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晓 《百姓生活》2008,(10):32-32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身上都有种"唯我独尊"的霸道,这与家长的引导教育有关。很多家长怕孩子将来走进学校、走入社会吃亏,所以,从小就有意无意地培养孩子的"攻击性"。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霸道的个性。这样的孩子走进校园,走入同  相似文献   

2.
陈萌 《北京纪事》2016,(10):4-11
又到九月开学季,孩子们带着对新学期生活的美好憧憬迈入校园这方净土.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校园欺凌事件却时有发生,大众几乎每隔三五天就能看到一则或多则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及视频,这种暴力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校园暴力的出现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引起了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鉴于此,2016年的国考面试试题,更是把校园暴力作为了一个重要热点.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出现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创建新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树立走出条框、走出灌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及走入社会、走入市场、走入岗位、走入的角色的"四出四入"新观念,具有重 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今年年初,我和九个小伙伴通过学校(广西大学)的选拔,到美国肯塔基州的摩海德州立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很多美国朋友,体验到异国的文化,更体会到要想学好英语,一定要大胆说出来。初来乍到常常不敢说话初到美国时,我们这些中国孩子都比较羞涩,几乎不敢主动与美国同学聊天,这或许与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传统有关,也与我们不敢"班门弄斧"有关。  相似文献   

5.
黄晓林 《社区》2008,(2):53-53
前几天,几个朋友在一个社区茶馆喝茶,不自觉地聊到孩子上学的事,聊到了“贵族”学校。不用问,一定是为孩子计,大家的兴致很高,都希望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能够多一点对“贵族”学校的了解,毕竟现在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可马虎不得,或许“贵族”学校还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呢!正当聊得正来劲的时候,一位朋友带来的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外来民工的大量涌入苏南地区,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了政府关注的焦点,我们学校作为全面接收外来民工子女的公办蓝天学校,成为了外来民工子女的集聚地。这些孩子的父母,由于生存的需要,经常流动,同时造成了孩子也不停的更换学校,往往读一个年级需要换几个学校。而家长在流动时丝毫没有考虑孩子内心的需求,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变得越来越冷漠,对学习、活动提不起兴趣。且为了保护自己,对他人始终有一种防范心理,更有甚者一旦跟同学发生冲突,就是暴力解决。再由于父母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每家几乎都有两个以上孩子,孩子在亲人那里感受到的关注和温暖明显缺乏。面对这样的群体,我感觉,让孩子融入集体,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在努力地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了孩子的变化,看到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7.
曾经,我有一声“对不起”没说出口。若能重来,我一定向自己的好朋友——小婷道歉。小婷是我奶奶邻居家的孩子,我俩童年时就认识了。以前,我们不在同一所学校念书,初中毕业后考进了同一所学校。奶奶得知后,特意叮嘱我,小婷比较文静,平时要多与她玩。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开学后,课余时间我经常与小婷逛校园。由于性格关系,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新学校,也渐渐与班上很多同学非常熟悉;可小婷还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平时也很少与同学交流。  相似文献   

8.
正"看到学校优美整洁的环境、先进完备的实训设施,特别是认真负责的老师……我对孩子在这里学习很放心!"张先生的儿子是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年级学生,近日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日",让四百多位像张先生这样的家长第一次走进了孩子就读的学校。半天的"家长开放日"中,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文艺汇演、主题班会、演讲演示、技能培训展示、实训中心参观、社团活动等,一系列的活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这些主张在"孩子剧团"的自我教育中得到体现.抗战期间,"孩子剧团"不仅是大后方一支重要的抗战宣传力量,也是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特邀团体,还是其山洞教育示范团成员.陶行知日常备忘录《衙备忘》对"孩子剧团"住址、演出信息、团员姓名、票款及"孩子剧团"参加生活教育社名单等记录详细.他还接收解散后的数名"孩子剧团"成员入读育才学校,充分体现出对"孩子剧团"的关心.  相似文献   

