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嫩江流域蒙古族述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居住于嫩江流域的蒙古族有七万多人,其中主要有科尔沁、巴尔虎、厄鲁特等部。分布于杜尔伯特、肇源、泰来、富裕、龙江、齐齐哈尔、大庆等市县。据考,蒙古人最早来嫩江流域游牧的是古杜尔伯特部和郭尔罗斯部。“大约十世纪时,迭尔列勤蒙古中的弘吉刺部,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她的一个分支豁罗剌恩部游牧于弘吉剌部的东侧,这个豁罗剌思部,即今郭尔罗斯部,逐步顺洮儿河迁徙到嫩江、松花江汇合处两岸驻牧,成为黑龙江地区早期  相似文献   

2.
蒙古科尔沁部的迁徒、分化塔娜科尔沁部作为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及其后裔所属,自蒙古帝国时期即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一带游牧生息,元末明初逐渐兴起,到明末清初称雄蒙古东部为止,其势西扩南展,迁徙频仍,西抵天山南北、青海高源、河套地区,南达东西辽河两岸,东跨嫩...  相似文献   

3.
清崇德、顺治年间科尔沁蒙古编旗时,其所属锡伯族也被编入科尔沁蒙古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将科尔沁蒙古旗内的锡伯族全部抽出,编入满洲八旗,分驻齐齐哈尔、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和乌拉(又称乌拉吉林或吉林乌拉,即今吉林市)三城,归黑龙江将军和宁古塔将军管辖。锡伯族由科尔沁蒙古旗编入满洲八旗是锡伯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对以后锡伯族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搞清楚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有助于对锡伯族历史的研究,而且对清史和有关地方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满文档案史料,对这一历史事件试作论述,以共同好。  相似文献   

4.
清代两个明安家族及清史传记《明安传》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同名为明安的两个蒙古贵族及各自所属的科尔沁部、兀鲁特部与后金(清)的关系,以及其在清朝中的显赫地位、重要人物事迹。然后对清史史籍《明安传》中两个明安及两部分蒙古一些重要史事的错乱记述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5.
关于科尔沁部的历史,史书上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载。在清代史家的著作中,虽有些片断记载,但其范围只限于清代之历史,关于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则很少论述。由于史料缺乏,过去国内外学者对科尔沁部的历史研究甚少。 近几年米,随着蒙古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对蒙古各部的研究亦有进展,发表了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以他们特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但直到目前为止,学界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蒙古族的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变迁还不够.乌日陶克套胡博士的新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力图从蒙古族游牧经济内在矛盾出发,考察其演变的脉络及其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蒙古族于明嘉靖年间随北元达赉逊汗东迁,移营南徙至嫩江流域驻牧,清初扩展至洮儿河,东、西辽河流域,称之为嫩科尔沁十旗。历经明、清、民国、伪满洲国等几个朝代,其政治制度、经济关系以至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变化。然而最能表现民族特点的古老的原始婚俗,却以约定浴成的传承性,保存下来。本文拟就科尔沁蒙古戏新郎婚俗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僧格     
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抗俄英雄——僧格,是十七世纪中叶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五子,汉文史籍又称僧厄. 准噶尔部与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共同构成我国厄鲁特蒙古,俗称西蒙古.准噶尔部原游牧于我国天山北麓塔尔巴哈台东和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为活动中心.准噶尔在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已渐强盛,成为雄据我国西北一隅的势力.一六五三年(清顺治十年)巴图尔珲台吉殁,僧格  相似文献   

9.
康熙朝的蒙古政策是在继承清初历任政权统治政策的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新。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下各民族的融合,以此来为统一而非一统的国家提供坚强的统治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康熙朝的统治从历史观上讲,推动了各蒙古文明的进程。法律的强化、文化的推广、科举制的实行、农耕的引入、政权参与的扩大等方面的努力促进蒙古各部从单一的游牧式牧业文明向游牧、农耕混合型文明的转化,并使之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与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10.
论蒙古族科尔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文化是指蒙古族科尔沁地区的区域文化。“科尔沁”既是蒙古族古老部族的概念,又是地域地理概念。科尔沁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区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主要取决于科尔沁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科尔沁文化内涵丰富,里面蕴含着“崇尚英雄”、“辅佐社稷”、“追求发展”、“热爱故乡”、“保护生态”、“坚忍不拔”等人文思想。特别是科尔沁文化所折射出的“坚毅、包容、创新、进取“的人文精神,为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优良传统应当很好地继承,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科尔沁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汗,作为北亚民族首领的名号很早就开始使用了。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充分注意到清早期最高首领名号的历史渊源和蒙古背景问题。本文试图从早期满蒙关系的角度,考察清初三位汗的汗号源流与背景。文章指出,汗号是通过蒙古各部传入包括满洲在内的女真各部的;不管亚洲东北部满蒙地区各部落的内部组织如何,他们在政治机构的构造上已经形成了共同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长调民歌随着蒙古人的游牧生活而产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陪伴着这个伟大游牧民族的生活.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它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那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数字观念探微欧军彪柄于史册的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活跃在亚洲北部这块古老、广袤的戈壁草原上,世代以“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创造、传承着令人仰目的游牧文化。毫无疑问,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是哺育蒙古民族成长的摇篮。干百年...  相似文献   

14.
撷美丰宁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是一个以满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县。在清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中,这里是山戎、库莫奚、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长期游牧之地。清代以后,满洲人进入丰宁。到康乾时期,这里的人口已十中有七是满族人。建国后,由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满族人恢复民族成分,并于1987年成立了丰宁满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15.
锡伯族是黑龙江地区的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的活动地域、隶属关系等诸方面都有了变更.锡伯族由科尔沁蒙古旗编入满洲八旗,即是锡伯民族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于锡伯族的经济生产、风俗习惯、以及语言文字的演变,都有明显的影响.对于这一重要事件,锡伯族的一些学者,包括吴元丰、赵志强等同志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准备结合新发现的有关资料,对这一重要事件做进一步的探索、补充.  相似文献   

16.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历史上的游牧民族,蒙古将对外征服的方向选在了西面,蒙古帝国产生于第一次西征中,通过分析蒙古西征的原因,可探究游牧文明兴起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和地域环境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蒙古族文化,流传在广袤的科尔沁大草原上的民歌随着科尔沁蒙古族地区经济文化在不断发展。民歌既是人类记述自身历史和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又是人类情感的积淀和心理的展示,科尔沁地方民歌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它的形式上,更加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狩猎文化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真实的资料 ,着力于探讨青海蒙古族狩猎文化的内容、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清崇德二年蒙古文档案澄清了清代史籍中有关"外藩蒙古十三旗"的说法,解决了清初在内蒙古设旗和朝贡方面的一个疑难问题.指出了<旧满洲档>在记载清初蒙古牛录和户数上的错误和蒙古文档案的价值,还附带讨论了察哈尔部和硕亲王额哲旗不在"外藩蒙古十三旗"内和"外藩二十七旗"及"外藩四十九旗"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