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并非永恒的空间──百越及其后裔地理分布动态研究王文光对百越民族群体及其后裔的地理分布,古今学者皆有所论。《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一观点给中外百越民族史研究者以极大的影响,故后人多沿此说。林惠祥...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越字古代写为成,是中原华夏族对东亚南部使用成的人们共同体的专称。随着汉民族对越民族群体了解的深人,并针对越民族群体分布广、支系多这一历史特点,汉族史家便将越民族群体称为“百越”。南朝时期,百越后裔分布区成为有显著特点的两大片,一片是红河三角洲及红河以东地区居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俚、僚;一片是红河以西以鸠僚为代表的掸泰先民,这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以百越民族群体为主发展而来的壮侗语族各族的分布格局。从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及语言来看,海南黎族不是苗族。  相似文献   

3.
百越(越族)是我国东南和南部地区古代民族的总称,虽然作为百越民族在历史上已经消失了,但是它的后裔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保留下来,诸如壮族、侗族、水族、布  相似文献   

4.
“百越”一名,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扬汉之南,百越之际。”高诱注:“越有百种”,可知其族类之多。《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言:“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百越是分布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古代越族的泛称。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百越民族的历史前后绵延数千年,分布范围从东南沿海的江、浙,直至岭南的两广地区,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凡百  相似文献   

5.
试从考古发现探索百越文化源流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百越文化是构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之一。关于百越民族史问题,解放前已有论著。①解放后更有新的广泛研究。本文拟以考古资料(尤以本省的)为主,结合文献,试就百越文化的源流(侧重在源)中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经济生活的特点在百越诸族团中,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传统的差别,至少可以分为以种植水稻农业为主和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族团或国家。以种植水稻农业为主的,如西周时期的杨粤(分布于今湖北至江西的长江沿岸),于越(分布于今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时的吴、越两国,战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学术界都认为蛇图腾是百越民族的图腾,但根据考古资料、典籍、时代特征及对各类文化等的研究,笔者认为蛇并非是百越的图腾,蛇图腾不具有百越民族的图腾特征,百越纹身习俗是巫术力量抽象的初化的反映,蛇文化只不过是当时巫术文化在百越大地的一种习俗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08,(6):10-12
本文对古代百越、百越之后裔黎族,以及黎族传承百越文化,开发海南宝岛艰辛而漫长的历程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兼有民族和地域双重身份的广西当代诗歌在其60年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试图构建一种本土经验.广西诗人曾先后通过歌圩经验、百越经验和日常经验来建立广西诗歌的本土经验,其间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也诞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以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许多篇幅都是论述发展问题的,形成了包含“发展机遇理论、发展速度理论、发展动力理论和发展协调理论”在内的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反复学习,特别是联系萨尔图区的实际学习,深受教益,情感亲切,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面前觉得“峰回路转”,描然开朗。深感要振兴萨区,就必须用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作指导,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以发展为主线,重…  相似文献   

10.
百越是屡见于中国古代史籍记载的一个大族群。长期以来,关于我国南方各地区的百越部落、国家及其文化,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而关于中南半岛百越文化的论著却极为罕见,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考古新发现的陆续公布,越来越多的材料表明中南半岛也是百越的分布区之一。在这里,本文仅就现有的考古资料,对泰国的百越文化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泰国考古界与  相似文献   

11.
徽派古建筑和岭南古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两个奇葩,两者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岭南古建筑所代表的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夷夏”文化交融形成的混合体——既带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带有百越文化的余韵混合文化的产物。而徽派古建筑代表的文化也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文化所形成的徽文化的产物。两类建筑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受中原文化影响极为相似。本文从地域、文化、风格三大方面对两类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用价值以促进现代建筑艺术风格、实用价值的多样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黎族在封建化进程的早期,其社会历史的发展,直接受百越女杰冼夫人施政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濮与孟高棉虽为异源,但这两大族群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族际关系,濮与孟高棉相融合形成闽濮,同时濮和孟高棉分别与氐羌、百越族群相交融,但两者在融合的程度上有明显差异,孟高棉语民族与百越族群的交融具有直接性特点,与氐羌族群的交融具有间接性和有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时空伦理来看,广西文学空间是由杂交的文化状态,日益演化为以中原的汉文化为主导。先前古"百越文化"时代,随着汉文化的"同化"已经被日渐消损,而且在改革开放之后,广西的文化空间,更是被强大的现代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占据。以回望的姿态来审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30多年广西文学时,可发现广西文学发展的运动形态是由外而内的带有"裂变"性的"核变",而坚持文学本土立场的"百越境界"的文学主张也越来越多地为广西作家所认同与坚守。  相似文献   

15.
百越和诸羌,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两支重要力量。百越的发祥地在东南沿海,诸羌的发祥地在河湟地区,相距七八千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百越与诸羌,一方面汇合于中原,构成华夏族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汇合于西南,成为中华民族开发西南的前驱部队。本文试就百越的骆人和濮人,诸羌的麽人和夷人,对西南开发的历史轨迹,作一粗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族入桂及其对广西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玉时阶广西古称百越之地,是南方壮侗语诸民族的主要生活聚居区。春秋战国之后,汉民族开始源源不断地从中原地区进入广西,逐渐改变广西的民族成份,进而影响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广西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_一、...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创造和形成。并反复出现、世代相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文化事象。这里所记徽州民俗.是旧时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等地的民俗。徽州民俗做为富有地域特点。徽州地处安徽南部山区.与浙江、江西二省相邻.境内群山环抱.山谷纵横.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元。由于这一相对封闭的山区自然环境.使得这一地区在历史上除极少数情况下的例外。一般很少受到战乱的侵扰,徽州民俗的地域特征十分地显著。徽州民俗起源较早,考古发现证实,史前,徽州先民们生活的民俗事象就十分丰富。徽仆1人从旧石器时代末到新石器时代初.已经形成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诸多民俗事象。徽州民俗的演变。依附于社会变迁。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一是“百越”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体介于夏、商、周三代至秦朝以前.这一阶段青铜器较为发达。民俗事象主要与生产生活结合。  相似文献   

18.
广西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区七十多个县(市)内,居住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百分之六十以上。本文对形成广西多民族的历史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志们共同探讨。(一)壮侗语族的先民是广西最早的土著居民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籍中,就有了许多关于岭南广大地区居住着百越系统族群的记载。《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  相似文献   

19.
研究广西教育,人们常常忽视广西古代民族教育,而广西古代民族教育,不论是其时间和面积,在广西教育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研究广西古代民族教育,对于了解广西古代教育,乃至要借鉴历史经验,都有一定的意义。先秦时代,骆越、西瓯等百越族人的祖先就生活在广西的土地上。从广义上讲,把传授生产技术作为教育,那么,广西的民族教育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但这种教育只不过是零散的、间接的,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的教育,属于原始型的教育。到了秦代,百越族人的生产技术传授,也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但他们己经有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威协着北方的统一,秦始皇在基本控制北方之后,便派五十万大军南攻百越,在百越之地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自此,广西成了统一的中国的一部分。但是,秦王朝统治者,乃至西汉统治者,只会用武力来统治百越族人,不会用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0.
安微省旅游业的基本态势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是安徽省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虽然目前其发展还面临许多“瓶颈”的约束,但其开发前景诱人.本文认为,安徽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实行“以黄山为中心,以皖西南、皖西为两翼”和“政府扶持,市场驱动”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