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小华 《云梦学刊》2009,30(4):72-74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曾提出过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思想。他们的赶超战略思想有很多相同点;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特点不同。各自追求的赶超目标有别。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落花"与"野草"是龚自珍和鲁迅全力打造的两个生命意象.龚自珍的"落花"体现出明艳、精美、华贵的生命底色,表现出生命的充盈、生动、崇高;鲁迅的"野草"则示现出阴森晦暗的格调,表现出生命的边缘、卑微、粗糙、野性.这种对生命密码的不同解读,固然有生平经历、个性气质诸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源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下的台湾与港澳问题表现出一系列的差异 ,在理论上表现为政策构想和理论侧重点的不同 ;就实现统一的途径来说 ,其具体的方式、手段及所面临的问题也将不同 ;在具体实践中 ,未来“一国两制”下的台湾与港澳在政治、经济、外事和防务方面也将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4.
付建舟 《江汉论坛》2007,(6):126-129
晚清作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接受知识上,他们开始从旧学向新学转变;在社会功能上,他们重新调整了如何处理"道"、"势"、"利"之间的关系;在谋生方式上,他们由追求仕途到自谋职业.这些变化表现了晚清作家从"士"向"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赶超”战略经历了“两步走”(1953 ̄1957年9月)、“大跃进”(1957年10月 ̄1961年1月)、“两步走”(1961年 ̄1965年)的曲折发展。其间,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都为邓小平“三步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毛泽东的“赶超”战略进行历史考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牢记历史教训谨防社会"急性病"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增基 《社会科学》2007,3(2):121-128
在我们党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上有过多次沉痛的教训,即屡犯急性病的错误。由于急性病这一顽疾在我们党的机体和国民心理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病灶,只要条件一具备,这一病症就会复发,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困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出来,表现为失业职工增多、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腐败现象蔓延等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的急性病又出现了复发的苗头。主要表现为:(1)在赶超世界强国的心结作用下,靠政府投资拉动GDP的冲动越来越强烈;(2)无视贫富差距演化的客观规律,均贫富、同步富的思潮有所抬头;(3)教育领域招生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下降;(4)科研领域的急功近利盛行,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考核机制与评奖机制越来越趋向短平快,等等。  相似文献   

7.
"大跃进"原因的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厉有国 《江汉论坛》2004,6(5):124-126
"大跃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产生有深刻的根源.毛泽东"赶超"思维的实施必然选择"大跃进";克服苏联模式带来的工农业发展的矛盾是"大跃进"产生的现实根据;毛泽东的"突变"哲学是"大跃进"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精神动力;新闻报道的错误导向为"大跃进"的产生提供了催产剂.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史家对传统史学作了一次全面考察和重新诠释,开创出以“实事求是”为治史观念的史学思潮。它不仅表现在考史特征和具体方法层面,更重要的是规范其治史的指导思想,体现在史家撰史品德、史学求真性质、史书编纂原则和历史评价标准各方面,应当属于史学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孔祥田 《阴山学刊》2006,19(5):71-75
杜威的哲学思想体系里面体现了西方历史文化所特有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是受到近现代哲学理性主义和近现代自然实验科学发展的影响而形成,是近代科学实验精神在其哲学思想领域的反映和表现.杜威科学精神包含四个方面理性精神;求真精神;求实精神;批判和怀疑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作为美国经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一种新状态,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在美国,"新经济”表现在商业行为、基本经济制度和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变化上;高生产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利用世界资金等是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经济带来了对经济学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蒋邦芹 《北方论丛》2011,(1):120-124
在中国历史上,自然的天地具有最高的规定性,儒、禅、道三家都从各自的角度要求人生在世的活动合于天地的规定;而在西方历史上,世界通过与天、地、人、神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中西历史上的世界的开端都表现为区别于黑暗、混沌的光明。在海德格尔看来,天地人或天地人神的关系的展开不仅需要光明,同时需要黑暗,正是光明与黑暗的游戏使世界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朱执信是我国最早的社会主义研究者和他的历史地位之后 ,着重分析了他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性、完整性与内容的丰富性方面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极大差距 ,并指出他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特征 :其一为中国历史上传统思潮的平均主义倾向 ;其二为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主义表现。  相似文献   

13.
“原生状态”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之一 ;现代主义创作是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的产物 ,尽管两者产生于迥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但其作品在结构方式和叙述语调方面表现出相近或相像 ,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地论述。  相似文献   

14.
郭力 《北方论丛》2004,(3):40-44
女性本文的历史叙述表现为对时间性的独特思考,她们借助有关时间性的隐喻修辞手段,把历史引向此在,从而在时间绵延的网络中,女性生命体验存在化.女性写作对历史理解的时间性,凸现出女性"历史在场"的主体作用,反诘并质疑以"空间化"的形式记载着的历史大事记,抗拒以历史理性面目出现并遮蔽的权力(男权)书写的暴力性.  相似文献   

15.
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历史"记忆",七言歌行继承了初唐同类体裁诗歌的创作范式,而初唐七言歌行的成熟则又是全面吸收并发展了汉之"柏梁体"的风格和特色,因而,"柏梁体"作为一种诗歌范式对七言歌行体的定型起到了奠基作用."歌行体"所受"柏梁体"之影响表现在御用色彩及颂德功能;由外向内的抒情走势;押韵方式的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当代书法表现出鲜明的“非传统”性质,具体表现在重碑轻帖、重民间书法轻名家书法、重崇高美轻娟秀美、重视觉感受轻心灵内涵、重艺术性轻文字性等方面。究其原因,则在于人们要尽量突出书法艺术的艺术品位与时代特征,并尽量追求书法艺术的表现自我与表现情感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庆芳 《江汉论坛》2004,(7):108-111
诚信是元杂剧《西厢记》的"主脑",王实甫在剧中以张生与老夫人、张生与莺莺为主体的戏剧冲突中分三步刻画了张生诚信的个性特征,由此表现出全剧诚信的"主脑".这一"主脑"定格于作品所产生的那个具体时代的历史支点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优良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而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与实体性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解决历史哲学问题为契机 ,研究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体系在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和历史本体论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 ,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缺陷的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志刚 《河北学刊》2007,27(1):105-107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