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梅村的叙事诗被誉为“梅村体”,达到了中国叙事诗的高峰,被称之为“绝调”。对他的叙事诗的评价,历来总是认为吴梅村是“诗史”,通过诗歌寄寓兴亡之感,具有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本文认为吴梅村诗歌的独特魅力在于关注个体命运,展示时代苦难、人生悲哀。诗中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真实描写,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皆缘于诗人对个体命运的极度关注。在吴梅村的诗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歌儿舞女,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些人物在易代之际的升沉荣枯,繁华寂寞,无不寄托着诗人的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2.
叙事因素在汉乐府民歌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诗歌的故事性、戏剧性大大加强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细节描写也很成功。同时 ,汉乐府民歌在叙事过程中蕴含了深深的抒情基调 ,并非单纯的叙事诗  相似文献   

3.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 ,中国诗歌的主流是抒情言志 ,在西方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却是长篇叙事诗。究其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源在于 ,中国哲学文化具有内倾性格 ,强调“心”的作用 ,而西方哲学文化具有外倾性格 ,注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4.
吟咏情性在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系列中具有主轴性的地位.“吟咏情性”以情性哲学为基本的发生条件,它是先秦以来一般的、群体诗学的言志、抒情说向个体诗学的抒情理论的发展.汉魏文人诗发源于言志,并发展出缘情之论,南北朝时期,情性为本的诗学思想开始确立,言志缘情之外,时人多以“吟咏情性”称作诗之事.唐人诗学接受《大序》变风变雅及南北朝的情性之说,其对作诗之事的基本标述即为吟咏情性,并且赋予传统情性论以重视个性、崇尚自然等审美观念.唐人诗学虽崇尚教化之旨,但基本的立场在于“吟咏情性”的变风之作.宋人的情性论与个体伦理本质相结合,是宋诗重理的思想根源.明清诗家仍沿传统的情性之说,以情性为诗歌之本,其中又有强调个性自然抒发、重视灵感与创新的性灵派之说.  相似文献   

5.
诗歌本是一种咏怀遣兴的文学样式,长于抒情而不长于对人物的描写。但一切文学作品无不以人物为表现中心,诗又何尝例外。叙事诗固不能不在叙事中描绘人物形象;抒情诗重在抒情,亦必同人物相关联,总是直接、间接地描写着人物。但不同的文学样式,描写人物的要求毕竟不尽相同。本文仅就诗歌中人物描写的特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多维视域下的诗歌“抒情言志”,包括口头表达视阈下的“抒情言志”原始、写作方法视阈下的“抒情言志”强化、人际交流视阈下的“抒情言志”对象化、自主阐释视阈下的“抒情言志”读者化。每种视域下,诗歌的“抒情言志”都有其特殊的意味。借助多维视域,方能全面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内涵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鲍照所有的乐府诗作均是自我观照,自述情怀之作,诗的主体色彩强烈而浓厚。他刻画的种种人物形象,笔下描绘的种种情事,都是因为人生艰难与不幸的种种经历而起,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是“我”,抒发的是诗人自己对人生无穷无尽的感喟。鲍照乐府诗是抒情性诗歌,也是叙事性作品,它们与强烈的主体抒情色彩相联。鲍照乐府诗创作采用了流动的叙事方法,与他亦雅亦俗的乐府诗体相应,诗的语言也兼具雅俗。这些艺术风格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古典诗歌不外乎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或者是叙述某一人物、事件、场景.或者是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和感情。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一类诗歌,它既不同于叙事诗,也不同于抒情诗。这类诗中叙述方法用得很多,但它并不立足于叙事,而立足于抒情。诗中有很多具体人、事、景的描绘.但它描绘人、事、景并不为了表现具体的人、事、景而是为了表现折射在其中的人物的心情。在这类诗中抒情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它表现的是人物的心情,但又不是单纯地抒发自己内心情感,不是单纯地以抒情为侧重点,叙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这种诗既象叙事诗又象抒情诗,但又既不是叙事诗又不是抒情诗,准确地说应该是叙情诗。  相似文献   

