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崖画又称岩画,艺术界对崖画的定义是:“古人在峭壁陡崖上刻绘的人物图形,艺术上称为‘岩画’。”从艺术角度讲,这定义无疑是正确的。它确实是古人的原始绘画艺术。但是,古人作崖画之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艺术鉴赏、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某一事件;记载某一神话传说;反映某一原始思维观念等等。那么,从人类文化这一角度讲,崖画就应称之为“崖壁记事”、“崖壁神话”、“崖壁观念”,简要概括,即“崖壁文化”,从学科角度讲,就应称之为“崖画学”。  相似文献   

2.
1991年以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的金沙江沿岸,先后发现了十余处崖画点,崖画总面积400多平方米,形成十分可观的金沙江崖画画廊。本文作者对崖画群的发现和考察所运用的方法以及崖画的基本内容十分丰富,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古人狩猎、驯兽、役兽的生活场景。具有特征描绘、形象夸张、构图重叠交错、细节描写及符号象征等艺术特征,在中国乃至世界崖画中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对云南元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流域的多个崖画点的实地考察,将它克、假莫拉、漾濞、永德红岩四个在表现内容和绘画风格特点方面具有某些相似和相近特征的崖画进行对比研究,试图在对其形象符号、造型风格、画面关系的解读中,寻找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共性特点,从而推究绘画者人群当时的一些社会和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4.
最近,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和力民与丽江县宝山乡农民王福宝徒步沿江考察长江第一大湾,在丽江县境内的宝山、呜音等乡的金沙江边又发现九个古崖画点,初步证明了长江上游金沙江古崖画群的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5.
村社的组成与活动在清代、民国的晋中是一种重要的村落民俗。村民由共同信仰和地缘关系建构起村社。村社兼具民间信仰组织和村落自治组织的双重属性,普遍存在于各个村落,虽然规模大小不等,但它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职能。各村之社把世俗权力与神圣权威结合起来,卓有成效地对村落实施了整合、教化和控制,使村落群体保持了凝聚与秩序,社区生活因而得以和谐运行、稳定延续。  相似文献   

6.
郭琼珠 《东南学术》2008,(3):139-144
通过对东南沿海一个侨乡村落中具有百年历史武馆的实地调查,探析村落传统体育的内涵、特征、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等问题.村落传统体育是在农耕文化传统背景下,由村落民众共同创造的一种村落乡土文化资源形态,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聚群(族)性、草根性、规约性等特征.村落传统体育在历史上曾发挥整合村落秩序、教化村民、娱乐、凝聚民众以及社区认同等社会价值;新时期的村落传统体育,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将在承传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区域性传统体育资源、提高国民整体的体质健康、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中发挥更大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孕育民间文学的丰厚土壤,民间文学又是村落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传承村落文化重要载体。而这两者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都受到了冲击,呈现出走向没落的趋势。村落文化的全面研究和村落生活空间的深入发掘成为必要,民间文学的现实存在状态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更乐民间轶事》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个案,它体现出村落文化与民间歌谣创作的密切关系,又呈现了当代民间歌谣创作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本文以此为个案,为当下的村落文化传承与民间歌谣创作提供合理的评价立场。  相似文献   

8.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总被引:130,自引:0,他引:130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姚春敏 《兰州学刊》2010,(8):207-210
近年来,对于村落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关注的焦点。作为清代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的村落,它是清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体,也是熟人社会的空间发生场所。它的公共设施,包括寺庙、村门、街巷和祠堂的空间排布,是历史的沉淀与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王振忠 《社会科学》2008,59(3):12-26
公私收藏的<新安上溪源程氏乡局记>(后简称<乡局记>)抄本二种是探讨徽州村落文书形成的动态过程的珍稀文献.根据对两种抄本的作者、内容异同及其史件价值的具体考证,<乡局记>是程氏管理上溪源村落的实用手册,它详细记录了上溪源村落的社会组织、山林经济、佃仆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清代前期徽州基层社会的生活实态,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在徽州,对村落文书的抄誊辑录,除了留底以备后用之外,村落文书的保存,也是为了进一步编纂村志做准备.从这一层意义来看,<新安上溪源程氏乡局记>之编纂,具有准村志的性质.在适当的情况下,村落文书也常供官府修纂县志时采辑之用.  相似文献   

