论在课前的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以至于课后的反思中,都遇到几个令人回味的问题。从“柴扉”可以看出被访者穷吗?在教学“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我为了让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此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此句中知道了什么?我本想让学生从此句中知道作者要进入友人的园子欣赏春色是不可能的,好为学生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打基础。不料,问题一提出,  相似文献   

14.
王薇  冉薇珍 《百姓生活》2013,(12):44-45
在女顾客补好的鞋子里藏了张小纸条,写着“在一起,我对你好”……这也许是聋哑鞋匠秦应寿这辈子最大胆的举动了。而正是这一次大胆举动,让他喜结良缘,有了一个疼他爱他的老婆。尽管他们无法用语言交谈,却是小区里有名的恩爱夫妻。聋哑鞋匠的无言爱情,在重庆大渡口当地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5.
看似漫长的暑假结束了,重返学校后竟然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也许经过暑假,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还是在学校好”的感慨,我虽然不否认,但经过小小的暑期兼职实习后,我尝到了工作的苦与累,体验到了完成工作的成就感。我感受到,工作给人带来甘甜、给人充实感,让人知道自己“了不起”的地方,这都是象牙塔里的校园生活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6.
李峥嵘 《社区》2010,(19):45-45
我到社区工作已经整整七个年头了,从一个“黄毛丫头”到现在的“沙场高手”,从一名普通的工作者变成社区主任,经历了太多失败的苦闷,被误解的委屈,被理解的感动和成功后的喜悦。哭过,退缩过,社区工作的难让我深有体会。但走到今天,回想起来,经历更多的还是快乐和坚持。也许是我倔强的性格作怪,我觉得自己像弹簧一样,压力越大,身上越有劲,感觉自己有一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畏精神,究其根源,这种精神的源泉是社区这个光荣的工作岗位给了我一个锻炼展示的平台,让我在艰难中体验着为民服务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姜少勇 《社区》2008,(7):56-57
也许是随着年岁的日益增长,也许是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的心目中,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没有了过去那种每逢春节就兴奋不已的心跳感觉。过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辛苦劳作一年,只有在春节时,才能穿上一件新衣,吃上几顿酒肉和水饺,小伙伴们才能由着性子撒着欢儿地疯玩几天。所以,民间才有了“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蔡宁 《金陵瞭望》2005,(3):53-53
南京人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在我家,近几年来则是“一进腊月就是年”。为何要提前沉浸在“年味”之中?个中有着曾经的酸楚。我曾久居北国,结婚生子后倒也生活滋润.过年也同“北人”一样“必包饺子必闹年”。自1969年。妻被从大机关下放到异地山区,整整8年夫妻梦中两相思,我一个大男人要拽把着带大儿子,日月难度、年关难过!熬到了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常常感受不到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却常常在海外被激起,也许很多在国外的中国人都曾体会过这种感受。我在日本就不止一次体会过,和石井先生的“较量”就是一个例子。我是去年在静岗县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一次音乐会上认识石井先生的,当时五井先生听说我是中国来的留学生,对我很感兴趣,谈话间问我一句:“你们中国有位凌叔华你知不知道?”我说:“您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冯元君、庐隐、冰心齐名的被称为‘四大女杰’之一的凌叔华?”“对,正是她!”老先生一听我知道马上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向我谈起了凌叔华的处女作(酒后…  相似文献   

20.
其实我书认自己是励志姐,但是围绕在我身边的朋友亲人们说我是绝对的励志姐。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也禁不住想,也许我有励志姐的影子。回想6年前,我还是一个刚离开校园的拎包族,怀揣着不太成熟的梦想,独自来到北京找寻属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6年后,我又选择成为一名拎包族,离开安逸的生活和温暖的小家,带着梦想来到上海,独自闯荡上海滩。该怎样形容此刻的心情?我想到了“崭新”二字。是的,我确实梦想着能在魔都开拓崭新的生活,并找寻到伫立在某些地方等着崭新的朋友们。“为什么?”老友们在得知我搬迁的消息后,轰炸般地把同一个问题向我抛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