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 4 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兼容中西文化的东方大都会。这期间 ,杨绛居住在这座城市中 ,创作了她仅有的两则喜剧 (《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喜剧性影响了杨绛喜剧的创作风格 ,这座城市不彻底的现代性和“上海人”不彻底的“市民”身份决定了杨绛喜剧在题材、人物和喜剧结构上的特色。在上海城市文化影响了杨绛的喜剧创作的同时 ,杨绛也在她的创作中积极地消弥其中的冲突和裂痕。这种互动的创作使得杨绛的喜剧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风俗喜剧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2.
对于杨绛,我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妻子,只读过她的《洗澡》。最近,看了她写的《我们仨》,对她连同她与钱钟书的女儿“他们仨”多了些了解。          贤妻杨绛 易中天曾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说过,作为一个“贤妻”除了要孝敬公婆,还必须服从丈夫,这第一条杨绛做到了,她常去婆婆家“做媳妇”,但是杨绛绝不是一个对丈夫无条件服从的妻子。他们曾为了“bon”的读音吵过一架,结果杨绛赢了,但两人心中都不爽。后来,定下条约:以后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让人觉得杨绛刚硬十足,大有“我爱我夫,但我更爱真理”的味道。但杨绛也温…  相似文献   

3.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仅翻译一项,其造诣在海峡两岸是屈指可数的.文章讨论了杨绛先生<失败的经验>一文中涉及的翻译问题,从翻译的定义与标准、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度"等方面简要论述了杨绛先生独特的译学见解,以及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以翻译实践为根本的务实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8,(12)
多年来,杨绛曾先后出版了《干校六记》《我们仨》等大量记叙性的回忆文章,但吴学昭通过3年刨根究底式的发问,仍挖掘出许多杨绛此生难忘的回忆:就读东吴大学时期,杨绛曾以"洋囡囡"的绰号闻名全校。至于初见钱钟书,则是杨绛此前从未叙说过的"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5.
在杨绛不同文体的创作中,都出现了补充、删减、调整、订正等修改现象,有的文本甚至遭遇了重写式的改造。这些并非偶然的修改行为,形成了杨绛文学作品版本的变迁,加快了杨绛文学世界的建构。通过考察修改前后的文本面貌,不仅能够在具体的技术操作环节透视杨绛文学语言、修辞风格的生成过程,而且能够发现其翻译、研究与创作之间存在的深度关联。经由这一典型个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与揭示修改这种文学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版本流变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绛与读书     
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今年已经103岁了。现如今人们提起杨绛,总要提起她是钱钟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名声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国城》,这一局面才得以改观。杨绛的生命之乐源于读书。她与钱钟书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曾一同埋头于图书馆。两人比赛读书的数量,至年底统计时,钱钟书读的尽是大部头。  相似文献   

7.
杨绛先生以其在小说、戏剧、散文、评论、翻译诸多领域的瞩目成就,显示出创造个性化语言的卓越才能.杨绛对人生和语言有自己独特的敏悟.惟其深味世态又超然物外,故语言自然醇真纯朴,拔于流俗.惟其热爱生活,留恋韶光,故喜欢用方言追忆往事,抒写亲情.杨绛以独特的性灵,融铸出心灵外化的个性化语言,形成鲜明的杨绛语言风格.近年来专论杨先生的研究作品虽然渐多,而对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却尚未充分论及,限于识见与篇幅,本文试作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8.
百岁老人杨绛,有一个人们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而她也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戏剧家。101岁的杨绛,思路敏捷,仍埋头写作长篇小说,成就了一个传奇。杨绛笔健高寿,这得益于她豁达的人生境界。杨绛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1966年8月,两人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1970年,这对夫妻被"发配"  相似文献   