11.
林艺  王笛 《学术探索》2015,(2):106-114
传统村落亦被称为"民族的记忆"。它是社会的细胞、中国乡土文化的缩影,是我们民族的"根"。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的推进,那份根深蒂固的"民族记忆"却越来越变得模糊甚至或将慢慢走向消亡。中国的传统村落由于地域性、民族性的差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和彼此不同的村落文化。云南省由于山区、边境、民族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村落面对城镇化发展的诉求也极不相同,他们将走向哪里?他们未来的发展会怎样?  相似文献   

12.
地缘村落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结构层面有着不同于血缘村落的运行逻辑,以维系熟人社会的人情互助关系.基于对冀北一个移民性地缘村落社区的田野调查,描述和分析了变动中的地缘村落人情关系,并以“内卷化”作为理解地缘村落人情的视角来观察村落的人情互助机制.研究发现,地缘村落人情关系网的扩展呈现出一种没有实质性发展的“内卷型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龚春明  朱启臻 《学术界》2012,(6):225-231,279,281
有关村落社区的研究,在目前学界似有“以末为先、变熟为生”之势,“村落终结”研究热便是一个例证.村落的终结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其间的行进并不如村落终结论者所愿,表征更多的却是一种“纠结”,但在弄清诸多缘由之前须首先明白的一点是“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现有的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村落由于其固有的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村落终结之路为之尚远.相反,一些“中间形态村落”在借助外生变量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身内在价值的挖掘,不但没有走向终结,反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其实,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代表中国多数乡村发展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村落文化范式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村落总的文化运行模式。村落文化要成为农村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就必须进行范式转换和创新,这将大大有利于当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创新村落文化范式的现实途径有: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克服旧文化范式的缺陷,发掘和利用村落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西南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族群传统之中,神山森林作为一种独具乡土认识价值的生态遗产,它蕴藏着多重的民族宗教与社会文化内涵,对实现区域性的生态价值转化,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土资源的保持和村落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当下的村落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充分挖掘神山森林的生态潜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村落精英在推动农村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村落精英积极作用的背景下,也应该关注村落精英在促进村庄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村落精英对农村社区发展的消极效应主要有:1、村落派系之间的零和博弈,表现为对村政参与以及行政性执行力所带来的消极效应。2、存在精英掠权现象,表现为村落精英掌控更多的集体资源与权力;非精英群众被边缘化;民意的低效表达。3、在村落发展中的错位与不足,表现为工作重心的错位与发展动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杨建华研究员主编的《经验中国:以浙江七村为个案》一书已于2006年10月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五编(本),共计一百九十万字。该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浙江省社科规划及浙江省社联资助的重点课题的终端成果。该书作者以当代村落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素材,纪录和揭示中国村落的社会变迁实况,讨论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工业化加速背景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前瞻乡村社会重建、村落经济重组趋势,从一个鲜有涉及的视角勾勒出近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某类轨迹。我看重这本书,它以鲜活的当代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村落拟亲属称谓制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内部世代传承的社交礼仪 ,村落拟亲属称谓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凝聚功能与分层功能。它将全村血缘关系已淡远的同姓村民与本无血缘关系的异姓村民组织为一个关系亲密而有序的互助团体  相似文献   

19.
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村落的规模和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论述了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村落的规模和布局 ,对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征做了归纳性的总结 ,指出清代内蒙古东部的农业村落在居住形式上多采取密居型 ,在村落规模上 ,虽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但却不能无限扩大 ,只能维持在当时生产条件许可的限度内 ;在村落布局上 ,也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毛丹 《人文杂志》2012,(1):150-155
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和挤压之下,村落数量开始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从而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村落社会的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的这一复杂变迁不可能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过渡,其中必定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复杂的结构转换。在此背景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本组专题论文即是围绕中国乡村社会的这一空前剧变展开的。《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一文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阐述了不同情况下村庄发展与国家规制的互动关系及其社会后果,并提出将发展农村社区和城乡社区衔接作为村庄转型的方向和解决城乡二元化的路径。《"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一文明确了"村落终结"的涵义及其复杂性,分析了"村落终结"的形态及其组织变迁,并指出了农民走上再组织化之路的对策建议。《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一文用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当前中国村庄合并的具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合并后的新社区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城乡结合部"村落终结"的难题》一文则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正是基于这些独特功能使城乡结合部在走向"村落终结"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加艰巨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