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1979年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的生平,并对其主要理论,即二元经济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评述,论述了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及启发意义,并对刘易斯获得诺贝尔奖的时代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主要理论观点有:1刘易斯——...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刘易斯原意,对其模型中的“二元”、“劳动力”、“无限”和“刘易斯转折点”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从传统部门仍存在剩余劳动力、私营企业利润率没有下降、转移到现代部门中的劳动者真实工资没有明显上升和城乡收入存在较大差距等方面论证了我国目前刘易斯转折点并没有来临。  相似文献   

4.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三阶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论”提出来以后,以其理论的开拓性、模式的简洁性、方法的有用性获得了世人的赞扬,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它是解释不发达国家剩余劳动力吸收过程的“普遍真理”。但事实说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却不大适应于中国。建国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出现了三个阶段,表现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其演变的过程,将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会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垚  王健 《学术论坛》2012,35(2):117-121
2004年以来,中国很多地区出现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许多研究人员加入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的讨论。由于中国近10余年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一旦工资快速上涨,将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文章回顾了刘易斯拐点理论,回答了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考察其他国家(地区)在跨越刘易斯拐点时期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可以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韩国在跨越刘易斯拐点后仍享受着人口红利,并没有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而放缓经济增长,也没有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导致高通货膨胀。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可以判断,中国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仍然丰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等都有限。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现有人口资源,选择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成功转型的产业政策,通过提升现有人力资本等奠定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体制边界与社会成本:经济改革的路径选择陈玲众所周知,二元经济结构是美国经济学家W·A·刘易斯提出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一种理论.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中并存劳动生产率极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化工...  相似文献   

8.
农民增收理论的五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农民增收难问题,大多经济学专家学者是用马克思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恩格尔定律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和城乡居民收入梯度理论进行解释的.按照这些人对这五大理论的理解及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解释,目前我国农民增收难、农民收入增幅低有其必然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也有其合理性.一些人甚至还得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即认为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农民根本就不能增收.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笔者称之为刘易斯时代。从理论上看,还应有前刘易斯时代和后刘易斯时代两个阶段。目前中国可能处于从刘易斯时代向后刘易斯时代的转变过程中。这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即从主要依靠土地、资本、非熟练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转移为主要依靠科技和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时期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为此,要调整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进行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要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防止农村空心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投资农业;要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消除城市化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0.
苏俊杰 《理论界》2014,(8):81-85
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哲学审视,且通过经验分析和自我意识,"经济伦理"和"经济伦理之概念"回应了现代经济生活社会化、复杂化实践的事实,学理规则上观念化、本质化的倾向,为后期理性和自由的理论建构做出了基础性努力。这是韦伯、刘易斯、森等诸多学者的杰出贡献,这些学术资源丰富了包括经济伦理自我确证的承认方式在内的伦理思维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介绍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的基础上,提出在考虑转移成本以后,准刘易斯转折点实际上是刘易斯转折点的提前形态,这种提前形态与我国外向型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外向型的工业化模式会产生失衡效应和加速效应,从而促使刘易斯转折点提前到来.本文最后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提出了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的生平,介绍了他在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及其启示,并指出了其治学方法和人格对中国经济学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0月10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现年58岁的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以其在理性预期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卢卡斯发展并运用了理性预期假说,使宏观经济分析理论发生了深刻变革.他的理论“深化了我们对于运用经济政策控制经济的困难性的认识”,并且使“运用统计方法可靠地评估经济政策成为可能.”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韦林认为,“卢卡斯已经使得直到70年代为止所发表的大多数经济理论站不住脚了,他也是那时以来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美国经济学家指出,理性预期理论的出现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六项革命,无疑也是最新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论述,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我认为,“二元经济”理论及其相应的政策主张,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5.
“二元经济结构论”最初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后由耶鲁大学教授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人加以发展,所以也被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这一理论被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解释不发达国家剩余劳动吸收过程的“普遍真理”。该模型主要揭示了落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经济上存在较大差异;二是两个部门有一个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这确实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对立运动的一些客观规律,从而奠定了这一模型的理论价值。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乡镇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经济学家对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勾勒了发展中国家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刘易斯将国民经济分为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现代部门在生产中使用可再生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较高,能够产生经济剩余;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土地有限,而人D增长迅速,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是零或负数,从中转移出部分劳动力,不仅不会减少总产量反而会提高人均产出水平。经济发展过程就…  相似文献   

17.
民工荒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学界一直存有很大分歧。而无论是从经济学意义还是现阶段中国的国情来看,了解民工荒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比判断刘易斯拐点何时出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首先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剖析刘易斯拐点出现的条件,利用修正的二元经济模型解释中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接着分析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的区别与联系,并从人口红利角度提出刘易斯拐点的具体应对措施,以期对中国现行政策的方向选择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当前中国农村的制度特点和外出务工存在风险的角度去考虑,利用期望收益、效用函数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当农产品价格、期望工资变化后对农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对劳动力流动中出现的现象和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丹尼尔@卡纳曼和弗农@史密斯,卡纳曼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融合,对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史密斯所创立的实验经济学,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测试根据经济学理论做出预测.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局限,开辟了经济学发展的新领域.现代经济学正大踏步地向经济现实回归,这无疑将大大提高经济学的解释力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刘易斯研究在历时层面上的特点显现为,从1920年代的传记研究到三四十年代的讽刺手法研究,再到1950年代的社会批评、1960—1970年代的人物形象分析和语言修辞学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刘易斯小说的研究在共时层面上彰显出从内部方法向外部方法逐步过渡的特征。就叙事学研究而言,主要的研究分析都属于从时间维度剖析刘易斯的叙事艺术,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空间维度上的叙事学研究。历年来研究者们的理论争辩和观点争锋不仅形成了极富思想史特色的刘易斯批评传统和多元化的研究发展趋势,同时也使得刘易斯小说研究成为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