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责任伦理即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对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道德评判、价值指引,以此说明人要对其行为及其后果担当相应的责任,实现应有的道德价值。本文从社会、个人、自然三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责任的伦理要求。就社会维度来说,大学生应当关心国事、民生和家庭;就个人维度来说,大学生应当关爱自身;就自然维度来说,大学生应当关心自然。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审美自然观,将自然作为审美的基本对象与核心。康德通过将自然作为鉴赏对象,解决了存在于自然与自由之间的二律背反。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人只有从合目的性尤其是道德合目的性的角度看待自然,才能成为自然的终极目的;只有在同自然非功利的和谐关系中,人的自由才能得以感性显现。康德道德哲学的自由命题正是通过对自然的审美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在很多学者均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儒学不是典型的宗教,却有着宗教的作用。儒学之所以有如此奇特的现象,奥秘在于儒学有一个独特的天论传统。自西周初期统治者为寻求政治合法性而“以德论天”以来,春秋战国之际的天仍然具有伦理宗教的余韵,当儒家沿着思维的惯性“以天论德”即将道德的终极根源推给上天之后,其道德便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宗教的色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宗教性是通过儒家心性之学中仁性一层实现的,将仁性的根源归给上天,仁性因为天的超越性而赋予了类似宗教的作用和力量,具有了强大的动能,进而保证理性自身就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4.
在先民的思想世界中,“天”兼具自然性与宗教性,但是在周以后,随着人文精神的觉醒,“天”的这两种性质逐渐分离开来,一方面是其自然性凸现出来而与人相分离;但更重要的是“天”的宗教性的意涵转化成为人的道德的根源,因而具有了本体论的意味,但它与人的终极关怀和功夫修养仍然紧密联系。因此,通过与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儒学同时具有宗教性与哲学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就当代学者来说,如何从经验考察来验证人是否有先天或普遍的道德情感会是很有启发的道德心理学议题。从道德心理哲学的角度重新解析张载以及王夫之的道德理论。探讨他们对道德的可能性,善的根源的解释,以及他们对恶如何产生,如何对付的主张,我们会发现,张载比较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而王夫之则从道德情感出发。两种理论的比较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1.道德哲学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意识 ,普通道德意识关注的是实用的道德规范 ,而道德哲学关注的则是超道德价值 (绝对价值 ) ,或有关人的本性或生命意义的价值 ,而这些价值恰恰是其他道德价值及其道德规范所以可能被说明的基础 ,因此道德哲学必发端于对人本性及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反思而和形而上学联系着。人对自身本性和生命终极意义的反思虽然各有分别 ,但从西方历史上看大致经历了神学的或准神学的、人学的和生命哲学的三种形态 ,它们分别指向三种超道德价值——至善、自由和生命及自然。按传统的看法 ,至善是人在将自己的价值异化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7.
孔孟之天强调天的道德属性,在天人关系上人以天为道德本体,人可以与天合一。《圣经》中之上帝是人不可预知的,超越人的认识能力,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单向度的信仰关系。由于孔孟之天与《圣经》中之上帝的不同,儒家和基督教的终极宗教精神也就有了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8.
苟小泉 《社会科学》2012,(9):108-115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德性基于网络的文化特性而发生,但以网络的技术特性为根源。网络的道德优势体现为网络对道德终极基础的强化、对道德交往空间的拓展、对主体交往动机的纯化、对人格平等的积极促进及对主体道德心理的改善;网络的道德缺陷体现为网络对人的主体性弱化、对本位道德的侵蚀、对道德教化功能的削弱及对主体道德责任感的淡化。“网络之我”与“现实之我”的有机整合是网络在道德上扬长避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当下、追求永恒的精神渴望。以善为目标的道德,所展示的价值追求正是对自我本能的超越;道德之善可以无限逼近,却难以最终到达;道德理念内涵着追求"本质"、"始极"的维度。道德所内蕴的终极关怀特性,所显扬的是道德终极的自成目的性,不仅使道德主体因有了终极价值的前提而理直气壮,也使道德主体因体验到一种超越有限和世俗生活的意义,从而在物质利益的冲突中超越出来。  相似文献   

