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高校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必要性进行分析,挖掘当前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整体教育水平、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力求通过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园媒体辅助作用、加强媒介素质理论教育等方式,充分发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高校思政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聊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聊城是革命老区,有着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聊城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培育了催人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聊城市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有效地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有利于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传承和传播,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地方高校校风的科学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方高校一般是升格本科院校时间不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生源质量相对较低,由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地方高校的校风相对于重点高校来说要差一些。因此,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优良校风建设的方法,要培育大学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地方文化,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建立优良校风的长效机制,努力创建一个尊师重教、文明整洁、环境优美、氛围高尚、秩序井然、团结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学校,优良的校风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青春校园。  相似文献   

4.
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别具特色,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广泛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本文以邯郸地方文化资源为例,结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融入地方文化,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分类引导大学生是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共青团融入"大思政"工作体系和构建"以人为本"学生工作体制机制的现实需要。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要结合石油类高校青年学生特点和需求,在分类引导中融入石油文化和奋斗精神,提高引领青年学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并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重要文化语境和文化动力,提出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批判继承为基础,来实现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价值转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常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好全方位育人的作用,就要海纳百川,尽可能地吸收一切有益的教育元素。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其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教育理念,要将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元素更好地运用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路径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文章拟从搭建好少数民族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实施校园"民族文化角",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等方面,就少数民族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国红  马瑞 《学术论坛》2012,35(4):213-216
区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北部湾文化既有历史积淀,又具备时代气息;既有农耕文明,又蕴含海洋文明;既有民族特色,又融入东盟元素,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广西高校思政课对北部湾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路径有:将北部湾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北部湾文化编入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将北部湾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充分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出现的契机,探寻其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开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途径,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提高其政治敏感性,也有助于改革思政教育形式,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落到实处。这也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相关要求,其中对美育教育如何开展思政工作给予了指导性意见。即高校可以通过排演挖掘名家大师文化内涵的戏剧作品以此来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文化育人开辟新路径。从创排红色校史剧有助于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文化育人新工程,有助于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建立三全育人体系,引领高校文化育人这几方面来论述创排红色校史剧在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技术为首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带来全新的技术与理念.高校应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理念,努力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中的精准思维运用到思政教育中来,从而实施精准思政.精准思政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精准教育、精准管理、精准服务.实施精准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一是要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二是要构建研判预测决策系统;三是要建构动态评估反馈系统;四是要建立管理协同保障系统.总之,要善于对思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以思政教育资源精准供给等方面为抓手,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能够创新思政课堂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能够净化高校校园环境,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还能弘扬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现状,从三个层面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即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与渗透;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教育感染力;强化思政课堂实践教育,重点强调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构建及道德培养。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在"三全育人"战略目标指导下,有选择地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各专业学科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形式,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将一批蕴含思政元素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同向同行推进,形成协同效应的综合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内涵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是高校教育信息资源存储以及地方信息交流的载体,是全国信息网络建设的主要中心枢纽,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确立中承担主体作用。实现大庆地区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架构。  相似文献   

15.
高校"课程思政"智慧课堂体系构建,是新时代我国思政育人工作的根本指向,是探索和落实"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保障,是开展和完善思政教学改革的行动方略.新媒体教育传播平台与"三全育人"教学机制的深度融合,是打造"课程思政"智慧课堂的理性审视,是构建系统化思政智慧平台的长效机制,是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服务力与粘合度的新时代教育方针.以智慧平台新媒体传播为基本视域,有机结合"三全育人"教育格局,构建"课程思政"智慧课堂教学体系,既充分挖掘了"课程思政"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又全面发挥了智慧平台对"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促进作用,继而推动"课程思政"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思政理论教育不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更是全体一线专业课主讲教师的责任.如何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是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扎实推进"数据库原理"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中,艺术生的艺术创作、文化活动具有相当重要的思想宣传、教育作用,积极探索高校艺术生思想状况,提高艺术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确保其作品和活动能够正确引领社会风气,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高校艺术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对照工作实际,分别从"暖心"、"聚心"定心"等三大工程展开论述,为创新性开展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手机普及和短信功能使高校出现"拇指族",大学校园"拇指文化"流行。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找出其出现和盛行的原因,正确分析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从而研究正确引导校园"拇指文化",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既是校园文明的窗口,又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民族性、实践性、教育性、多元性等特点。吉首大学在环境营造中渗透校园文化,在校风建设中构建校园文化,在德育实践中呈现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强化校园文化,努力铸造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20.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难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大学毕业生创业难、就业难的情况与文化水平较低的义乌商人成功创业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该研究分析了义乌商人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即独特的价值观与朴素的哲学知识、特殊的自我认知、有效的学习策略、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等;阐述了借鉴义乌商人"实践性知识"获得的经验和规律,将其运用到大学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