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建设的探索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出现这一重大失误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执政党的决策失误是直接和主要的原因。建国初期,党对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认识不够稳定和成熟,使党的决策缺乏坚实的认识基础;党的领导体制存在弊端,使党的领导集体不能有效制约和阻止毛泽东的错误决策;对人民民主实现途径的认识出现偏差,使党放弃了正确的、渐进式的民主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2.
“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时明确提出并在此后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其理论依据,在于他坚持认为社会生产水平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他那里,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与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确立是一致的.而1978年前党的工作重心未能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直接原因,则在于当时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与工作重点转移的正确要求是相左的.  相似文献   

3.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在我国社会处于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在探索有“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与发展。遗憾的是,在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毛泽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导致毛泽东失误的原因主要有:理论原因——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认识上的偏差;实践原因——阶级斗争扩大化;方法性原因——采取以“四大”为形式的所谓“大民主”。毛泽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无论是贡献、经验,还是失误、教训,都应当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正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基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基础上对国情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并在思想上达成全党、全社会的牢固共识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党的八大和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这一表述一直沿用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不断丰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应与时俱进,应将其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时明确提出并在此后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其理论依据,在于他坚持认为社会生活水平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他那里,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与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确立是一致的。而1978年前党的工作重心未能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直接原因,则在于当时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与工作重点转移的正确要求是相左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习近平同志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有"敢于亮剑"的精神,旗帜鲜明地支持正确观点、批判错误观点。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来说,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工作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这是由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变为落后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带动其它矛  相似文献   

8.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厘清百年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化解历程,基本形成了党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宝贵经验:一是树立科学理念,即历史逻辑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基调,实事求是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突破口,战略思维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制高点;二是坚守正确导向,即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洞察力,加强党的主体自觉性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驱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执行力;三是强化发展动力,即发展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着重点,改革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切入点,开放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点。  相似文献   

9.
抓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回顾历史,我们党正是在正确判断和努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引发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动力的变革,具体表现为由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变革,由要素高投入到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变革,由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到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变革,由高度依赖外循环国际市场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变革,由单纯的物质刺激向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并重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对毛泽东"八大"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认识和把握是一个从基本正确逐步转向错误的过程,即从与“八大”论断一致到把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最后把主要矛盾归结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在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中提出和使用“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这一概念,对毛泽东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发生逆向转变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历史地位取得了新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学科以及在论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如何有机结合和矛盾的调节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1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为解决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世纪性难题(社会主义社会还存不存在矛盾?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怎么样处理这些矛盾?)而撰写的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其重大贡献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方针和主要方法。但因当时社会主义实践历史时间不长、经验不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未完全弄清楚,也存在一些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表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国际经验教训和中国实际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就其本义来讲 ,“社会主义”起初不仅不是作为“现代化”的特殊形式而且还是作为“现代化”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由于二者之间本来具有的对立性质 ,使得它们后来事实上的结合成为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这是采用了“社会主义”制度来组织“现代化”过程的“后发外生型”国家所遭遇的一个特殊困境。正是“社会主义”和“现代化”过程二者之间内在本质上的差异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的社会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当前,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围。2009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09年的工作进行部署,指出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民生、和谐的原则。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民内部矛盾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了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它深刻揭示了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特点的揭示,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石。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最早的、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上的探索和回答,它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独特的矛盾思维不仅仅表现在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而且更鲜明地表现在矛盾的统一思维与借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问题上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文章论述了对实现和谐社会进行路径选择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及其表现形式,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辩证分析和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走向世界,有关话语体系的建设也提到了迫切日程。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如何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关于当代中国道路和其树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认识,在全面改革中统筹解决现实中的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是伟大实践赋予的历史责任。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是加强其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本质不论从历史的角度 ,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考察都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特征只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中的制度特征 ,它决定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全面、完整认识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