10.
弘扬儒家德育的优良传统,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是德育之本,要建设稳定而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学校德育要向家庭延伸,要学习家庭爱孩子,更要指导家庭育孩子;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社会道德之间相互制约,社会也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德育还应重点借鉴"持志养气"、"道德践行"、"反求诸己"等儒家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暴力信息的渠道、动机和目的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得到充分展示,其对暴力信息的认识、感知、处理和传播过程,体现了其解读暴力信息的心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认知暴力信息负面影响存在较明显的"第三人效果"现象,且暴力信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会出现长期性的、态度上的影响.而面对暴力信息的负面影响,政府、学校、家庭三者基于保护动机采取不同的介入行为并不是十分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更好地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上海工商信息学校近日举办了首届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邀请学生家长走入学校、深入课堂,自主选课、听课,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感受校风校貌。活动期间,来自各专业部、综合高中部的家长代表约230余人次,观摩了学校教  相似文献   

13.
面对大学生暴力,日常追问最多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道德水平与人格修养,以及学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责任,然而由此建立的暴力治理技术依然是手足无措.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生暴力的治理技术与面向及其来源.实际情况表明,纠纷是大学生暴力的直接动因,抑止和治理暴力的最优方案是纠纷的及时救济,如若仓促地处理当事人或者对事件不管不问,则会埋下更大的暴力隐患.另外,要对"钉子户"进行另类治理,因为过于宏大的素质教育与安全管理对其无效.  相似文献   

14.
正始建于1827年的英国洛雷托学校(Loretto School)是一所苏格兰传统的独立寄宿制学校,也是一所志向远大的"小规模"学校。在这里,创新的教学方式,一流的教学设施,为学生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使其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校长格雷厄姆·霍利(Graham Hawley)博士说:"小规模学校有两大优势。首先,彼此互相认识会让孩子们有身处大家庭的感觉;其次,每个孩子都有许多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孩子小学毕业后,虽然是按规定电脑排名就近升中学,但实际上,有不少家长和孩子都愿意上知名度高一点的学校。那些家长认为多花点钱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在学习上会有很大好处,而且即便孩子学习不好,对孩子也是个交代。孩子本身也愿意上好学校,能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所以,每年在小学毕业  相似文献   

16.
德育一直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但一段时期以来,受社会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校园早恋,无故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惨剧,时不时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令全社会震惊,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相似文献   

17.
正这些都是好作业,操作上出错了!6龄童妈妈"单眼皮猫":我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坚持亲子阅读,现在上了一年级,学校老师也有引导,亲子阅读应该算是亲子互动的一种家教方式,而不能算是学校布置的作业。尤其是现在孩子还小,还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时候,我觉得这对孩子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会有益处。目前,我的孩子没有收到有难度的"家长作业",比如做口算题,我儿子都是自己做完自己检查,我会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作业态度给一两句评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用"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终结了传统哲学的"世界何以可能"的话题,面时工具理性与物质暴力的挤压与裹挟,马克思美学怀着对人类生存的深情关切,肩负起批判与创造的使命,提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审美解放与救赎路径:即人类只有走入审美的"自由王国"与游戏实践中,才能找到精神家园,实现真正救赎.游戏源于审美,因而本真;游戏基于主体间性,因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使存在的全部意义得以澄明和确认.游戏作为人与世界主体间深层交往并创造意义世界的自由精神实践,完成了审美救赎,也实现了最本真的"诗意栖居".这是游戏的魅力,更是马克思美学历久弥新的全部秘密.  相似文献   

19.
正早晨,经常在学校大门外听到家长这样叮嘱自己的孩子:"上课要好好听讲,要……"也经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这样要求学生:"唉,老师在讲课,要注意听……"一直这样唠叨着,学生就会倾听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美国学者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的。"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时间,学生在英语堂的有效倾听,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同时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根本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先锋小说"中表现出的对死亡、灾难、暴力的迷恋以及自觉的文体意识,一直是评论者关注的焦点,但却鲜有评论者从他"先锋小说"中的孩子形象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实际上,余华通过对孩子的游戏方式、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成人世界的关系的描写以及颠覆对孩子纯真、善良的传统认知,实现了他奉行的"另一种真实"的创作理念,传达了深刻绝望的后现代情绪,也完成了将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深入探索,是对现当代文学中孩子叙述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