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文章利用Markov机制转换状态空间模型的平滑概率对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扩张的平滑概率较好地刻画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周期的波动存在明显差异,非对称性特征比较明显;1952—2008年中国共经历了10轮经济周期的波动,平滑概率为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已步入了第10轮经济周期,经济扩张概率始终处于高位运行,到2008年为止,新一轮经济周期波动的低谷尚未出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考察了1952~1999年间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并从中概括出我国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其结果表明:就经济波动的持久性、不同变量的相对波动程度和协同变动而言,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基本一致,不过在波动幅度上存在很大差异。以1978年作为分界点,对典型事实所作的动态稳定性检验表明,改革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显著降低了。但是,经济周期的其他大多数典型事实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及其协同性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大大增强,二者的相关系数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不断上升;其次通过因果测算得知,上世纪80年代期间是中国随着世界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而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因果关系已经转变成了互相作用;最后通过共同周期测算,得知我国与世界经济周期不仅在长期内存在协整关系,而且在短期内还存在共同周期,从而证明了我国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具有显著的协同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多变量动态的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结合中国1992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2季度的宏观经验数据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与非对称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较为平稳,协动性特征显著但非对称性特征不明显,进而揭示出了此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与运行规律,从而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吴国富  崔斌 《统计研究》1997,14(6):43-46
本文运用周期自回归模型对“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新旧经济周期转折点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Matlab软件对之进行模拟.分析了加速数、边际消费倾向与政府宏观调控时间、力度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呈平稳且收敛的阶梯波动.  相似文献   

7.
文章考察了1978~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运用H-P滤波方法并概括出我国经济增长周期,其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5年我国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些经济比率的波动趋势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的关系.这些经济比率包括货币供应量-收入比、工资-收入比和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HP滤波方法对我国保险周期与经济周期进行测度,发现保险周期在总体上呈现顺周期特征,但保险业市场波动有其自身特点,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与经济周期波动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我国保险市场波动既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与保险业自身产业政策有关.此外,寿险与财险两大市场的波动性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不相同,保险监管部门应始终监测并充分考虑分险种市场的不同波动特征,以提高逆周期监管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VAR模型研究政府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动态关联性,克服了传统静态回归的缺陷.在经济周期波动指数构造上,对经济增长,就业和消费三个领域波动状况进行综合提取因子,在政府投资衡量上,即包含物质资产投资部分,又融于无形资产投资部分,衡量更加严密.研究结果证实政府投资对经济周期波动短期内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冲击力随着周期不断缩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更多是源于自身的冲击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省区能源消耗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1986~2006年期间27个省区的单位GDP能源消耗(能源消耗强度)数据,对中国各省区能源消耗强度趋同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1986~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1995~2000年,1986~2006年各时间段内,各省区能源消耗强度存在明显的趋同现象.各省区的空间相关系数无论是SAR模型还是SEM模型都显示出,各省区能源消耗度存在空间外溢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作为基本分析框架,构建一个带有时变摩擦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在考虑经济结构变化的前提下,使用经济周期测度(BCA)模型对1978-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特征进行研究和引起波动的因素进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1993年是我国经济系统结构变化的断点,1978-1992年我国经济波动主要受技术冲击影响,其他的冲击因素具有缓解经济波动的作用;1993-2015年,我国经济波动主要受投资冲击的影响,而技术冲击、劳动冲击和外部冲击也起到部分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源由从单一波动源向多种冲击共同作用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研究既是现实经济运行状况的真实反应,也是经济危机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前提与基础。利用CF滤波法对1978—2010年间中国经济中主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去势处理,考察了产出的周期波动特征,并以此参照系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运行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前后共经历了五轮经济波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和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可以将1978—2010年划分为改革探索时期和改革深化时期。就前者而言,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特征是高增长与通货膨胀,政府调节经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的重点是如何抑制需求的过度扩张;就后者论,经济波动的核心特征是流动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以间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调控的重点转变为启动内需。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政府调控方式和调控重点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与波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而合理地划分出我国历次经济周期的起止时点,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文章采用我国GDP增长率作为基准时间序列,并以GDP增长率的三年移动平均为辅助序列,将我国经济周期进行划分为九轮的短周期,进而根据短周期的波长变动趋势,将我国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对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进行详细地分析,并发现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型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根据划分的结果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解释经济波动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关于我国经济波动的研究文献很多,例如,刘树成(1998)和樊明太(1998)对改革前后的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比较研究,近年来,刘恒等(2003)通过构造一个能综合反映周期波动的短期波动综合指数分析我国新一轮经济波动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5.
宏观经济周期反映整体经济波动,产业结构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1978-2011年Moore结构变化值和GDP增长率数据,建立VAR 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江苏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周期波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经济周期波动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基于统计技术的新的非平稳单位根周期模型检验方法,采用我国10个省、市的GDP时间序列,检验了地区的经济周期的长度。结果显示在扰动为白噪声的情况下,文章所检验地区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为5~6年;在扰动存在自相关的情况下,经济周期的长度会更短,大概为4或5年左右,这基本上与我国区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符合。这种检验结果可以作为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以减少经济的周期性剧烈波动造成的发展减缓,协调全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促进经济进一步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周期研究,应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动态双因子(MS-DBF)模型,实现了对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测度、波动状态识别以及关联关系的分析。这对于同时监测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部门的周期波动态势以及通过周期视角探究宏观金融关联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具有非对称特征,并且金融周期的波动程度小于经济周期;第二,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阶段,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都具有一定的先行性,但每轮循环的先行期长短不一;第三,两个周期的联合波动具有区制依赖特征,并且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存在非对称性;第四,由于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宏观经济数据异常波动,使得传统MS-AR和MS-VAR模型都无法准确地识别经济周期阶段,而MS-DBF模型依托联合转移概率矩阵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经济周期的每一轮波动。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正处于“前者收缩、后者扩张”的联合区制状态,经济周期走势深度探底;金融周期虽然处在扩张阶段,但仍位于较低水平。这预示着,现阶段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宏观调控仍然具有一定的政策调控空间,政府部门可以适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学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总体性,二是数量性。总体性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和本质属性,以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达到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本质的目的。数量性则是从数量上观察、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属性表现,寻找其发展变化规律,在质与量的统一中全面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用统计学的这两大特征研究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既具有全面性,又具有深刻性。一、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性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在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1)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属于货币推动型,因为国家对货币供应量的宏观调控松紧有度,因此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随着市场上资金流量的多少涨跌起伏。2)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属于消费拉动型,社会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9.
经济周期是经济运行中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研究和探讨经济发展周期,了解经济运行中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成因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为科学地制定相应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达到适时有效地调节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使周期波动中“涨”和“落”的坡度较为平缓,“峰”和“谷”的落差较为小些。尽可能抑制经济周期波动的“负效应”,实现经济在波动中的快速增长。杭州经济周期波动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八年中,杭州市经济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四个周期,各经济周期被动的基本态势与特征如下:一…  相似文献   

20.
如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镜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经验邓燕群我国建国以来41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10个经济周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大,波动频繁,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脆弱,强烈的经济波动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