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谚语是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语言单位。在翻译内嵌形象的谚语时,要充分尊重语言的民族文化特点,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处理不同的形象。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现实、忠实于读者,使译文读者得到的概念和感受等于原文读者得到的概念和感受,尽可能地缩小两种语言读者在理解上的差距;进而指出对英语谚语及其翻译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语言变异是种不同寻常的语言表达手段。首先提出变异修辞格的概念 ,指出变异修辞格的种种表现 ,然后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的角度 ,分析变异修辞格的存在前提并探索其存在的理由 ,最后指出变异修辞格的作用及其存在前景  相似文献   

3.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交际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亦是记载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亦承载着传递文化的作用。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作为两种不同语言的瑰宝,亦表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于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应当精准的翻译和应用,加强彼此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修辞格是指有别于字面意义的一种表达手段或方法 ,通过修辞格可使讲话或文章变得活泼生动、形象具体 ,使语言富于想象。从语义变异和语用变异两方面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修辞格中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形式分析,得出谚语这种语言单位与一般应交际临时生成的句法形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关于引注语的来源,我们将讨论下列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即引注语这种语言形式是怎样产生的?是谁创作的?引注语这种语言形式是怎样产生的呢?过去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引注语是从谚语发展来的.黄华节在《歇后语》一文中说:"……歇后语其实是谚语中一个特殊发展的形式.我们知道谚语有种种的格式.其中最普通的是'比喻式'.……歇后语就是比喻法的特殊发展."他认为"比喻式"谚语中有一种"于喻意之后,接住注明喻意"的"自注格谚语",象"豆腐刀,两面光",如果把这种"自注格谚语"中间的"顿读的语气"延长,譬如把"豆腐刀,两面光"说成"豆腐刀——两面光",那么它就变成"歇后语".所以,他断定"歇后语是自注格谚语的特殊  相似文献   

7.
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有其独特的结构,掌握这些语言结构形式,有助于人们熟练掌握英语谚语,这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珍宝中最贵的是金子,语言里最贵的是谚语。听说,古代的蒙古人,在马背上驮着两件宝,一头是歌,一头是谚语、好来宝。这确是真实历史写照,古代的游牧民族,最懂得礼物的珍贵,礼物中常常带有谚语;因为谚语象金子般闪光,象玉石般作响。蒙古人相见问安时,常说“鲜花盛开的地方蜂蝶多,心地善良的人儿朋友多,门德门德。”借以表示相互推崇、尊重,表示祝福,问候平安。离别时常用“十五的月亮,自会圆起来”的谚语,表示不久还会相见的意思。谚语是人民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艺术总结;是用有节奏的语言,完整的形式、典范地表达劳动人民的斗争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语言。如果把语言比作铁矿石,那么谚语就是炉里出来的铁块;如果把语言比作牛乳,那么谚语就是锅里熬出来的奶油。所以说:“井里没鱼虾,谚语没假话”;“河水世世流,谚语代代传。”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反映出文化的各个侧面。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折射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本文以《牛津英语谚语词典》为语料,阐述英语谚语所体现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重点分析了自助观念、个人利益、隐私观念、自由竞争及拜金主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 ,谚语也称俗语 ,即“俗所传言”,主要靠口头传播而流传下来。由于谚语语言简短 ,富于道理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因此被广大的文人群体所常用。在先秦的文学著作中可以找到许多谚语 ,例如“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等等 ,至今仍然使用。当然 ,大部分的谚语由于字意变化等原因今天已经不常见 ,但它们对我们研究先秦的历史、文化、思想都很有帮助。本文只是将《战国策》中的俗语谚语一一摘录整理 ,意在探微 ,未敢言“论”  相似文献   

11.
胡振东 《云梦学刊》2003,24(4):108-110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多种修辞格,并且很多辞格相同或十分相似。但是,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语言本身的发展不同,同一种类辞格在英汉语中也有很多差异。将对英汉语中几种常见辞格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深对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的了解,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2.
早期英语谚语并非简单地反映了英伦表层文化,而是极大地反映了其深层文化即其哲学传统的内容。由于西方文明以两希文化作为其共同根基,英伦文化又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古希腊和基督教的宇宙观、知识观等很自然地浸润到了英语谚语当中,这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的物质/形式二元论,以理性为枢轴的得救观,以道(logos)为内容的智慧观和理性致知论,以及基督教创世、堕落与救赎的观点,以信仰为支点的拯救观,以上帝之道为内容的智慧观和信仰致知论等。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早期英语谚语的思想实质,理解其成为英语语言精髓的原因之所在,从而在一个新的维度上把握英伦传统文化以及在更高的程度上运用英语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增译法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娟辉 《云梦学刊》2009,30(2):148-150
增译法又名“增益”法,有时又称“增词”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遵循一定的规则,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它包括语法性增译、目标性增译、注释性增译、修辞性增译。  相似文献   

14.
黄粉保 《云梦学刊》2004,25(6):111-113
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生动形象、约定俗成的表达法(如谚语、格言等)。在翻译这些带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熟语时,译者面临着两种选择:异化和归化。就传达源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信息而言,异化具有明显的优势。《红楼梦》有着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这部古典名著时大胆采用直译,将作品中的诗歌、格言、比喻、谚语、俗语等加以“异化”处理,充分发挥了其文化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5.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广而全面的,囊括了当时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的法律现象。法谚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它们基本上渊源于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至少是与其密切相关。法谚与其他谚语关联甚紧,后者对其起支撑、加固或强化作用;法谚有时也衍化为外围谚语,进一步表达一种日常生活道理或经验。从法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对法谚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浅析英语广告中修辞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辞作为英语广告文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了双关、排比、拟人、押韵等手法。研究修辞特征不仅能帮助国人更好的欣赏英语广告,也能对中国企业的英语广告设计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章主要对英语广告修辞学方面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讨论范围仅限于报刊杂志中的商业广告,分析了广告的定义、目标、广告语言对修辞的要求、常见的修辞手法等,并选取了一篇广告就其修辞手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纪苏娜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138-139,158
本文对汉英回文(环)修辞格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旅游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并从语用学角度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景点名称和旅游饮食四个方面,探讨旅游英语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便人们恰当运用模糊语言,顺利达到跨文化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