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辞赋基本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迄唐、宋元以降三大阶段,而对其兴于诗而亡于诗之过程、始终介乎诗和文之间增变的主旋律,笔者已撰文概述(详《中国辞赋流变全程考察》,载《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古(魏晋迄唐)赋家变汉代散体大政定式而进行的历时六、七世纪的赋体诗化道路作一初步探索,以观测其所建构的以声律为基础、以情境为追求的赋学审美世界。诗、赋关系,渊承虽久,至有“赋,诗之铺陈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说,然在赋体形成初期、尤其是汉代散体大赋立格,赋即以散化特征独立成体…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典文学“以文为诗”、“以文为词”现象较普遍,亦颇受重视;而“以文为赋”则唯明人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二曾谓“长卿以赋为文,故《难蜀》、《封禅》绵丽而少骨;贾傅以文为赋,故《吊屈》、《鹏鸟》率直而少致”,其说仅就具体篇章而言,持论既偏,也没有将此视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加以探讨。究其原因,主要是诗(词)、文易别,文、赋难分。尽管如此,主氏之论已具启发意义。从宏观纵览汉赋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3.
元祝尧站在古赋立场提出并抵牾宋人以文为赋,致使后来赋学批评家对这种赋学创作手法和艺术现象误解颇多。宋人以文为赋,吸取了古文的抒情因素,丰富了赋体文学的审美质性;但是由于受实用性古文的理性因素影响,也使赋体文学显现出学术化和道德化倾向,从而淡化了宋赋的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4.
辞赋是亦诗亦文之体.它的句式是在吸取先秦诗骚艺术经验基础上,由一批天才赋家渐次创造出来的.其字数以四言、六言、三言为基干,形式以对偶为主而骈散结合,既有散文的灵动之气,更有诗歌的整齐之美,摇曳多姿,美不胜收.这种优美的句式不仅是辞赋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后世诗文有不少体式从辞赋中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5):127-133
当赋体文学发展到东汉时,有些赋的末尾开始出现诗歌,在体制上属于赋的一部分,学界多以"赋末附诗"称之。纵观整个汉魏六朝,涉及赋作11篇,附诗18首。赋家在赋末附诗,主要是源于抒情言志的需要;同时,五七言诗的出现,也是重要因素。这一文学现象背后,暗含的是诗歌和辞赋之间相互承续、渗透和影响的复杂关系,故"赋末附诗"也为汉魏六朝的诗歌和辞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和视角。  相似文献   

6.
王会是古代朝贡礼仪形态,由《周书》最初记述的文本到汉晋时期辞赋的描写,再到南朝至唐代“王会图”的绘制以及围绕其图而出现的题图赋,形成了由经文、赋文到图文所构建的帝国形态与历史影像。以“王会”为赋与图的视点,由现实与想象积累起来的文学书写,因其外交礼仪的特征,观风为其赋图显像的意义,尚奇为其赋图异域人物情致的呈现,而宣威与昭德,则是这类赋图创作的主旨。同时,这类图像与赋作的不断重写,实围绕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其中通过讴歌、怀疑以及讽喻,又可打开作家题写《王会图》之赋作的特殊心境。  相似文献   

7.
赋体源流辨     
“赋者,古诗之流也。”自班固首创这种赋体源流说以来,历代辞赋评论家大多沿袭班固的说法。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自诗出,分歧异派”,把赋看作“六义附庸”。宋人祝尧说:“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清人程廷祚也说:“赋与骚虽异体,而皆原于诗。”直至晚近,仍有些论著坚持这种说法。如有个辞赋的选注本说:“《诗·大序》说《诗》有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赋即其中之一。到了后来,它成为一种独  相似文献   

8.
赋与骈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与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种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但在审美趋向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便是贵族化和典雅化,“崇雅尚丽”是其共同的追求。辞赋作为汉魏晋六朝的经典性文体,对骈文影响最大。就发展路向而言,是赋的日益骈偶化,再到用赋的方法做文章,最后形成骈文;就其实现方式而言,则是各类辞赋日益骈偶化,然后为各体文章所利用和借鉴,最终形成骈文。辞赋不仅给予作家以突出的骈对意识,而且为骈文提供了四言、六言和骚体等各类偶句的骈对资源。  相似文献   

9.
于浴贤 《文史哲》2005,(2):66-70
从刘勰对“魏晋赋首”八家的称举与评述中,反映出他“尚宏丽”、“重讽谕”的赋学观,这一赋学观承传于汉人而迥异于魏晋。刘勰以汉人的辞赋标准来观照魏晋赋家赋作,缺失自然产生,对魏晋抒情小赋缺乏应有的重视。刘勰赋学观的偏执和缺失,因其反对齐梁文风而致,但归根到底,又决定于他的儒家思想及诗教观。  相似文献   

