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之窗”软件园位于南京城西北角、鼓楼区定淮门大街的一个大院内。二十几年前,这个大院曾经是一家生产红火的国有企业:十几年前.凶为企业倒闭.工厂大院成了荒废的大杂院:2003年.这里挂牌为“世界之窗”软件园。经过几年的转型发展.这个园区已成为鼓楼区经济转型示范区、南京市重要的自主创新核心区、全国软件开发领先区之。  相似文献   

2.
神秘的山城     
在日本有一座公元前7世纪修建的古城,这座古城建在一座山上,这里有许多神秘的地方。这座山城是用巨石堆起来的。这些巨石在当时是怎样运到山上的?谁也说不清楚。就是现代人想把这些巨石运上山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3.
孟凡 《社区》2013,(33):46-47
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81号院里,有一东一西两座很漂亮的三层小洋楼。近些年来,网上传说这里是“鬼楼”,甚至称其为京城四大“鬼楼”之首,还说从上世纪60年代后这里就没有人居住。事实不是这样,我从1960年到1971年就住在这里,并度过了童年时光。  相似文献   

4.
楚鹏 《社区》2013,(2):31-32
一座小小的河南古镇。却拥有9座城门;随处走走,便可发现原本应藏于皇宫内院的装饰——社旗.这个东汉皇帝刘秀曾赊酒并借店旗起义的地方,清朝时便已发展成全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虽然这里早已归于平静.但曾经的辉煌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却早已渗透在小镇如今悠闲的慢生活中。步入其间.似饮一杯醇香老酒。  相似文献   

5.
韩旭 《北京纪事》2010,(4):98-99
在北京西城区的后马厂一带,有这样的一个小区:它院子很小,你要开车进去,恐怕想掉个头出来都没可能;院子里仅有一座砖土结构的六层小楼,墙缝子里满砌的灰尘诉说着小楼它那不下20年的历史。这个小区虽然貌不惊人,但由于是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宿舍大院,所以蛰居了许多的能人,而我相识的一位顾绣老师傅——王庆麟,就住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里。  相似文献   

6.
“1909年,欧仁·舒莱尔,一位化学家、发明家和天才的营销家,建立了染发公司.欧莱雅就是从这里扬帆启航。这个不知疲倦的企业家曾经把只有4个房间的简陋套房视做自己的全部.它既是一个家,同时又是办公室、实验室和商店。就是这样一座小小的房子.见证了舒莱尔如何推出那么多革命性的产品和专利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在郭亮村脚下,红石桥旁,有一座龙王庙,虽说这座庙没有记载修建于什么年代,但在解放前就已经破败不堪了,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拆除。改革开放后,村民们集资重新将这座庙修葺。说起龙王庙,这里还真有一个很好的传说。在郭亮村背后的半山腰中有一个山洞(就是现在的黑龙洞,当地人称黑窟窿洼),相传在这个洞里住着一条小黑龙,这条小黑龙  相似文献   

8.
日本本州的腹部有一个县,叫做歧阜。歧阜处于本州的中心位置,从这里往东就是关东,往西就是关西,正居枢纽之地。颇令歧阜人感到骄傲的是,日本今天的全国人口重心点,也恰恰在歧阜的美并村。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下面做一个支点支起日本的版图,正好可以保持平衡。歧阜人说自己住的地方是日本的心脏——就如同兰州人对中国说的那样,因而在蚕形的日本地图中部赫然绘出一颗红心;又说这里是日本的肚脐,所以在美并村建立了一座“日本之脐”塑像。歧阜境内发源而又纵贯歧阜的一条河叫做长良川,川在日语里面就是河的意思。长良川由日本的“横…  相似文献   

9.
正定古称“常山郡”,是“三国”刘皇叔的金兰四弟赵子龙的故乡。这里历史文化深厚,绵远悠长。九楼四塔八大寺,24座金牌坊,从1500年前的艺术殿堂走来,在44万人民心里流淌着沧桑岁月,点击着往昔风云的辉煌。他们拉着历史的手,更热切期盼着正定灿烂的明天。 为了这个热切和期盼,孙万勇来了。他戴着一副银光眼镜,聪慧的眼睛闪烁着精明、老成的神采,通身透现着浓浓的书卷气。他是1999年7月2日,党刚过完78岁生日,在新世纪的晨光里,从工作了20年的市委大院,带着深深的眷恋来到正定的。 他在市委副秘书长的任上,早…  相似文献   

10.
白莲 《社区》2007,(12)
自从我们从单位的宿舍楼搬到这个商品房小区,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似的。我和老公仔细一分析,才发现虽然居住条件好了许多,但过去在宿舍楼里热热闹闹的邻里关系不见了。  相似文献   

