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瑶传道教神祗体系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瑶族主要道教经书所载,瑶传道教的神祗系统可分为蓝靛瑶师边、道边和过山瑶三个不同的体系.其神祗体系具有排序不明确、神祗名目繁多且带有较大随意性、瑶族化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瑶传道教神祇体系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瑶族主要道教经书所载,瑶传道教的神系统可分为蓝靛瑶师边、道边和过山瑶三个不同的体系。其神体系具有排序不明确、神名目繁多且带有较大随意性、瑶族化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百色学院学报》2013,(3):F0002-F0002,F0003
田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南贵昆经济区中心,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商品集散地,全县总面积5577平方公里,居广西第一位,聚居着壮、汉、瑶、苗、彝、布依等11个民族,总人口25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民风纯朴的田林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各族群众能歌善舞。壮族的北路壮剧的"乖呀咧"曲调沁人心脾,歌圩、三月三歌节,壮族纺织与蓝靛染布等传统手工技艺;瑶族的盘王节、铜鼓舞、扁担舞、敬酒歌,蓝靛瑶抛沙包、盘古瑶服饰等,汉族的山歌、唢呐、八仙、哭嫁歌,苗、  相似文献   

4.
服饰与身体相互型塑,作为身体的外化,服饰是着于身的标记与符号。服饰及其制作技艺是特定群体在经验中养成的身体技术,是人的文化观念和情感世界的形象表达,也是进行社会沟通、交流和展示的消费方式。广西百色凌云县蓝靛瑶的蓝靛染布与织绣技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探讨其服饰形制、身体与技艺的错综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音系学和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角穆尤岛的族群观念,瑞典萨米人的社会现状和中国广西蓝靛瑶亲属称谓的一些特点,希望再现语言学和人类学之间理论对话的一个局部.  相似文献   

6.
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结合而产生的日常文化形态,由众多符号集结而成,它不仅能传承民族记忆符号,也是维系族群内部秩序的重要工具。桂北蓝靛瑶人民群众以自然身体为基本载体,在挑花刺绣、制膏染布、织锦做衣等制作实践和日常穿戴实践中实现了对族群集体记忆的动态传承,并完成了集体记忆在服装、首饰、蓝靛池、节日庆典等文化空间内的操演呈现。  相似文献   

7.
对蓝靛果忍冬种子结构与幼苗初生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蓝靛果忍冬种子椭圆形,属双子叶有胚乳类型。种皮较厚,由3-4层细胞组成;胚乳发达,细胞壁厚并具发达的胞间连丝;胚小,长方形。蓝靛果忍冬幼苗属于子叶出土类型。蓝靛果忍冬初生木质部发育为外始式,根的初生结构为8原型。蓝靛果忍冬茎无内皮层分化。维管束为外韧无限维管束类型。蓝靛果忍冬为单叶具毛。叶为等面叶。主脉维管束为周韧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赣南地区客家传统服饰原材料苎麻、葛、棉、蚕桑、蓝靛的生产、销售等历史情况,发现客家传统服饰的制作原材料以苎麻、葛、棉为主料,以丝绸为辅料,染料则以蓝靛为主。明清时期,苎麻、葛、蓝靛在赣南种植规模大,而棉、丝绸仅少量生产,大多是从外地买入。夏布和蓝靛交易非常活跃,对赣南客家传统服饰乃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9.
在方圆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广西大瑶山区(包括已划归桂平县管辖的木山乡),居住着5种不同自称的瑶族:拉珈(茶山瑶)、坳标(坳瑶)、炯奈(花蓝瑶)、勉(盘瑶)、甘迪门(山子瑶)。建国前,一些人把茶山瑶、坳瑶、花蓝瑶统称为“长毛瑶”,把盘瑶、山子瑶统称为“过山瑶”。  相似文献   

10.
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的瑶族分为五个族系,即茶山瑶、坳瑶、花蓝瑶、盘瑶、山子瑶。前三种族系因蓄长发,又习称“长毛瑶”;后两种族系因居住很不固定,经常迁徙,又称“过山瑶”。本文试就茶山瑶服饰略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蓝靛果总黄酮.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溶液体积分数、提取次数对蓝靛果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蓝靛果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15 (g/mL)、乙醇溶液体积分数65%、超声波功率100W、提取次数1,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量为15.14mg/g.  相似文献   

