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理院再审春阿氏杀夫一案
  自1907年4月,刑部将“春阿氏杀夫”一案移交到大理院(光绪二十二年即1906年末,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后,成为了全国最高的审理机关。)后,大理院的官员们就开始着手重新调查此案。这次的调查可谓尽心尽力,定镇平正卿“深疑春阿氏有谋杀情弊”,饬命承审官员“速提研讯,务得实情”。主审此案的顾绍钧、文霈、汪忠杰三位官员以五日为一循环进行轮审,但令人失望的是“查核各供,俱无实据”。1908年3月13日,光绪皇帝下谕申饬司法机关积压案件,其中就以大理院积压“春阿氏”一案为例,如何破解此案,对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全国最高审理机构大理院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几日后大理院的定正卿向朝廷上书解决方案:第一是继续追查此案真相。第二是如果追查无果,按原供审理。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调查,仍然没有出现新的线索,且春阿氏一直“坚认委因在家受气,欲自行抹脖,以致刀口误碰伤春英身死,并无别情”。尽管承受官也觉得“以伤痕而论,则颇近于谋,而未得嫌疑之迹;以供情而论,则实出于误,而尚在疑信之间”。但由于没有新的证据,只得按原供审理,最终以误伤罪,判春阿氏永远监禁,遇赦不赦。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最著名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最杰出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阿Q成为人们熟悉的典型形象,“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更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用语.小说问世以后,评价它的文章很多.最近看了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编的《鲁迅小说选讲》(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选讲》)受益不小,但我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分析问题,还有不尽同意的地方.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康拉德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语小说家之一,但近年来,国内研究的重心大多集中于他的海洋小说和丛林小说,对他的社会政治小说却少有人论及.《诺斯托罗莫》被认为是康拉德最为出色的一部社会政治小说,该小说的一个主要的政治和社会性主题就是道德理想主义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剖析这种关系,康拉德展示了他对人性与道德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4.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5.
昆德拉小说《不朽》中的阿涅丝脱胎于一个老太太的手势.与昆德拉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比较起来,阿涅丝追求自我和自由的方式更为激进和彻底,她不但要逃离人群,而且要与自己相分离.在富有启示意义的事件出现之际,不再执著于独特自我的神话、躺在草丛中的阿涅斯最终成为一个指向自由的手势.  相似文献   

6.
《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待访书目"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华裔学者谢正光先生与香港佘汝丰先生共同编著的《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两部关于清诗总集研究的著作之一.该书集中考察了清初的全国性清诗选本,同时还附录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清初诗选待访书目》.但这份书目中的许多内容,从编者、卷数到版本、著录等等,都还有待于仔细考核.特别是其中的《近代诗抄》、《国朝诗隽》、《国朝诗风》、《诗风》、《高言集》、《云山酬唱》六种,问题更为集中,因此首先需要考辨.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和《祝福》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表现为两者是完美的合璧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与祥林嫂分别是封建社会男性民众和女性民众的代表人物 ,两者交相辉映 ,具有整合封建社会民众生存状态本质和民众国民性本质的意义 ,开掘出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丽  阮勇 《今日南国》2011,(4):42-43
多起聚众吸毒案,毒品来自同一人.广西南宁市南湖公安分局的禁毒民警沿着这个线索深入挖掘,于2011年2月15日成功摧毁了一个特大跨省贩毒团伙,缴获各类毒品3580克,刑拘犯罪嫌疑人10名.  相似文献   

9.
提起北京鼓楼大街附近的南锣鼓巷地区,相信不少人都曾去过,个性十足的潮流小店和老北京风貌的完美结合,是这条古老街区最大的特点。不少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都被这里的时尚和传统、动感与古典而吸引,南锣鼓巷地区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新北京老味道的代表。但在清末光绪年间,这里却发生过一起轰动京城的谋杀亲夫案。这起看似普通的杀夫案,却历经了左翼公所、提署衙门、刑部、大理院各级机关的层层审理,在长达1年零8个月的审讯后,仍没有找出嫌犯就是杀人凶手的确凿证据。此案不仅审理时间长,且案情扑朔迷离,真凶不明,同时涉案的司法人员还被爆出使用酷刑逼供及收受贿赂等惊天内幕,引得京城百姓一片哗然,纷纷为“嫌犯”喊冤。京津沪各大报章也连篇刊登此案的进展,最后连光绪皇帝都下旨要求大理院尽早结束此案的审理。大理院在朝廷与民众的双层压力下,竟以“悬而存疑”的方式草草结案。光绪三十五年(1909)本案中的“女主人公”春阿氏,在关押了32个月后瘐毙狱中,年仅21岁的春阿氏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随她一起走的还有此案真相。这个案件就是被人们称为“清末四大疑案”之一的“春阿氏杀夫案”。  相似文献   

