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衍发 《唐都学刊》2013,29(1):110-116
唐君毅主张以道德自我为中心,从形而上出发,从哲学的高度探索考察中国历史文化,以重建和发展中国传统之人文精神。他将道德自我与文化相联系,强调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且为其分殊表现。道德自我构成种种文化意识的灵魂,成为唐君毅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心观念,贯穿于唐君毅的道德哲学、人文精神论、宗教观和人生论等整个文化活动之中,从而使得他的文化哲学体系涵摄了更为深广的内容。唐君毅的文化哲学观是一种超越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具有统摄中、西、印三系思想中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西方近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而把中国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发展到现代阶段。  相似文献   

2.
张业康 《社科纵横》2012,(10):106-109
方氏的哲学以"时论"为核心,用"寂历同时""宙轮于宇""所以"等范畴表达了"时论"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天道观"和"心性论"做出了新的阐发,开显了一种时空交融的生命情境。这篇文章试着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心性论是宋明理学体系的最重要的哲学内容。所谓心性论,只是简言之,就其结构而言,是心性情三要素组成的构架体系。在这一方面,朱熹的心性论是宋明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总体上看,在心性情三者的基本关系上、朱熹的主要观点是“心统性情”。据《近思录》及朱熹所说,“心统性情”一语首见于张载的语录。朱熹对此备加推崇,认为这是张载对理学的巨大贡献,在理学中只有程颐“性即理也”一语堪与相比:“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  相似文献   

4.
唐甄是一位可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列而无愧的伟大思想家。他的伦理思想富于创见,自成体系,具有与其政治思想紧密相连、功利主义色彩强烈、闪耀着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光辉三大特点,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一株奇葩。 一、以“智”“制欲”的理欲观 唐甄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一样,反对理学家关于“去人欲存天理”的禁欲主义说教,肯定人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但是,他的论证方法与多数进步思想家不同。刘宗周、黄宗羲、王夫之都以“理在气中”的“气一无论”作为批判禁欲主义的理论武器。而唐甄对“理”“气”关系的思辨哲学问题没有兴…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5):55-61
理雅各的易学"太极"观形成于19世纪中期由西方传教士发起的"术语之争"阶段。围绕God的汉译译名之争,理雅各通过援引宋元理学家的易学诠释理念,一方面努力发掘《易经》中"太极"等同于最高人格化存在"帝/上帝"的神学意蕴,为自己的"帝"译论张目立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发掘理学家"物化""太极"的一面,以期推翻论辩对手的"神"译论主张。理雅各的易学研究由此在客观层面上兼备了彰显理学内部体系矛盾和加强中西思想沟通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6.
去年,在汉城举办的第十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我曾写过一篇题为《李退溪的太极说》的文章。太极说只是李退溪的天道观的一个侧面。我认为,有必要对他的天道观作全面的考察。于是,我又在反复阅读李退溪的著作的基础上,写出了这篇文章。不妥之处,请方家不吝赐教。“理”这一范畴是李退溪用以建构自已哲学体系的基石和出发点。无论是他的天遭观还是人道观,都是由“理”推衍出来的。所以全面地剖析“理”的性质和特征,对于把握李退溪的哲学思想的实质,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程颐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北宋最重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之一。程颐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他的思想与当时其他理学家相区别的个性特点是什么?很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提出程颐的若干独特的论点,加以分析,试图替程颐思想的个性特征勾勒出一个轮廓。总括地说,笔者认为,标榜  相似文献   

8.
年初,拜读了郝兆矩同志的《刘基军事思想述评》和胡岩林同志的《也谈刘基的军事思想——兼与郝兆矩同志商榷》二文。郝文在肯定《百战奇略》为刘基著作的基础上论述刘基的军事思想。认为《百战奇略》是刘基离开高安,“隐居力学”八年期间,攻读《武经》时写下的笔记,“被朱元璋长期禁锢皇宫,后来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胡文则在刘基的儒家仁政德治思想基础上,论述刘基的军事思想,并由此否定《百战奇略》为刘基的著作。他提出五点否定的理由:一、该书舛误甚多,刘基不会如此草率;二、该书文辞笔法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     
《社会工作》2008,(8):F0002-F0002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江西抚州金溪人。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曾讲学于象山(今贵溪县南),人称“象山先生”,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形成了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刘伯温传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六十年代中期,我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刘基为题,撰述博士论文开始,三十年来刊布了十二种关于这位大名鼎鼎的明太祖帷幄谋臣、神机军师的论著(见〈附录〉)。但都不是研究他的生平、功业、思想或是著作,而是探讨他的传说的来源、形成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这因为刘基...  相似文献   

