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法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有过多次重要论述。本文试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特点、体系和目标三个方面加以探讨,尤其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体系,分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两大维度给予全面分析,最终总结出中国法治发展的总目标,即法治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的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有关国人法治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取得,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为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的现代化并推进人的现代化的意义是非常显著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运用法律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还需要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出发,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论社评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2014年10月24日《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社论人民日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保证在党。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6.
60年,中国的发展见证了法治的进步和成就,见证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新中国60年来的法治建设,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探索努力实践的结果。历史告诉我们:法治的兴衰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就是:法治立而国运昌,国运昌而法学兴;反之,法治废则国运衰,国运衰则法学败。法治的健全程度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最终确立,我国法治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今后的法治化道路上,我们应当吸取经验教训,大胆探索,小心求证,不断完善我国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王晓杰 《领导文萃》2011,(11):17-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成,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难题。相较而言,人们却常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来评价中国的法治现状.可见法律的执行状况还差强人意,不容乐观。法贵在实践。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法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法治中国战略思想。研究这一战略思想,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从宏观层面把握党中央关于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一、法治中国战略的形成依据习近平同志法治中国战略思想正是在对中国发展与改革的全局把握中形成的。法治中国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积极运用新民主  相似文献   

9.
2013年以来,襄阳以被列为“法治湖北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统一部署,抓基础、抓项目、抓治理、强措施,全面推进法治城市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套法治建设的“襄阳模式”,成为法治建设的典型,做法被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昌尔同志批示肯定,确立120项指标引领法治建设的工作经验被《法制日报》头版刊发,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授予首批“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法治价值观,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方  相似文献   

11.
<正>法治,是现代文明的突出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目标,充分展示了新的法治理念、法治价值和法治方略,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关键在于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真诚信仰法治,坚守法律底线,促进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哲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  相似文献   

13.
提高公民法治观念、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冶国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由于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容易理解和把握.为此,作者借用自然科学上的"元素"概念,将法治与元素有机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物质属性的法活元素概念.法治国家是通过诸多法治元素,一点一滴,积小为大所构建起的庞大的法治大厦.法治元素理念要求我们时时讲法治、事事讲法治、处处讲法治.法治精神意识化是法治元素理念的核心所在.法治元素理念是我国法治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法治元素理念在法治建设中的理论探索〉是2010年度国家级软科学课题〈全国法治县创建工作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四川省泸县法治建设模式〉(项目编号:2010GXS5D254)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法治元素的内涵与特征,研究了法治元素理念的现实意义,并对我国法治发展的基本态势、法治元素与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和精髓,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培育大学生法治理念戍为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法治理念波薄的原因及培育大学生法治理念的重要性的分析,得出高校对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主要应从开设法学二类通识课,传授法律知识;定期开设法治讲座宣传法治理念;组织大学生进行汝治事件讨论,深化法治理论印象等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从生产型向科技型转变,这会给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带来怎样的空间和机会?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律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未来十年一定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十年,一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十年,一定是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发展最好的十年,更是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既然打开了就再也关不上了,法治中国势在必行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中国人见识了世界,世界也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08,(24):27-27
2008年6月15日,杭州市余杭区向社会公布了2007年度法治指数71.6分,除香港外,这在我国内地尚属首例,实现了中国法治水平量化评估标准零的突破。余杭区在出台《"法治余杭"量化考核评估体系》这杆"标尺"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对2007年度余杭法治建设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法治的文化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11,(11):20-21
要让法律切实得到施行.让法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法治观念、培植法治文化是关键。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良好运行不仅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也需要相应的法治文化、法律精神来配套。因此.进行法治建设不仅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法治理念与法治建设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法治建设的根本在于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只有在正确的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法治建设才能有序进行,而法治理念又形成和发展于法治建设的实践之中,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的持续变动的现实,为中国的法治国家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本土化”问题。一方面,就法治的目标来看,要求法治体现相对的稳定性、普通性、秩序性等等;另一方面,社会又处于变动发展中,法治的上述要求的目标也变得难以实现。也就是说,作为时代背景而存在的社会转型,既是法治建设的“催生剂”,也可能成为法治建设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20.
1997年,根据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基本国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十七大中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进程,而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与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密切相连,本文主要介绍了法律意识和法治的含义和特征,并重点分析了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现状,并进一步阐述了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