12.
聚居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是整个瑶族的一部分,现有三万五千多人。由于语言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其中又分为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和花蓝瑶五个支系。这五个族系,来历不同,风习奇趣,特此概述。  相似文献   

13.
瑶麓是贵州省荔波县东北约35公里处的一个村寨名,与其毗邻的七、八个村寨居住的均为瑶族,在建制上是一个乡,以瑶麓称之,故瑶麓又是一个瑶族自治乡的名称。全乡共有200余户1300余人,有韦、覃、卢、欧、常、莫六姓,故有时又被写作“瑶六”。瑶麓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接近苗语支,自称nu~55mhou~22,汉文史籍或当地汉族称之为“青瑶”、“青裤瑶”或“黑瑶”、“黑裤瑶”等。1983年3月作者曾在这里作了两个星期的田野工作,回校后遍查了有关史籍以及岑家梧1946年写的《瑶麓社会》、柏果成等编的《贵州瑶族》一书和《月…  相似文献   

14.
瑶族的支系很复杂,其中有一支俗称红瑶。以往在瑶族的研究中,对红瑶的研究很少。近几年,我们对红瑶做了一些实地调查访问,又查阅了一些史籍,撰写本文旨在抛砖引玉,请教于民族学界。 红瑶分布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灵川县、兴安县,共13000多人,其中的12590人居住在龙胜,400多人居住在灵川、兴安县。  相似文献   

15.
明清鼎革之后,清政府采用主抚的治瑶政策,瑶区较为平静.但道光壬辰年间,楚、粤、桂三省接连发生较大规模的瑶民起义,打破了瑶区承平已久的局面,并给予清王朝以沉重打击.起义平息之后,清政府通过对起义的善后处理,调整其治瑶政策,从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呈现出强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师公作为盘古瑶的特殊群体,其社会威望和宗教影响力对维护盘古瑶内部稳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师公群体对盘古瑶族社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盘古瑶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产生活、疾病治疗、传统知识传承和维护民族内部团结等方面。师公群体对维护盘古瑶内部稳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驱鬼娱神、择吉、解关、心理调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 湘西地方崇山峻岭,峰峦叠蟑,悬岩峭壁,溪涧丛错,河道迂回,交通阻塞.聚居着苗、瑶、侗、土家……等民族,历代以来被称为蛮荒之地.被中央王朝泛称为武陵蛮、五溪蛮、溪峒蛮、土蛮、飞山蛮.或被划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生苗、熟苗;箭杆瑶、过山瑶、省地瑶、顶板瑶;经仡佬、花仡佬,仡佬苗;佶僚、生僚;仡  相似文献   

18.
明代,瑶族势力空前壮大。瑶族分布的重心已南移至湘南及两粤,三省瑶人势力最盛的是:湖南的衡、永、郴、桂等州诸瑶;广东为占据泷水流域的罗旁瑶;广西则为浔州大藤峡瑶。明代瑶族社会,虽然整个发展程度尚不高,但较前已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从社会经济、政治及民族关系诸方面可以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家国体系逐步瓦解语境下,通过研究瑶老组织的社会治理智慧,探索其对乡村治理的意义,有利于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瑶老组织存活于瑶族日常生活中,瑶老是一种内生性权威,既依赖个人先天禀赋,也借助个人在实践中的表现。瑶老治理范式集综合治理、网络治理于一身,目标指向村寨治理的动态平衡。瑶老组织的治理智慧带给乡村治理的启示有:重塑乡村治理权威,强化网络治理,治理最终指向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0.
自称“拉珈”[lak~8kja~3],汉称“茶山瑶”的瑶族,人口一万余人,聚居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他们所操的语言,称“拉珈语”。关于拉珈语系属问题,已故的瑶语专家罗季光先生最早提出:“大瑶山金秀的寨山瑶(亦作茶山瑶)的话跟某一种壮话很相似。”1956年,又进一步说:“茶山瑶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