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郝景芳因她的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而声名鹊起。《长生塔》是一部科幻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小说集,作品既有作者对未来人工智能世界绝妙想象的表达,又有对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人类欲之难灭,苦之难灭”正是作者对后现代智能生活世界的伦理拷问。《长生塔》试图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探求冲破困境的可行之路,隐喻了郝景芳对人性精神圆满的执着坚守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8月21日,2016年雨果奖结果公布,中国80后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作为国内首位获得这项堪称"科幻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郝景芳的名字一夜间成为网络热搜词。谁能想到,这位以"学渣"自居的清华女博士,当初写作竟是为了疗伤?有人说"她对火星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地球",此言当真?这位科幻超女透着大爱的人生故事,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科幻与科普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基于对科幻与科普在中国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和概念分析,认为科幻与科普之间的“科文之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消解,也即在“大科普”的概念下,将科幻包容在科普当中。  相似文献   

4.
科幻游戏产业是围绕科幻游戏的开发、运营、销售和服务形成的新兴文化产业。中国科幻游戏产业当前处于上升阶段,但仍存在着游戏内部科幻属性模糊、科幻游戏与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联动不足、科幻游戏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清晰等问题。中国科幻游戏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在“十四五”时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中国科幻游戏产业可以从游戏内容转型与品质提升、科幻游戏对科幻产业链的激活以及科幻游戏赋能实体经济三方面,探索递进式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重塑游戏社会价值,以科幻游戏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普及,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双赢。  相似文献   

5.
科普型科幻曾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主要范式,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类型的科幻文学不但出现较晚,而且也并不是世界科幻文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追溯了科普型科幻在西方和中国的起源,指出这种科幻文学的底层理念,即以文学为载体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凡尔纳与赫泽尔对这种科幻类型的早期实践,以及后来苏联的“科学文艺”、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科普型科幻,其核心创作理念都受到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而科普型科幻在20世纪中国的兴衰,与中国独特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玫瑰与蠕虫》是俄罗斯科幻作家罗伯特·伊巴图林获得多项俄罗斯科幻大奖的小说。小说给人杂乱无序、扑朔迷离、生涩难懂之感。之所以如此,经研究发现,小说整体呈现“二元合一”的叙事模式:小说的叙事空间呈现“异托邦”与“恶托邦”合一;叙事线索呈现明、暗交叉合一;叙事内容呈现二元对立合一;叙事风格呈现科幻与悬疑合一。这种叙事模式最终指向:在当今人工智能和网络科技飞速发展之下,对人类未来会面临的生存危机进行反思和预警。  相似文献   

7.
陈楸帆是一个极具创作天赋和艺术潜力的年轻科幻作家。在科幻领域,他提出了“科幻现实主义”的主张,并在创作中践行自己的主张,积极关注现实生活,真实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而且,他还善于通过动物意象,呈现人类社会的种种病态,为科幻小说开辟了通向现实主义的崭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化“家国一体”思想的新时代阐释,集个人、家庭、国家与国际于一体,是思想教育与文化书写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哲思融入科幻作品中,以饱含爱国主义的笔墨,书写了从个人、家庭至国家三重递进式的家国情怀之思。其科幻作品的家国情怀书写,既尊重并发挥了人民中心地位,更致力于展现家庭和谐、祖国繁荣的光明未来,以此激励青年一代爱科学、爱祖国的热切深情。  相似文献   

9.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现象级”蜕变。它的成功是处于起步转型阶段的中国电影工业与科幻文艺“双核驱动”的结果。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国产类型电影大片的审美突破,既有效地提升了民族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准,又为热门科幻文学IP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1994,(5)
21世纪的日本科幻城利用高科技建设人们正科幻领域所设计的未未减而,将是21世纪的新潮流。日本已提出了“海上休养脏地域币”等号种方案,#将制定出每种方案的远景规划。个空中城市1000研究人员相想中的“至中诚1000”为圆锥形,占地面积800O顷,地回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科幻作品因兼具科学性、文学性与人文关怀精神而屡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等国际科幻文学大奖,并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支新兴力量。该领域的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华裔文化价值观视角,表达出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忧虑,因而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倾向。该类型小说的科幻叙事实质上也是华裔作家在科幻文学这一话语场中对自身诉求及其文化价值观的表达。美国华裔作家在该领域构建的话语空间所表达的政治和文化诉求以及后族裔人文关怀,因具有不同文化群体直面现实困境、重新定义自我身份、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憧憬未来和谐社会而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8,(7):42-43
在我国江西曾经发生过一个“天兵过路”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是神话传说,也不是科幻故事,它是我国云南陆良县一个叫“彩色沙林”附近发生的奇闻轶事。  相似文献   

