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要从人们对亲属、陌生人、同事同学的称谓三个方面来解读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汉语称谓语是语言交际的基石,它不仅是启动正常交际的钥匙,而且为能否成功交际定下了基调。准确得体地使用称谓语也是语言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会遇到称谓语缺位的现象。它是社会结构的变迁、语言伦理观念更新以及社会文化制衡等诸多深层原因在语言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使用零称谓语是在称谓语缺环的情况下采用的最主要补偿手段。零称谓语是社会交际的需要,有其存在的空间,它随着社会的需要产生、发展乃至消亡。  相似文献   

3.
称谓语是人际关系的符号.称谓语的使用包含了复杂的心理过程,并对交际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心理的不同层面,即社会、文化、社交、认知以及情绪表达等,分析了称谓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以期对称谓语的认识能更加全面、立体.  相似文献   

4.
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称谓语是汉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一面棱镜,折射出协调与和谐的文化精神,其中亲属称谓语强调了汉人对宗法等级的重视,社会关系称谓语突现了汉人的官本位思想,虚拟亲属称谓语则显示了汉人浓厚的人情味儿.  相似文献   

5.
汉语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缺环现象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或一方不知道如何称呼另一方的现象就是缺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陌生人交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社会制度、生活空间、性别及外来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导致称谓语缺环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称谓语缺环现象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文化因素与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从三个不同的社会心理层面对比并阐释英汉语中由文化因素导致的称谓语语用差异,分析称谓语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寻求跨文化交际中称谓语翻译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英亲属称谓体系存在巨大差异,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以《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语的翻译为例,分析了文化语境在亲属称谓语翻译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对汉语亲属称谓语的英译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称谓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言语交际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定位导航的作用.但称谓语在言语实施过程中因受语境的制约会发生语码或语用转换.文章从社会环境的角度,举例说明政治、经济环境和民族文化心理是制约称谓语并使其发生转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中,称谓语的使用有极大的不同。在亲属称谓方面,汉语比西语更加细化,不但讲究礼数,区分谦辞和敬辞,还区分直旁系远近亲等。在社会称谓方面,汉语的表达方式也更加丰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中西不同的历史、观念和宗教信仰。只有掌握其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社交称谓语及其心理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指称对象、使用规则、通行范围3个方面对常用社交称谓语进行了描写,并就其在社交运用中公众的心理反应作了扼要的评价。目前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交称谓语可分为3类:一是现存社会结构、政治影响支持的“同志”,二是新型生产关系、人际关系和外来文化影响支持的“先生、小姐、老板……”,三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人际关系支持的“爷爷、奶奶……”由亲属称谓语泛化而来的社交称谓语。社交中,人们依据不同的社交欲求,在不同的场合自由选择,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但就其公众的心理反应看,2类目前最具活力,3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因此,社交称谓语的发展趋势将是逐步形成2、3类的分庭抗礼:在经济发达、文化交流广泛的城镇,主要通行2类,与国际通行的社交称谓语接轨;在经济相对落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广大乡村和城镇少年儿童前期社会化过程中,以3类为主。  相似文献   

11.
英汉称谓语差别很大。汉语中各种称谓名目繁多,亲属称谓语严格区分内外和上下,社会称谓语严格区分尊卑,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礼教传统、宗法制度根深蒂固。西方直到文艺复兴后才有比较完善的礼俗制度,而且资产阶级革命比中国早,尤其是西方人更追求个性与平等,所以其称谓语也比较简单。本文试图从英汉称谓语的不同对其背后的文化差异作一番粗浅的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试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顺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片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在语言功能方面有其特殊性。顺应理论为著作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矛盾,"郭沫若现象"的出现是"五四"新文学解决自身矛盾、摆脱尴尬处境的必然.郭沫若敏锐的时代感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绝对自由的诗体不仅推动了新文学运动进程,完成古典文学的近现代化转型,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现代自由诗的规范,给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就文化翻译而言,涉及文化个性很强的文化信息翻译时,译者一般应遵循“内容先于形式”的原则。本文运用此原则来分析《红楼梦》中书名的英译,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遵循了“内容先于形式”原则的译文一般都能做到“达意”;反之,译文则未能剥开语言外壳,显露内核。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文化的矛盾与心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模式,也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一种文化模式.市场经济文化将生活于其中的人置于前所未有的价值冲突与内在焦虑中,集结为市场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以个人和群体方式表达的各种问题,成为其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可能导致其走向瓦解与毁灭.致力于排解人的心理障碍、引导人格健全发展的心理教育正是通过帮助人走出内在焦虑与价值冲突困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消除各种隐患及不良后果,实现其对市场经济文化的维系、引导与超越功能.  相似文献   

16.
妙是中国文化、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文学艺术中富于民族艺术精神的审美范畴。妙在文化、哲学、文学、书法、绘画、审美等方面,表现出其自身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7.
基于帕尔默和国内外学者对意象理论的研究,并对文化意象的产生和体现分析后发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因素都可引发文化意象:语言符号的各个层面在音形义三个维度可引发意象,而图画等非语言因素也可直接引起意象。双语词典词目词的文化意象构建不仅要依赖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更要提供引发文化意象的文化语境,在与用户认知视野和需要关联的前提下给使用者创设体验空间,但要构建与本族语人同样的文化意象,使用者必须在更大的真实文化情景中进行浸入式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8.
从模因论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经典译名,发现译者通常采用借用、模仿目的语及源语的成语、典故等文化模因,打造具有强大自我传播能力的强势模因,使得这些译名脱颖而出,受到目的语观众青睐和认可。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中断与近代西康的“雇读”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雇读"现象是我国民族教育史上的奇闻怪事,以近代西康地区最为突出。作为近代教育史上民族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西康的"雇读"是民族同化教育中"文化中断"的典型事件,是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中断后消极抵抗的表现;"雇读"现象给民族教育留下的惨重教训,至今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分析西康地区"雇读"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中断"理论,从而深化民族教育的研究。西康的"雇读"说明如何正确处理"文化中断"问题是民族教育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谈英美文学名著汉译中的多书名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分析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汉译书名着手,论述英美文学名著重译多书名与译者、出版社等关系,并指出译者、出版编辑及有关部门如何避免译本多书名现象,还论及译本多书名对图书馆各部门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如何在译本多书名情况下做好采购、分编、流通、检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