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所谓的西洋音乐,是指由欧洲人直接传入澳门及中国内地的欧洲音乐,包括乐曲与乐器。明中叶以后,西洋音乐随着欧洲商人与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中国。首先在澳门,并经澳门向中国内地进行传播。本文结合大量中西文材料,对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考证,并得出了澳门是酉洋音乐传入中国的发祥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汤开建 《学术研究》2002,4(6):49-54
本文所谓的西洋音乐,是指由欧洲人直接传入澳门及中国内地的欧洲音乐,包括乐曲与乐器。明中叶以后,西洋音乐随着欧洲商人与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中国。首先在澳门,并经澳门向中国内地进行传播。本文结合大量中西文材料,对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考证,并得出了澳门是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的发祥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清中后期话本小说文体全面突破了传统文体规范,出现了篇章体制与叙事模式笔记小说化等文体变异现象。这种文体变异与话本小说文体观念的极端片面文人化发展直接相关,实质上是以笔记体的文体宗旨、叙事精神改造话本小说原有文体传统的结果。话本小说文体变异是创作走向衰亡的产物,而文体变异又反过来加速了创作的衰亡。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30-138
清中后期,桂西地区改土归流逐步推进,但桂西恶劣的区域环境及落后的文化,导致新近改流之区科举应试面临缺额问题,由此产生要求变革桂西科举户籍制度以允许外省之人进入改流地区应试的策略。而肇始于雍正九年的桂西移家入籍应试政策却在乾隆二十五年被废止,这一政策施行过程虽短,却揭示了桂西科举户籍制度变革给桂西社会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折射出桂西边疆内地化进程中不断变迁的边地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5.
6.
清中后期,地主与佃农之争诉不断加剧。除了租佃契约之内在缺陷,生态恶化、经济状况萧条、地主与佃农经济恶化、市场混乱等外部环境是租佃争诉加剧的外因。  相似文献   

7.
现在保存下来的《镜海丛报》包含了丰富的晚清澳门历史资料。该报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发表的评论和报道,反映澳门中国民众保持着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明确而强烈的认同。该报对于澳门葡萄牙当局的管理,既有认可赞同的一面,也有批评建言的一面,而对于清朝的腐败政治则明确表达了批评和否定的态度。从这份报纸还可以看出,在澳门这个接触西方文化最早的中国城市,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共存交融的格局。从《镜海丛报》还可以窥见晚清时期澳门经济状况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清乾隆年间,内地民人大批入澳门习天主教,并自建教堂唐人庙。禁教时,唐人庙的活动引起清地方官吏的关注上奏乾隆,进行查封。唐人庙的查封说明乾隆对天主教的控制已不只限于内地,其禁教比雍正更严厉。  相似文献   

9.
10.
叶农 《学术研究》2003,(12):114-120
本文介绍了在明朝中后期,耶稣会士在澳门进行汉学活动的情况。有四个部分:1.是在澳门撰写介绍中国情况的著作;2.在澳门发出书信,这些主要内容有:(1)谈论在华传教问题,包括传教策略、教区情况等;(2)有关汉学著作的写作情况;(3)有关“礼仪之争”;(4)介绍中国情况、研究中国历史等;3.撰写有关中国传教情况的报告及其他内容;4.进行其他的汉学活动:(1)进行科学调查;(2)研究中国的历史与宗教;(3)绘制中国地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宗教和商业的渠道,西洋画家来到中国,其作品及技法也逐渐传入中国,广东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梳理清代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广东的各类西洋画家,以及在他们影响下产生的形式多样的西洋绘画作品,指出清代广东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西洋画风,是中国艺术史、中国社会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内容。这些西洋画风既充分反映中西美术的差异和交流,又体现出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有助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广东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柳岳武 《东南学术》2006,(6):145-153
西方有学者认为西方对东方的冲击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16-18世纪是基督文明的冲击阶段,19世纪是科学技术的冲击阶段.前一个冲击因东方文明的抵抗而失败,后一次进攻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虽能表达出东西方遭遇的历程,但却明显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其恶劣的后果是这一评价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使他们不能客观、历史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以至陷入对传统的过分批判之中.本文在回顾西方对中华帝国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西方对大清帝国认识的变化以及批判步步加深的原因,并试图引发人们对大清帝国历史的再思考,重新认识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13.
清代澳门中葡司法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最早受到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清代中葡政府在澳门司法管辖权上的冲突,既是国家主权之争,也是不同法律文化的交锋。正是通过澳门,中国司法启动了与国际接轨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1910年5月,以路环岛为巢穴的梁义华海盗团伙,掳走广东新宁县十几个学童至岛上勒索.因时值中葡划界谈判破裂,路环岛属争议地区,广东官员在清廷"维持旧状,勿生事端"指示下,不敢作为.学童家长乃于7月转向澳门总督求助,澳督派兵前去路环解救,却因海盗开枪抵抗而致葡兵死伤.澳葡随即派出大批军队、炮艇支援,连日轰炸岛上村落,又火烧村落、山林,使大量无辜村民、渔民遭殃惨死,史称"路环血案".澳葡事后借机扩大在路环岛的殖民侵占,从象征、军事、民政等方面着手实现对全岛的实质管理,形成20世纪葡人管治澳门半岛,以及氹仔、路环两个离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阚红柳 《江淮论坛》2009,(4):171-174
在中西文化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中,清初史学亦成为二者会通与融合的媒介,并产生了中西方史学文化交流的初步成果。本文拟从西学观念、官私史著对西学及西人的记述以及中西方的史学论战等方面探讨西学对清初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初朝鲜因受传统“华夷大防”思想的影响对清韩宗藩关系持敌视态度,直到康熙初年朝鲜的这一心态仍未发生变化。而以三藩之乱为代表的汉人反清运动又进一步激发了朝鲜的“北伐”情绪,清韩宗藩关系面临崩溃危机。康熙为了巩固、稳定清韩宗藩关系,作出了积极努力。他一方面果断地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另一方面又主动地为改善清韩友好宗藩关系作出了多方努力。正是在康熙为首的清方努力下,朝鲜才放弃了对清国的敌视态度,清韩宗藩关系也获得了新的发展,从而为康乾盛世下清韩特殊宗藩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清代法官在司法活动中,本着爱民观念,同时为培养百姓的廉耻心,极力保护百姓的名誉。其主要表现为不遂杖,尤其是侧重对绅士、妇女名誉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晚清输入西学的主体为传教士及其他来华外国人及相关机构、清政府官办机构、中国民间知识分子及民办机构,这三类机构与人物,由于其立场、出发点有别,重点活动时期不一样,因而输入西学的价值取向有明显不同.官办机构输入西学有强烈的为用而译、急用先译的功利主义倾向,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知识,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其缺陷由传教士及其他来华外国人及相关机构作了弥补,这是传教士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上层社会能发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官办机构中的译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西学传播的内容,但比较有限.庚子事变以后,中国民间资本在输入西学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官办机构、传教士机构均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9.
何小莲 《社会科学》2003,13(3):104-109
藉医传教是传教士间接传教的重要方面 ,来华传教士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努力 ,结果 ,西医开始越来越多地为中国民众所接受 ,科学的观念也渐入人心 ,而传教方面并未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中美望厦条约》谈判重要细节、林则徐请伯驾治病、李鸿章资助教会医院、谭继洵妾为传教士立碑等事件的分析 ,说明西医何以具有巨大的文化穿透力 ,进而阐释异质文化交流中的共通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晋初期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游食商贩和富商大贾。一些达官贵人和皇家子弟都积极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从这些现象推测,西晋初期应该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