9.
1950年代的新民歌改造,其动机是为诗歌提供历史资源与民间活力,这种大规模的艺术实验,为新诗发展和民歌传承留下沉重的历史教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瓦解了,而人定胜天的时代精神并没有转变为稳定的审美的生命态度;从抒情主体来看,民歌从山野之民的自然抒情走向社会之人的国家抒情,新民歌在时代的高音区失去了性情表达的朴素与真实。在此情况下,自然世界成为托物言志的工具,抒情主体变得空洞,风行一时的比兴之体,景与情、物与人之间失去了基本的美学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婚恋小说中的爱情诗,不论它们在小说中构筑情节等多种的文体功能,而仅从诗歌内容、成就、作诗原因、方式和效果来看,它们的作用就是男女主人公在爱恋婚配中种种情感表征的对外宣泄,是一种不能遏抑的自然行为,表达多种真诚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它们的根本价值在于婚恋中的传情定情作用。并且,诗融入婚恋小说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到唐代始蔚为大观,而《非烟传》又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确立了后世“才子佳人”题材以诗传情定情的范型。研究“才子佳人题材的叙事文学”,梳理中国源远流长的才子佳人叙事文学发展过程,特别是用力于才子佳人叙事文学发展前期这一研究薄弱环节,将对“才子佳人”题材品类概念、特征、篇目审定起到积极的廓清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讨论赋这一文体的名称来源、发展渊源及其属性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但也有些不同意见。兹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师友。本文的基本观点是:(1)赋是在“诗”的特指《诗三百》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文体名称,当时被用于指称多种新形式的诗歌作品。(2)这一文体名称来源于赋诗言志之义,与《诗》的“六义”无关,与“不歌而诵”也不相干。(3)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抒情的赋作与楚辞一样属于诗歌,所谓“介于诗文之间”的散体大赋也更接近于诗歌,赋应列为中国诗歌史的研究对象。下面试分别加以论述。一、赋这一文体名称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一) 臧克家的诗多含叙事成分,他写叙事诗更花费了多年心血。从自传体长诗到民间故事诗,从诗报告到诗体小说,乃至三千行,五千行的长篇史诗,对于叙事诗的体裁与体式,诗人作过多方面的长期探索。这种种探索,丰富了新诗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也对诗人自身艺术个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叙事诗既叙事又抒情,恰符臧克家现实感与身世感并重的审美心理结构。以事写心的艺术形式技巧,反映了诗人情事并包的审美心理内容。他偏爱叙事诗,正是由亍叙事诗是情事  相似文献   

13.
叙述与抒情协调统一构成梁上泉现代叙事诗创作诗美观的基础。叙事抒情结合的比重和形态不同,梁上来现代叙事诗可分为戏剧性场面型,情绪、情调型和情节、性格型等三种类型,各类型还可再析出若干艺术结构形式。研究梁上泉现代叙事诗的类型有助于将梁上泉的诗歌放在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的熔汇点上进行审美把握。  相似文献   

14.
诗(poetry)常被看作是用"节奏创作的美".但是,诗歌除了是一曲悠扬的乐章外,还是一段抒写记叙情感的艺术文字.写景抒情,记人论事是诗歌的另一特征.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现代叙事诗当中.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素材选取"、"聚焦过程"及"叙事语言"三方面分析罗伊·坎贝尔的著名诗篇<祖鲁女孩>,理解作者的创作源泉,赏析其文学价值,并由此对欣赏叙事诗歌的一些方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6.
诗(poetry)常被看作是用"节奏创作的美"。但是,诗歌除了是一曲悠扬的乐章外,还是一段抒写记叙情感的艺术文字。写景抒情,记人论事是诗歌的另一特征。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现代叙事诗当中。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素材选取"、"聚焦过程"及"叙事语言"三方面分析罗伊.坎贝尔的著名诗篇《祖鲁女孩》,理解作者的创作源泉,赏析其文学价值,并由此对欣赏叙事诗歌的一些方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7.
新诗教学中的情绪感染是个重要问题。新诗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如何研究、把握诗的抒情本质。关于这一点,有些同志理解不深刻,认为通常的直抒胸臆的抒情诗是这样,而叙事诗却不一定这样,有些理趣很浓的哲理诗也不一定是这样。不对,诗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强烈的主观性,它或是通过抒情主人公——诗中的人物形象——来表现,或是通过涵盖一切的无所不在的却并未在诗中出现的诗人本身来表现。这种表现,有时是明显的强烈的,有时是隐晦的曲折的,前者我们不妨名之日“热抒情”,后者我们不妨名之日“冷抒情”。不管是“热”是“冷”,抒情是它们的最大特点,是诗歌这种主情文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叙事诗不发达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中国古代传统叙事诗是不发达的,它们情韵浓厚,往往以情挟事,以事抒情,而不重视叙事的连贯、情节的铺排和人物的刻划,有别于纯粹的叙事诗.中国古代传统叙事诗的不发达,只能从农耕社会所造成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性,从这种民族性格及其思维特征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上来探求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及第诗指以进士及第为题材的诗歌。唐人及第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士子应试中第后的言志抒情之作,一类为出自他人之手的及第贺赠之作。其丰富的情感内涵、惯用的意象组合、独特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及第诗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所谓“雄浑”,即雄壮浑厚。它是盛唐诗歌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它以著名的“盛唐气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最壮丽的一章。而最能反映这种“气象”具有的慷慨昂扬的精神风貌和雄壮浑浩的艺术形象的,无疑是边塞诗。一边塞诗的“雄浑”美,表现在抒情言志时,抒情主人公往往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就抒情的“雄浑”而言,“雄”即诗歌感情的雄壮豪放。“浑”的原意为浑沌、混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