10.
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性文类,汉赋具有毋庸置疑的经典性。司马相如作为汉赋创作的奠基人物,其作品被经典化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在经典化的过程中,相如赋却经历了初成阶段的词章、思想与文本的纠葛,发展阶段经学对辞赋的介入而出现的向背与矛盾,特别是通贯赋史的由“辞宗”到“赋圣”称号的变迁以及内涵从修辞而体义的进程,其彰显的时代性与独创性皆值得探讨。而回归汉廷的文学思考,则是相如赋经典化的现代认知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5):89-96
宋赋由于受到学术思潮、文学生态、文人审美心理结构和辞赋自身嬗变轨辙的综合影响,呈现出尚理重意的时代特质。宋代尚理之赋,根据理、象关涉的程度,可分为弃象言理、堕入理障的论理赋,有象有理、包孕理致的蕴理赋和即象即理、充溢理趣的理趣赋。宋代理趣赋,从内涵而言,或阐发自然之事理,或揭橥人生之哲理,或诠释社会之义理,或参悟道学之性理,丰富多彩;从言说方式而言,或因事及理、感物明理,或假物喻理、借事说理,象与理都融合无间。宋代理趣赋以其深醇的哲理意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涉理辞赋的高标,对后世辞赋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赋史尤其是辞赋审美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昆庸 《学术探索》2007,6(2):125-130
本文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对“不歌而诵谓之赋”的传统定义提出商榷,并考证了在春秋赋诗活动中,赋、歌、诵的本义,指出赋是诗的表达行为的总名,诗可歌可诵,所以赋义兼歌诵。歌与诵两种形式因为表现的主体和对象相同,在语义层面和某些特定场合下也可以相通。根据“赋”在汉代的语义拓展,我们考察了秦汉间从赋诗到辞赋创作文学形态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3.
陈靖武 《船山学刊》2002,(4):142-142
宋玉是战国末年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 ,历来和屈原并称“中国文学之祖”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汉书·艺文志》载 ,宋玉有赋1 6篇。据《隋书》和新旧《唐书》记载 ,隋、唐时期曾有三卷本和两卷本的《宋玉集》传世。但到宋代即均已失传。到了明代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史中,曾经以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载体,形成了从内容到形式迥然不同又相互融汇、上下传承的时代特色,开出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的艺术奇葩。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同诗、词、戏曲、小说,共同组成了蔚为壮观、色彩斑斓的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画廊。  相似文献   

15.
王禹的辞赋观带有鲜明的复古倾向,强调继承“赋本乎诗”的传统,重视辞赋的讽谕功能,推崇唐代“贞元、长庆时风格”。在这种辞赋观的指导下,王禹的辞赋不仅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贴近政治生活,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多有创新:风格清新素雅,有明显的议论化倾向。善用散文句式,语言灵活流动,表达方式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16.
沈约辞赋简论林家骊“赋”这种体裁,起始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荀卿和屈子,大盛于两汉,演变递进于魏晋六朝,至唐变成律赋,至宋又成抒情小赋。六朝时期,是我国文学的觉醒时期,辞赋这种纯正的文学体裁就相当地受到重视。一个作者的文学水平,往往既要看他作诗的水平,又要...  相似文献   

17.
赋韵作为自觉的批评,肇端于魏晋齐梁,完成于唐代科举“诗赋取士”,其间包括“韵书”的编纂和运用。考查“赋韵”由宽松到严紧,与赋史变迁相关,即赋从“口诵”到“文本”,标志赋体由听觉鉴赏向视觉鉴赏的转移;赋的声律从“方音”到“官韵”,标志了赋韵由区域渐趋统一;从“赋创作”到“赋批评”,显示出“韵”学进入“赋”学的历程,其中最突出的是由重“节奏”向重“韵脚”的转移。这一过程所标明的赋韵批评的完成,又取决于科举考赋中首重“押韵”与最忌“声病”的制度与风尚。而赋作为语言的艺术,其押韵、设辞、声势、俪语等创作特征,必然进入赋学批评视域,其论“韵”,则首在声病与赋禁,这是“韵”介入赋体的重要表现;次在赋韵与制度,这缘自赋的宫廷文学性质,落实于赋韵批评,则是由汉至唐从雅、郑乐教争锋到韵脚协律的转变;三在赋韵与气势,从而体现其音节美,这又具有辞赋章句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盛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陈寅恪《论韩愈》中评说韩愈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殊为经典之论。本文无意就韩愈历史地位再作赘论 ,亦因现有韩愈诗文之论详矣 ,而对其辞赋显得相对漠视 ,或者说论赋较多隐没在文论诗论之中。本文则试图立足于辞赋这种文体本身的演进流变和它与古文的相互比较中观照韩愈的辞赋观念与辞赋创作。一、韩愈的辞赋观念(一 )与韩愈明道奉儒的文论观念相对照的是韩愈在赋论观念上的重情崇骚。作为古文运动极盛时期的核心人物 ,韩愈以孔孟儒…  相似文献   

19.
唐前史传文学中,收录了大量的辞赋作品,起到“以文传人”的重要作用;同时,史传中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赋论资料,涉及到文体论、创作论、作家论等方面的问题。从艺术渊源上说,史传对辞赋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立洲 《船山学刊》2011,(4):161-164
辞赋这一文体,自楚辞发轫,经过近千年发展,至南宋走向衰亡。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包括在赋体源流上以《离骚》为赋源;反对蹈袭模拟,主张“仿其意不仿其辞”;推崇体式上多有新变的柳宗元“小品赋”和宋代兴起的“新文赋”,力主辞赋创新。虽然此次革新最终失败,但是作为辞赋发展史上最后一次比较系统的革新尝试,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