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大量娱神岩壁画和史料表明,模拟各类动物形态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乐舞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于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宗教乐舞,其表演形式和乐舞姿态,一直延续至现代社会初期,并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乐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近现代许多少数民族民间乐舞,其旋律和舞蹈姿态等风格,依然承袭着原始宗教乐舞的基本动律和姿态。  相似文献   

2.
良渚文化以良渚遗址命名,它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旧中国时期发现和取得成果的极少数重要遗址之一。良渚文化是一支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和杭州湾地区。它从1936年首次在浙江省杭县良渚镇发现以来,迄今已经50年过去了。在这漫长岁月中,我国考古工作者对良渚文化做了很多的调查和发掘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又有很多极为重要的新资料陆续不断地发现。良渚文化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我国原始文化中的重要性而为国内外的学者所关注。值此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谨写此文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3.
良渚文化以良渚遗址命名,它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旧中国时期发现和取得成果的极少数重要遗址之一。良渚文化是一支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和杭州湾地区。它从1936年首次在浙江省杭县良渚镇发现以来,迄今已经50年过去了。在这漫长岁月中,我国考古工作者对良渚文化做了很多的调查和发掘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又有很多极为重要的新资料陆续不断地发现。良渚文化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我国原始文化中的重要性而为国内外的学者所关注。值此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谨写此文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4.
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东南区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支以农业为主,多业为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经跨进奴隶制方国阶段。本文以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为基础,用人类学方法分析良清文化的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前者包括良渚人的祭祀体系、政治体系;后者分析良渚文化群体的从众心理、奢侈心理、新异心理等特点。这个区域性文化还表明史前期确实存在一个“以玉为兵”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有关我国江南地区良渚文化如何消失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未解的千古之谜。本文结合相关学术研究的新观点,试对此作一探讨。分析认为,江南地区良渚文化的消失原因,应为发生严重的海水倒灌造成淡水资源缺乏,晚期良渚文化人整体迁出“江南地区”所致。这主要表现在,良渚文化晚期“江南地区”具有发生海侵或海水倒灌的气候条件;“江南地区”多数良渚文化晚期遗址的考古未曾发现海侵遗迹;史籍有关于我国在良渚文化晚期时发生海水倒灌的记载;“江南地区”良渚文化晚期遗址的考古资料中有淡水资源缺乏的显示。  相似文献   

6.
良渚文化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研究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近年来,随着良渚文化考古新资料的发现、整理与刊布,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在逐步提升,这也促使学术界奉献出新的成果。刘恒武博士于2008年12月推出的力作——《良渚文化综合研究》,是一部专门探讨良渚文化的综合性研究专著,代表了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良渚文化的兴起缘于数百年的能量蓄积,其间,人口与资源压力推动了稻作种植的强化发展.由于社会复杂化程度较低,以稻作农业为重心的良渚经济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远远高于社会所消耗的能量,过剩的能量不断蓄积,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漉,并在良渚中期迅速释放出来,使良渚文化发展到它的峰值期.随着这股能量漉喷发的结束,良渚社会丧失了抵御灾难的能力,从而在一系列打击下迅速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8.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200年间分布在苏南浙北沪西地区的一支发达的新石器文化,然而在夏朝建立之前良渚文化却神秘地从这一地区消失了。在这一地区迄今为止从未发现过相当于夏代和商初的考古遗存,这500年间该地区出现了一个考古学所谓的“缺环”。商代中期以后太湖地区为马桥文化分布区。马桥文化虽然含有若干良渚文化的因素,但其内涵和良渚文化完全不同,因此马桥文化不是良渚文化的直接继承者。马桥文化层是迭压在  相似文献   

9.
太湖地区的范围大体上包括杭州湾以北的浙江省北部、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太湖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是1985年发掘的吴县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后又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三山岛遗址,与太湖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之间,在文化内涵和时间先后上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空缺,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来填补。新石器时代的三个文化,它们不但在文化内涵和时间上,都有着明显前后衔接、继承和发展关系,而且逐步形成了高度发达、富有特色的太湖地区的原始文明。一、太湖地区的原始文明1、三山岛遗址——太湖地区原始文明的开端太湖地区人类最早的活动遗迹——三山岛遗址位于吴县三山岛的西北端。现今的三山岛已于太湖之中,面积仅为2平方公里。原始居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之上,似乎不可思议。实际上,古代太湖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与今天有极大的差别。根据地质学研究表明,太湖底部为一片高底不平的  相似文献   

