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和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两位知名人物。过去对他们的评价较多地拘泥于其政治立场的差异。本文力图客观地以整体的文化环境为背景,从文化因素和学术思想方面分析比较鲁迅和胡适的思想。作者认为,鲁迅和胡适虽有不同的思想轨迹和政治立场,但都没有偏离现代中国的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大方向;尽管他们对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二者都是贯穿他们思想的红线;胡适错误的政治立场给他的学术思想蒙上阴影,但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他仍然是功大于过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论谭嗣同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既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中坚,又是近代中国宣扬人道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仁”为理论旗帜,提出了要求人的平等、价值、权利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礼教展开了极其猛烈的抨击。他这一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潮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差异;但在本质上也未跳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3.
试论孙中山的人文精神周可真从孙中山一生的实际行动来判断.他无疑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但从其思想意识方面看,他则是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孙中山的人道主义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上。这个口号,固然是从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那里...  相似文献   

4.
杰斐逊是美国伟大的激进主义者。在一个半世纪里,他的名字始终位于其他人之上。人们在支持民主和进步措施方面一直求助于他的名字。他一直被推崇为人道主义的国务活动家;鄙夷巨大财富和冒险事业的农业民主派;农民的俭朴生活的拥护者以及城市和工业主义弊端的反对者。他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过于复杂而不易于概括。他的一生经历了国内与国际舞台上发生巨大变化的几代时间。当然,作为一位政治领  相似文献   

5.
人道主义是人类用以达到和平协议的共同语言。艾特玛托夫的悲剧小说正是对人道主义思想上的弘扬。通过分析艾特玛托夫的悲剧小说,探讨其作品的悲剧意识、悲剧人物的生存境况,以及小说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内涵,从而揭示出作者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情关注。他作品中的悲剧性不是导致悲观主义和消极无为而是饱含着乐观的基调和积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美国南方流派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是一位实验性的作家,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他做过多种尝试,他的早期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这部作品的创作思想显示福克纳在上世纪30年代从人道主义向自然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7.
莱辛是德国18世纪著名剧作家、文学史家和哲学家。《智者纳旦》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剧本,也是他的神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剧本写于莱辛与葛茨的神学论战之后,莱辛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宗教宽容和人道主义思想。在启蒙运动高举"反基督教"的大旗时,作为德国启蒙运动大将的莱辛却通过自己的世界观理解了基督教教义,强调基督教的重要性,宣扬宗教宽容和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狄尔泰的体验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验(Das Erlebnis)是德国思想家们在几百年的艰苦工作中,合力铸造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以观念的形态成功地概括了人们的某种特殊的,随时可感的生活经验。现在,它已经进入了各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成为世界的财富。在这个铸造过程中,威廉·狄尔泰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他使这个概念最终定型,并且将其做成他的生命哲学的基石之一。本文将着手一项很小的工作,或者说回答一个很小的问题,即体验概念在狄尔泰那里究竟具有怎样的含义。顺带地,我也打算在开首处粗略检查一下前狄尔泰时期有关体验概念的观念发展史,在结尾处,简单提示一下某些与体验概念相关的,更为广泛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魏韶华 《东方论坛》2006,14(6):43-48
作为一位有着明确文化意识的小说家,老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文化寓意小说。所谓“文化寓意小说”,是指以小说的形式明确传达某种文化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某种明确或较明确的文化指代性,甚至有的人物就是某种文化的代表和符号。这类小说寄寓着老舍对新国民人格的理想,这一人格的核心是办事认真、国家意识和独立精神等。  相似文献   