11.
查尔斯·泰勒以世俗化为线索揭示了西方社会近500年来的现代化历程.世俗化既是外在的道德根源不断内化的过程,也是现代人重塑自我理解与社会想象的过程.由道德根源内在化衍生出的内在框架屏蔽了一切外在的终极实在,结果使得大多数现代人深陷独断人本主义的束缚之中.对此,泰勒指出,唯有保持与超越性的沟通才能重建人类生活的完满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仁者爱人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之所以能成为人类道德历史发展中相对不变的基本精神及其终极根源,乃是因为其源自人本的基础,即人超越于动物的类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明道德赖以存在的这种类本质的人本或人性的根基,发掘其现代的人本意蕴,无论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环湖崩溃》昭示着当代生态小说在思想与艺术性融合方面所能达到的可能性: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原点,思考的重心始终对准存在的终极价值;从人类的精神机遇出发,探询时代精神与人类终极精神之间的落差及英表现、补救的可能性;在人类精神的深层冲突中,引导道德、良知辐照内心世界,表达自身对终极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
卢屏 《南方论刊》2010,(12):64-65,60
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中强有力的原则,把同情作为道德基础。其形式上是自然的,但实际内容却是人为的。同情是道德产生的来源、道德评价的标准、美德养成的基础。休谟撇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关系,在人自身的心理感受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5.
张惠娟 《船山学刊》2009,(1):139-141
明朝中叶,王阳明以其心学为理论基础,推崇遵循自然、知行合一的儿童道德教育观,明确道德的生活实践对儿童道德成长的根源性价值,彰显了儿童的道德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道德问题产生的主体性根源。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信仰生成的起点,能够激发人的道德需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德福一致的社会现实和神圣信仰两种因素。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德福一致的现实是激发道德需要的主要因素,增进德福一致是构建道德信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西方元分析伦理学把语言视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斯蒂文森把道德语言称为劝说性语言,黑尔认为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语言,他们试图从语言活动的角度,从表述方式上论证道德判断、解决伦理争执的方法。道家的庄子认为道德问题是无法通过语言进行讨论的,道德学习也不能通过言说进行,道德语言不应该是劝说性的。道德说教的包含的不道德问题是在言说中存在普遍的自负与固执己见,这是伦理争执产生的根源。道德语言也不应该是一种规定性语言。真正的道德语言是非言非默的无心之言,一方面不能从个人偏私出发,一方面不可以对已说之言固执、自负。  相似文献   

18.
<环湖崩溃>昭示着当代生态小说在思想与艺术性融合方面所能达到的可能性: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原点.思考的重心始终对准存在的终极价值;从人类的精神机遇出发.探询时代精神与人类终极精神之间的落差及其表现、补救的可能性;在人类精神的深层冲突中,引导道德、良知辐照内心世界,表达自身对终极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相似文献   

19.
儒道是对立冲突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老庄思想对儒家的社会道德时常起着颠覆和破坏作用.老庄以"自然之天"消解了儒家有意志的"道德之天",把"自然的人"从"宗教的人"中解放出来.老庄还以相对论和"齐是非"的观点否定和嘲弄儒家的做人原则和道德观念.道家对儒家道德的颠覆以魏晋时期最为典型.魏晋士人的伤风败俗和行为放荡是道家人生理想的具体实践.道家思想流行之时,就是儒家道德崩溃、塌陷之日.  相似文献   

20.
对于当代社会的三维道德结构(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的基本要素的论证,不仅要从基本含义、社会功能、论证主体、论证形式、社会基础等方面规定其形式性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必须探讨这些要素应该具有何种实质性的价值观念问题。当代社会适宜的道德结构是这样一种“分离基础上的互补关系”如果说,底线伦理(习惯规章)的轴心原则是“秩序”、共同信念(社会伦理)的轴心原则是“正义”,那么,终极关怀(个人伦理)的轴心原则就应该是“义务”。至于这种终极关怀的道德传统,主要应该到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哲学—伦理学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