10.
良渚文化高台墓地作为一种大型人工营造物,对于探讨良渚文化的聚落分布模式和聚落等级分化具有重要意义。高台墓地共时性的考察是利用高台墓地进行聚落分布研究的前提,而高台墓地的共时性研究则需探明两个方面:即土台堆积或营造的持续时段;作为墓地利用的持续时段。基于这样的认识,将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划分为4个区域,对各墓地的相互年代关系以及土台营造、堆积过程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台墓地资料所反映的良渚文化各个时期的聚落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虞代,良渚文化是虞代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并未消亡,而是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北迁中原建立了夏朝.中国东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12.
根据考古材料,专家们对南京汤山和太湖三山岛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进行了细致梳理,刻画了远古"长三角"地区人类生存状况以及人类迁徙的大致轨迹。学者们对"长三角"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基本形成共识,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其它年代较远且影响较大的有苏州草鞋山和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目前学界对"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关系的表述不一。笔者认为,良渚文化后出现的"南京湖熟文化"和"上海马桥文化"与商周时期作为"长三角"主体文化的吴越文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有关这两种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3.
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农业起源理论与考古学实例分析,长江下游的水稻栽培发生在野生资源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其驯化机制并非饥馑和用于果腹,很可能是为了增加美食的酿酒。稻作农业在良渚阶段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与复杂社会强化剩余产品生产密切相关,良渚酋邦解体后的马桥文化又退回到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野生资源持续减少、人口增长和社会复杂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呼吁,中国的农业起源研究要摆脱一味寻找最早栽培谷粒来确定农业起源时间和地点的模式,从人地关系的互动来了解农业起源的潜因和具体进程。  相似文献   

14.
吴地有着辉煌的史前文明,是华夏文明起源之一。太湖三山岛旧石器、吴县草鞋山新石器、尤其是良渚玉文化,不仅奠定了吴地文化的思想基础,也为华夏文明的传播首建奇功。对出土文物之研究成果,由新思维引导路径,启发连锁思维反应。这对于江苏地域文化研究的目标、路径、思路与方法,或许也是一种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5.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在我国广为流传。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苗岭梁祝歌》就是在湘西、黔东北苗岭山寨传唱着的汉族题材的叙事长歌。它在体裁、人物刻画、语言及习俗方面独具民族特色。它在苗族地区的传播及变异有其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在我国广为流传。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苗岭梁祝歌》[1]就是在湘西、黔东北苗岭山寨传唱着的汉族题材的叙事长歌。它在体裁、人物刻画、语言及习俗方面独具民族特色。它在苗族地区的传播及变异有其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良渚文化时期,玉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种类丰富,而且制作精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没有金属工具的良渚时代,产生了大量的玉器,并且从其整体造型到图案纹饰,都具有高度的形式美感.通过对良渚玉器中代表性器物的制作技术和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一窥技术的发展对于形式美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是作者《千古文明开涿鹿——华夏创世之谜》[1]的续篇,主题是对蚩尤在长江下游创建良渚文化的业绩作进一步探讨。通过考古界迄今提供的地下丰厚遗存,对蚩尤在华夏创世中的历史地位提出进一步阐释,力图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其与炎黄等被视为华夏始祖的传说人物同样光辉的远古形象。  相似文献   

19.
梳理和分析梁祝传说的流传历史和现状,是研究文化传播规律的一个典型案例。一个产生于农耕文明中、流传达两千五百年以上、几至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悲剧传说,由于农耕文明条件的逐渐丧失而日见萎缩。近 50年来,相继上演了川剧《柳荫记》、越剧《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而在新改编的戏曲中,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创造了避婚求学、草桥结拜、十八相送、祭坟化蝶等情节模式。戏曲、电影给民间传说的生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使梁祝传说的情节固定化了,原来在农民中流传的多种多样的传说,自觉不自觉地向戏曲故事和电影故事靠拢,单一化、模式化了,原生态的传说的面貌逐渐变形;另一方面,使民间的梁祝传说失去了传播和传承的市场和渠道,在民众的记忆中逐渐淡化,甚至渐而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