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人们对宏观调控的普遍认识是: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控,即通过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趋干基本平衡。这就是说,“总量平衡”成了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多年来,这种理论已成为了我国宏观调控实践的指导思想。宏观调控的每一步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然而,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告诉我们,以总量平衡为基点的宏观调控,不能消除大起大落和紧缩——膨胀——紧缩的恶性循环,国民经济总难以摆脱颠簸、摇摆的状态,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膨胀”或“衰退”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体现了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现象描述与本质分析的统一,这些特点使其较之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具有某些优越之处,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具有内容上的直接应用价值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其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范畴或概念 ,但在其社会再生产理论中 ,不仅涵盖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相平衡的均衡理论 ,并且包含了西方经济学中社会总供求均衡理论所不能比拟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内容。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总产品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原理 ,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而言的 ,但舍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仍然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重温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有关理论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结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平衡是宏观经济总供需平衡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宏观产业结构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微观供求结构的自动调节自然形成,因此,对中国经济的现实分析必须进行大量的结构研究。结构平衡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结构平衡问题要正确处理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的关系;结构平衡与货币流通及其结构的关系;结构平衡与价格及其结构的关系;结构平衡与财政金融的关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结构平衡中的作用,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总量分析,它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为研究的基本格局。然而这种单纯的总量分析却难以说明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那么,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在总量分析的同时,是否还必须包含结构分析?这种结构分析将涉及哪些研究范围和内容(如经济结构的宏微观如何划分)?它与西方新制度学派的结构分析具有哪些本质差别(如总量结构与制度结构如何区分)?以及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的关系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宏观经济调控与产业政策章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负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二是保持重大结构的基本协调。总量平衡是国民经济的规模扩展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结构协调是提高效益,保持适度发展速度的关键。而产业政...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从我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发展、货币金融以及分配对社会生产有反作用的宏观调控理论为指导,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以保障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保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双重转轨时期,社会总供需的失衡既表现为总量的失衡,也表现为结构的失衡。在总量失衡时,财政一方面要降低潜在总需求,提高企业和居民等部门的志愿储蓄,另一方面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和财政补贴等手段,提高潜在总供给。在结构失衡时,财政要对那些属于国民经济的重大结构和比例,以及有可能影响全局的一些重要“瓶颈”产业进行调控,促进结构平衡。为此,财政一要提高两个比重,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二要处理好它与计委、中央银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资本论》中有关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 ,结合我国区域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分析入手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找出实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形成,是中国当代经济史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狭义宏观调控论认为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供需,限于宏观层面,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以狭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概念为基准,可从经济思想转变、微观经济基础、市场化进程、政府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宏观调控工具箱的构建,对中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具体过程如下:1976—1991年为体制改革探索的茫然期,1992—1996年为确立改革目标后的应然向实然过渡期,1997年之后初步形成宏观经济调控的实然期。研究表明,中国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初步形成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1997—1999年。  相似文献   

11.
宏观调控法是代表国家或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或规制的主体即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采信平行论的观点,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现实背景,讨论宏观调控法的秩序与利益价值冲突和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是旨在通过对个体行为的分析来阐释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里,整个宏观经济理论最为主要的研究课题是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应当建立在一定的微观基础之上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现有经济理论对建立微观基础必要性的解释尚缺乏说服力,并且在微观基础的构筑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文试图对这一方面的争论和最新进展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总量平衡,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效应。自觉地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使之保持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基本方面。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及其目标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就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同样不可能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统一的社会最终产品的运行分解为实物运行和价值运行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存在着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两分法,导致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的长期对峙.新古典经济学对它们之间的融通总是顾此失彼,产生一系列的理论纷争.而资本主义的真实情形是货币经济而非实物经济,我们应该坚持凯恩斯的总量思想,并且认识到他分析方法中的缺陷,寻找理论创新的突破口.这一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社会总供需平衡(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供需平衡)与财政、信贷以及国际收支等三项平衡的关系,亦即社会总供需差额与财政、信贷以及国际收支等三项收支差额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了保证社会总供需的基本平衡,运用各项经济杠杆,对财政收支、信贷收支以及国际收支进行调节,就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内容。本文还对上述各项主要统计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和计算依据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6.
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国民经济总体的、全局性的问题,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曾有许多思想家对它给予注意,并从不同角度有所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辟专章分析社会总产品的运动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平衡发展问题。马克思关于对社会总产品的运动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平衡发展问题的分析,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而言的,但其原理也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问题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如何加以具体运用。近年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发表了许多很有见解的意见,对搞好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有指导意义。下面谈谈如何深入探讨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行为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新思潮。作为行为主义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行为宏观经济学为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但是,行为宏观经济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背叛主流经济学传统,其实质是多样化的偏好假设,辅以经济当事人理性化的选择,为宏观经济提供更真实丰富的微观行为基础。因此,进一步扩展偏好—理性选择的分析框架是行为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储蓄不足和短期总供给的两个理论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范式是短期总需求调控,看待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要借鉴西方理论,但更要结合我国实际.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中不能因为总供给问题而否认刺激总需求,同时扩大内需政策具有一定的中长期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市场经济下劳务供需平衡调控若干问题的探讨戴亦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需及其构成的平衡,不仅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日益成为新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作为社会总供需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务供需平衡的实现①,不仅是保...  相似文献   

20.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宏观调控的过程。调控的目标是“三个基本”: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以2003~2009年的数据分析,上述三个目标均没能实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部门利益和集团利益的掣肘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自然属性等。完善房地产调控机制的基本着眼点是优化房地产政策过程,防范房地产市场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