9.
杨绛散文深得读者喜爱和追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透过睿智、冷静、平和的文字,能让读者异常清晰地感受到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反省和思考,并深深地感动于这种独特的"女性意识"所带来的美好享受。甘做贤妻良母的传统美让读者看到了杨绛对传统美德的坚守;富有大爱的人性美让读者看到了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女性对人性的坚定信仰和信赖;独立、自主、知性的人格美让读者看到了杨绛作为学者所尊崇的传统士子情怀和现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了诸多的女性写作者,杨绛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杨绛的短篇小说中,不仅深刻蕴含着作者对女性意识的探讨,同时也有对以男权话语为中心建构的社会秩序不合理性的批判,以及她试图消解男权文化传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在"五四"新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杨绛从小说创作开始就努力摆脱男权意识的影响,用其独立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她的小说在塑造了一批女性经典形象的同时,也描绘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角色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品格虽有高低之分,但爱情都充满失落无奈,事业上少有成就,且性格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和弱点。杨绛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消解了男性霸权,冷静地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委婉地反映出人生的局限和社会的荒诞。解读杨绛小说中男性形象的丰富内涵,是欣赏杨绛作品艺术、探索知识分子内心、解读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五四”新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杨绛从小说创作开始就努力摆脱男权意识的影响,用其独立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她的小说在塑造了一批女性经典形象的同时,也描绘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角色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品格虽有高低之分,但爱情都充满失落无奈,事业上少有成就,且性格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和弱点。杨绛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消解了男性霸权,冷静地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委婉地反映出人生的局限和社会的荒诞。解读杨绛小说中男性形象的丰富内涵,是欣赏杨绛作品艺术、探索知识分子内心、解读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杨绛先生的小说里,活跃着一个个性格鲜明、敢爱敢恨却无意间插足于他人婚姻或情侣之间的女子。在情感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她们对爱情的追求闪耀着女性觉醒的火花,却也透露出情感纠葛给她们命运带来的悲剧色彩。在这些女性第三者身上,寄寓了杨绛先生对女性情感命运的思考。通过对杨绛小说文本的解读,分析其中的女性第三者形象,结合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到杨绛先生对于“女性”与个性、情感与道德以及女性命运和出路的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8,(4)
钱钟书和夫人杨绛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幽默、高雅的情趣。钱钟书家里有一横一竖两张旧桌子,大的面西,是钱老的;小的临窗向南,是夫人杨绛的。"为什么一大一小不一样呢?"来访者问。"他的名声大,用大的;我的名气小,  相似文献   

15.
杨绛散文的独特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轲 《南都学坛》2002,22(4):69-72
杨绛在文坛上具有一种独特的价值,她打破了17年散文的沉闷压抑,延续了五四时期幽默散文一路的发展,并具有自己的个性。杨绛对“文革”的描写与反思,采取了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带一种调侃与审视,因此显得超然而从容。文中流贯着一个侠骨柔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读来令人感动。而作者采取的冷静的白描这种写法,对于17年散文的滥抒情是一种有力的反拨和纠正。正缘此,杨绛在文坛既是边缘的,又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16.
主要阐释杨绛喜剧精神的内涵 ,探讨其喜剧精神的人生与艺术资源 ,包括家学渊源、中国传统世情文学的教化和英法世态喜剧的影响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钱锺书和自己的书信手稿被拍卖而维权,一直低调的杨绛高调地拍案而起,让老人成为新闻人物。博学、魅力、恬淡……这几个词都可用于描述杨绛和钱锺书伉俪的公众印象。钱锺书在世的时候,几乎不见媒体记者,报刊和电视难见宣传他的踪影,甚至所谓的一些学术活动都不参加。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也如出一辙,只忙自己分内的事,坚守她和钱锺书的文字世界。杨绛曾对记者说:“不见记者倒不是对媒体有偏见,主要是怕他们写我们,  相似文献   

18.
杨绛这100年     
吴越 《社区》2011,(20):18-20
1911年——2011年,杨绛100岁了,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 她的一生,是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沉浮命运的典型代表.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派”中国知识分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她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她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与杨绛 ,是当今中国文坛上最具人望的一对文学伉俪。之所以如此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与他们在作品和人生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幽默肯定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联。智慧与幽默在他们 ,不仅是表达的策略和技巧 ,而且也是内在性情的自然流露 ,是他们有关文艺乃至宇宙人生的一种理念。说到钱钟书和杨绛智慧与幽默的形成 ,其成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 ,但与英国文化的濡染显然有关。一、从林译小说到牛津岁月钱钟书十一二岁的时候 ,开始接触英国的文学作品。他发现了商务印书馆当时发行的两箱“迷人”的《林译小说丛书》 ,于是开始了“反复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两位编辑高克毅和宋淇在校订出版杨绛著作《干校六记》英译本期间与译者葛浩文、作者杨绛、读者刘绍铭、出版社社长唐纳德·埃尔古德之间的85封私人纸质通信为基础,回顾了从发起翻译该作品到译作出版的整个过程中编辑承担的职责及所作的贡献,揭示了编辑隐身译作背后被遗忘的现状,提出了编辑主体性这一长期被翻译学界忽视的议题,论证了正确认识、评估编辑主体性对译作海外出版传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