11.
2002年9月28日这里的学生会真是无处不在,我们的宿舍楼就有宿舍学生会,他们隶属于学校的LUU(LEEDS UNIVERSITYUNION),今天晚上他们主办了一个宿舍的BARBEQ,提前一个星期就在宿舍楼里贴出了海报,目的是让住在宿舍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有机会彼此认识和交流。大家都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可到了下午,突然有学生会的人来敲我们的门,说是今晚参加BARBEQ的人数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有150人,以至于食品不足,他们解释说早上刚派了人去超市买了很多备用品,现在要借我们厨房里的烤炉烤土豆。我们当然是积极配合学生会的工…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鞋匠,四十多年来一直在进入城镇必经的道路上修补鞋子。有一天,一位年轻人路过,正要进入这个城镇,看到老鞋匠正低着头修鞋,就问道:“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里?”老鞋匠缓缓抬起头,看了年轻人一眼,回答说:“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了。”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民以食为天的话,那么要把这个"天"烧出味道和风采来的燃料和灶具,就可想而知有多么重要了.因为巧妇不光难为无米之炊,也同样难为"无火之炊"啊!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家庭取暖烧饭菜用的都是煤炉.60年代初,我家从平房搬进部队大院,使用暖气来取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煤炉的用途就只有做饭了.那会儿家属宿舍大都是简易筒子楼,没有厨房,所以每家门口都摆着个煤炉.到了做饭时间,各家一齐开火,味道串起来很有点大排档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周德云 《老友》2020,(2):21-21
20世纪60年代初,是农村最困难的时期。为了赚点钱补贴家用,在校读书的我加入了村中的挑夫队伍。挑夫类似棒棒军,赚的都是挑担的苦力钱。我家附近有一座石灰窑,很多人会来这里购买石灰。我们干的活是为买主将石灰挑到住地,每百斤石灰的工钱是2元。  相似文献   

15.
翟倩 《社区》2013,(6):F0003-F0003
经历过20世纪60~70年代的人,应该对公共广播有着深刻的记忆,机关单位、居民大院、工厂学校都有各自的广播站。高音喇叭随处可见。那时候。听高音喇叭里的广播,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当年的报上曾这样形容:“一根电线,拉近了城乡的距离;一个喇叭,能听到来自北京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曹春荣 《中华魂》2013,(23):48-50
养病东华山 瑞金东郊有座小山叫东华山,山上有座小小的重修古庙叫福主庙。81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这里养病一个多月,遂使这个鲜为人知的山和庙,日渐声名鹊起,广为人知。  相似文献   

17.
"1909年,欧仁·舒莱尔,一位化学家、发明家和天才的营销家,建立了染发公司,欧莱雅就是从这里扬帆启航。这个不知疲倦的企业家曾经把只有4个房间的简陋套房视做自己的全部,它既是一个家,同时又是办公室、实验室和商店。就是这样一座小小的房子,见证了舒莱尔如  相似文献   

18.
历史正离我们远去,世界驶向未来的高速,拉开了今人和前辈的距离。曾经有过的人类灾难、痛苦和屈辱,俱已成为昨天,永久地留在历史教科书、纪念馆和石碑铭文之中。 1997年,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是个难以忘却的年份。香港回归,洗刷百年国耻,举国欢庆;“十五大”召开,开辟未来航程,万众瞩目。可是,在即将迎接新年钟声的时候,生活在扬子江畔、钟山脚下的南京人无法忘却这样一个日子——12月13日。 60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在这座城市里开始了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无辜的炎黄子孙横遭杀戮。对于这个已有2400多年城史的都市,1937年12月13日,无疑是最血腥、最黑暗、最悲惨、最屈辱的“黑色日子”。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无法容忍忘却。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80年代以来,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就南京大屠杀事件,进行了编史、建馆、立碑、烛光祭奠等一系列活动。也许有人因此而认为30万亡灵终于得到了告慰,中日两国人民将从此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了。可是,当中国商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日本制造”,国人甚至有以拥有日本电器为荣的时候,日本政界竟时时有人放出否认“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谰言;当中国孩子痴迷于日本电子宠物、卡通故事,成年人热恋于卡拉OK时,日本国内却有人一再挑起与中国海岛的领土争  相似文献   

19.
牛市64号     
查振宇 《金陵瞭望》2009,(15):56-57
牛市64号是一座清朝老宅,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在清朝道光年间曾是一秀才的住宅,宅中曾开绸布货栈。这里给南京的老百姓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恐怕是上世纪80年代播出的一部电视连续剧《秦淮人家》了。  相似文献   

20.
看到今日环境优美,雄伟壮观的桃源居,历史不会记这里曾是五座荒山野岭和一个垃圾场;而谈到桃源居,人们不禁会说到李爱君的名字。她,一个曾经经历十年地产界风云变幻的奇女子;她,一个曾经为桃源居经历“九死一生”的坚持者;180万平方米的桃源居,足以见证了她没有因为磨难而退却,而是用爱与责任铸起了一座世人向往的“全球理想人居国际花园社区”。她,无疑是深圳乃至中国房产界的奇迹和勇敢的探索者。让我们共同走进桃源居,走进李爱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