10.
读姜亮夫先生《楚辞今绎讲录》,颇受教益.先生治<楚辞>数十年,于前人之研究成果作了批判的继承;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作品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先生博学多能,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多种门类的知识皆能触类旁通,故能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一步.姜先生介绍了《楚辞》的综合研究法,这是他数十年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后辈人学所当从之门径.先生对《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等文章分别作了论述,其见解精辟而切要,使读者闻其言便得其纲领;对于部分疑难问题之解析,也开拓了我们的思路.这些都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相似文献   

11.
从性心理视角阐释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会产生更多的阅读愉悦和体会.《阿Q正传》中阿Q向吴妈求爱,合乎情理;吴妈性压抑,几近麻木.《祝福》中祥林嫂被贺老六婚内强暴,而后和谐;柳妈有变态的窥私癖.《肥皂》和《高老夫子》中,四铭和高尔础并非“男盗女娼”,他们只不过是意淫.《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不仅是由于经济拮据或子君平庸、涓生自私,这同男女的性心理差异有关.鲁迅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其小说的性心理运用,揭示了人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序是中国古代最早对小说的系统论述。分析可以发现,它通过赋予小说资治的功能,将“小说”由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普通词语转变为具有正面价值的文类概念。从《汉书.艺文志》设立小说家以后,小说成为古代书目中的一个类别。可以说,是《汉书.艺文志》创造了作为文类的小说概念。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词,而这些文化词的正确处理对于小说的英译极其重要。本文旨在以蓝诗玲的英译鲁迅小说《阿Q正传》为例,分析和总结其译者在处理文化词英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小说《黑氏》、《美穴地》、《魁王》、《废都》,都叙述的是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或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在爱欲中角逐与挣扎的故事,它们成为贾平凹反映商州大地上民土风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按说,象《小城之恋》、《岗上的世纪》、《白涡》、《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反响较大的性表现小说出现后,文学中的性表现已不再成为热门话题,但是,贾平凹小说中所流露出来的传统女性观念的变迁,却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审视.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阿Q正传》的主题及有关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曾给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国外也有强烈的反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许多阿Q式的人物。”苏联汉学家艾德林指出,《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索罗金称此作为“天才的讽刺小说”。印度也有作家认为“阿Q只有名字是中国的。”总之,阿Q其人,恰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和葛朗台等艺术典型一样,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阿Q形象浅论     
从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社会来源、阿Q精神即国民劣根性的实质和阿Q集悲喜剧特色于一身的特点三个角度寻找《阿Q正传》中阿Q从文学人物上升到社会典型乃至成为一个时代、一个阶层代名词的原因,实际上阿Q这一人物形象就是因其超阶级性、超民族性,而最终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和鲁迅小说中最具有时代与社会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用以图释文的形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对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传布和经典化历程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30-40年代的插图,可以视为插图的尝试阶段,成为小说《阿Q正传》另一种副文本。新中国建立后,插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无论是插图的美术类型,还是对于阿Q的造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呈现出各具风采的追求。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插图创作历程的研究,不难发现,认真研读文学文本是插图成功的基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造像的灵感,注重人物造像的神韵是创作个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庭院深深深几许? 这是一座两层小洋楼.朱红色的楼梯上有镂花的纹案,依稀看得出曾经的精致.内部是典型的中式装修风格,透露着一种奢华与高贵.  相似文献   

20.
<正> 读鲁迅小说的人,稍稍留心,便会发觉不少病态的文学典型,诸如《狂人日记》里的狂人,《长明灯》里的疯子,《白光》里的陈士诚,《祝福》里的祥林嫂,《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甚至《故乡》里的闺土,《阿Q正传》里的阿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