11.
韩丽华 《社科纵横》2012,(2):119-122
中观般若学和涅槃佛性论为佛教的重要内容。传入中国后的早期佛教以中观般若学为主。由于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特点和中国固有神性观念的影响,后来中观学逐渐被以心性为主的涅槃佛性论代替。涅槃佛性论以如来藏佛性为特征。如来藏佛性论调和了真心妄心之争并与阿赖耶识论融合,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使涅槃佛性论得以普及。如来藏佛性论符合中国人的心性思想习惯,有利于人们进行成佛向善的修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哲学流派之一爱利亚学派中最著名的代表——巴门尼德,他的全部哲学理论体系都建立在他的“存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其一切哲学问题也都是围绕“存在”而展开的。对于他的“存在论”哲学的性质,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是唯心主义,有人认为是唯物主义。在我国,巴门尼德的哲学普遍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心性论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从《尚书》《礼记》到《孟子》中的心性论中凸显的是道德的形而上本体论,强调的是人如何通过外在的道德实践来明心见性、尽性而知天.从《孔子家语》、郭店楚简到《荀子》的心性论思想则体现了早期儒家质朴自然的心性观,而人如何通过外在的学习和实践来教化引导自身的性情,就成为这一思想发展路线的特点.早期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于早期儒家思想的理解也不能完全偏于一极而忽略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4.
刘党库 《唐都学刊》2012,28(5):12-15
以王宏撰两次理学答论为主要线索,以理学范畴的逻辑先后为次序,分别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方面加以探讨,可以发现王宏撰理学思想之真趣。王宏撰理学之本体论属理本论。就理气关系而言,他认为“理气本一”,反对“理能生气”说。工夫论方面,着重探讨了王宏撰的“格物”论。其“格物”坚持朱子“即物穷理”说,反对“格去物欲”说。王宏撰是明代关学学人中既坚持朱子而又修正朱子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明代开国元勋刘基不仅是足智多谋的军事谋略家,而且是拨乱反正、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对于刘基的经历与思想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拙作《评刘基》已作了论说,本文不再赘述。《郁离子》是刘基传世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书。此书共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则千言,少则百字。内容广泛,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乃至思想和伦理,几乎无所不包。行文多用寓言形式,采取比喻和议论相间,叙事富有哲理,发人深思。关于刘基写《郁离子》的动机,据当时人说:刘基“敏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政之长  相似文献   

16.
王十朋是南宋名臣,他的道德言行对南宋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曾投书王十朋,愿为门客,甚至认为理学“讲明体察、求仁格物”是王十朋对他的赐教,朱熹还向刘珙举荐过王十朋;王十朋对朱熹的理学思想则颇为欣赏.王十朋对张拭有举荐提携之恩;在张拭眼中,王十朋是一身正气、刚言直谏的前辈.真德秀崇拜王十朋的道德文章,多次用理学思想分析阐释王十朋受泉州百姓爱戴的原因.王十朋主张融合性理与事功,对南宋浙东事功学派有一定的影响.与传统理学家以思想立身不同,王十朋以践行理学理想的方式确立了他在南宋理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刘希良  朱有志 《创新》2013,(6):51-55
哈耶克提出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这套唯心主义包括以感觉论、规则论和基据论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以知识分工理论为代表的不可知论认识论;以真个人主义为代表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以知识分子决定论等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以之为武器,哈耶克区分了建构论理性主义与进化论理性主义,坚定了对进化论理性主义的自信。哈耶克的自信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更有严重的片面性,难免成为另一种“致命的自负”。  相似文献   

18.
高拱是我国明朝嘉靖、隆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概括和总结其实政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批判空虚寡实的宋明理学,阐发并建构起了他的以元气实体论、求实求是论、实理实事论和实政实功论为主要内容的实学思想体系,体现了务实精神、求是精神、实践精神、批判精神和改革精神等重要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9.
《孔学堂》2015,(1)
当代儒家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把儒家传统伦理转化成为一种全球伦理。本文认为,因为儒家伦理有古老和地域的双重特点,所以在当代要发展儒家伦理成为全球伦理就需要在这两个层面上实现突破。那么,如何把儒家伦理从古代伦理转化成为现代性伦理,把它从地域性的伦理有机地生长成为全球伦理?本文认为,孟子心性论在儒家发展的大多数时期是,今天仍然是把古老的儒家地域性伦理发展成为全球性伦理的根本缘发动力,但有必要对孟子心性论做当代哲学与宗教性的双重建构。在哲学上,孟子的心性论需要从一个动态的缘发关系型状态加以重构,从而能够立足当代儒家社会现实与西方哲学对话;在宗教上,孟子心性的宗教性深度和广度需要在西方宗教性维度的对照下得到确定,从而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宗教性重构当中成为根本性的宗教精神原点。通过哲学与宗教的双重建构,使得儒家伦理在通过孟子心性论的重建而转化成为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20.
理学发展了隋唐佛教的心性论,把心性问题与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结合起来。因而,人们将理学又称作德性命之学或心性之学。在北宋的理学家中,程颢、程颐兄弟所建立的“天理论”已充分呈现心性之学的基本特征。理学是新儒学。为建立理学的心性论,二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研读儒家经典,从中寻找立论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