13.
以“后人类”视角观照中国科幻话语,在梳理技术赛博格、文化赛博格的观念发展后进入科幻赛博格叙事。科幻赛博格叙事聚焦赛博格身体感官体验的故事讲述,是基于身体的异质性经验而产生的身体-情感非常规认知,并由此发生思想与精神层面的世界观念变革。中国科幻赛博格叙事兼具身体间性、世界间性与文化间性三个维度,最典型如双翅目作品《精神采样》的赛博格叙事,展示出中国新锐科幻作家正在以赛博格话语重建身心二元观念,以整体性思维重构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关系。科幻赛博格话语让我们认识到新世界正在生成,人类正在成为多元与多维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是意蕴丰富、构词能力强大的范畴,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考察。意识、媒体与科幻就是可供选择的三种角度。现实主义在内容定位上可能和意识相联系,关系到人们对存在什么现实、如何看待现实、何以改造现实所持的观念,在新媒介时代与第五次信息革命爆发、后人类理念流行和信息化艺术崛起等历史现象相联系。现实主义在形式定位上可能和媒介相联系,它以现实通过媒体中介表明其存在、媒介通过映射现实显示其功能、现实与媒介通过融合推陈出新等认识为前提。现实主义在功能定位上可能和科幻相联系,相关命题主要有三个:存在不同于生活现实的科幻现实,应当用穿越的方式看待科幻现实,通过交互性建构创造科幻现实。对于“现实主义”通过分化、渗透和融合产生的各种新范畴,可置于属人的社会层面、属物的产品层面、属事的运营层面加以考察,梳理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演变线索。  相似文献   

15.
他是当代北美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被誉为美国的“金庸”,但他生前却屡遭退稿穷困潦倒。他预言了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记忆移植,写下最具科学性的科幻,但他却大学退学,被怀疑精神失常,被送进戒毒中心。他的《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催生了好莱坞的票房新高,成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但他当年痛恨好莱坞。他一度摆脱科幻,但最终以科幻的形式拓展出全新的人生和社会的传奇。  相似文献   

16.
神秘的地洞     
星新一  王有宏 《可乐》2011,(9):50-51
星新一(1926年~1997年),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闻名于世,被称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极短篇之神”。其作品构思巧妙,有“科幻的徘句”、“新编一千零一夜”、“人生必读书”之誉。  相似文献   

17.
《狩猎愉快》中,刘宇昆借古老狐妖传说主动“复魅”东方,但这并非迎合西方的“自我东方化”式书写,小说也未重设逆向的东西方对立,而是多元立体地解构了殖民话语的权威性和始源性,对东方主义的符号表征系统进行反叛,并进一步想象着西方科学技术与东方文化沉淀之间的平等对话、友好互动乃至有机结合。小说超越了科幻题材固有的殖民主义者视角,古老东方成为想象科技未来与科幻叙事的另一空间,体现出刘宇昆“丝绸朋克”小说的创作意蕴,即包容异质文化、超越族裔界限、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人类“自由意志”的相关研究和理论梳理,并结合刘慈欣的相关观点,以内容分析为基础考察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所呈现的对人类“自由意志”的否定态度和象征表达,为深入理解刘慈欣的“科学主义”科幻创作思想及其他类似主题的科幻电影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生存关切、生态关怀、赛博格伦理等当代世界科幻经典主题的创造性表达观照了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域外深度阅读评论打造其海外经典声誉;知名科幻文学出版社、权威专业科幻杂志、网络媒体等多元化出版流通渠道的综合传播效应促成了其海外广泛接受,延展了作品的经典性。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海外经典化传播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得以生成。其机制展示了中国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文本再造与价值重塑,对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影视剧越来越适合表现科幻题材。从主题上来看,科幻题材影视剧具有很大的超越性,在各种科幻题材影视剧中,对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有着深层次的表现。但是长期以来,科幻影视作品内部亚类型的划分更多的是依据科幻影视的外部表现形式来进行的。如果从人类情感的发展出发,对科幻影视剧进行归类,就可以看出科幻题材影视剧所体现出来的人类情感线索:从对梦想的自信到怀疑,再到宗教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