10.
李丽 《南都学坛》2002,22(6):70-74
人道主义是打开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文化恶魔”深邃思想迷宫的一把钥匙。弱者之爱与人类之爱、渴血复仇与“勿以暴力抗恶” ,前瞻与滞后的人道主义理想是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差异所在。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各自独特的多重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十九世纪美国“湖畔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自然诗人”、“田园诗人”。大自然是他诗歌创作的主题,并且始终融汇在与人、社会和人道主义思想等多种关系之中。他描写的大自然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大自然给予他的不只是转瞬即逝的快感,而且是未来岁月的食粮和支柱。本文就大自然在诗人诗歌创作中所起的多方面作用展开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海因里希·伯尔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介入政治的作家,他推崇耶稣的登山宝训,提倡原始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他从原始基督教的道德观和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抨击了天主教会的教权主义、实利主义和机会主义行径,批评德国天主教与追求效益的资本主义社会保持一致,指出天主教已蜕变为富人和统治者的宗教。  相似文献   

13.
视人道主义似蛇蝎、如猛兽,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货色,必欲歼之而后快,固然是错误的,必须加以反对;不加区别地谈论各种人道主义,宣扬一种超时代、超阶级的人性论、人道主义思想,也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发表在1983年1月17日《文汇报》《为人道主义辩护》一文,就是后一类文章。尽管作者一再申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道主义,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些人道主义是有区别的,但他说,这种区别, “只是一种人道主义和另一种人道主义的区别,而不是人道主义和非人道  相似文献   

14.
雨果通过自己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被异化以及异化的种种可鄙又可恶的行为来反异化;同时也通过对完美人性的热情歌颂和宣扬,表现人道主义的进步力量。雨果本着人道主义的基本信念去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他的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十分突出地反映在他强调文学的人民性立场。  相似文献   

15.
北村的苦难意识形成于意义匮乏的当代社会现状和他忱于哲思的个性,表现的是个体生命的精神苦难,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北村小说强调的是形而上的苦难形式和虚幻的精神救赎,具有某种主题先行的说教和传道色彩。托尔斯泰的苦难意识形成于俄国19世纪的黑暗现实和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受苦的主体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它的核心是人道精神;托氏小说展现的则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及不同的精神类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茅盾20年代文艺观中既含有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等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文艺观,又有着以阶级论为基本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茅盾文艺观的发展呈渐进性特征,其定型于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即是对他原有文艺观的继承和超越,带有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和独有的理论特色。本文扣住他的文艺观的发展探讨他的作家作品评论,一方面指出他30年代前后运用了不同的理论尺度评论作家作品,另一方面着重阐明其作家论所体现的前后一致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深邃的人道主义思想家,学贯中西的文学家.他以人性论为武器,以人道主义为核心思源,健笔一生,以启蒙昧,留下了仁爱、博大、丰杂、多异的从文履迹.作为历史人物,应该看到鲁迅的丰杂有其历史环境中的多重性,而在鲁迅研究中,那些过多的源于政治造影的阐释,无疑是对本真鲁迅的一种额外加负.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茅盾20年代文艺观中既含有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等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文艺观,又有着以阶级论为基本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茅盾文艺观的发展呈渐进性特征,其定型于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即是对他原有文艺观的继承和超越,带有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和独有的理论特色。本文扣住他的文艺观的发展探讨他的作家作品评论,一方面指出他30年代前后运用了不同的理论尺度评论作家作品,另一方面着重阐明其作家论所体现的前后一致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水平上研究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确切的理论形态到底是什么?二、这种形态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它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性质是什么?三、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他通过什么样的具体理论途径扬弃人道主义而走向马克思主义?四、鲁迅人道主义思想形成、发展以及扬弃的道路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宝贵启示?本文拟以鲁迅思想发展线索为序,就这些问题谈些意见。  相似文献   

20.
德国作家保尔·海泽的中篇小说,在十九世纪姹紫嫣红的欧洲文学园地里,是一枝诱人的奇葩。就连享有“中篇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美称的凯勒,也赞扬他在中篇小说的王国里“创造出了崭新的东西。”这些崭新的东西恐怕不仅是指他的大真纯美的人道主义思想,他所叙述的一个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他笔下的众多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