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的现实状况亟需引起对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视.总体来看,孤残儿童福利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院舍养护的专业化水准和对儿童心理、情感需求的重视,以及对家庭寄养的财政、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支持,都有待进一步改进.纵观国际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更加人性化、社会化的福利模式,并且这些举措正发挥着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孤残儿童的身心状况决定其不可能完全回归家庭,发挥着集中养育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仍将长期存在.在梳理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后发现,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不仅反映在机构方面,国家关于儿童福利政策,尤其是孤残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三条政策建议:第一,推动儿童福利立法,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儿童福利资源,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第二,重视并继续推广家庭寄养、收养的孤残儿童福利服务模式.第三,巩固儿童福利机构在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发挥其专业功能,推进综合性发展,增强“类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2.
段培芹 《社会福利》2003,(11):36-3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孤残儿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寻找合适发展路径,是近几年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和儿童福利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孜孜一求并勇于探索的问题。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坚持以人为本,从孤残儿童的养育状况和自身需要出发,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围绕改善孤残儿童的医疗、康复、生存条件,探索出孤残儿童城市分散家庭寄养、农村养护教育基地寄养、城市社区集中寄养,城市爱心家庭寄养等多种养育模式共存的家庭寄养,加快了儿童福利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金洁 《社会福利》2016,(4):46-47
据《世界儿童白书2015》的人口统计,2013年日本的人口约127144万,未满18岁的人口2019.5万。接受社会养育的儿童约有46000人,其中83.5%的儿童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16.5%的儿童生活在寄养家庭(截至2015年3月末)。因为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需要社会养育的儿童偏重于福利机构养育。大部分受虐待的儿童没有进入家庭寄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不希望或不  相似文献   

4.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以"帮助幼小孤儿回归家庭,重温母爱;辅助大龄儿童成人成才,立足社会"为工作目标,将儿童养育分为院合养育、家庭寄养和类家庭照料三种形式。福利院未来发展定位是在5至10年内基本建成集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心理疏导、交流培训和社区支持等多功能综合示范型儿童福利机构,建立面向全省儿童,并不断完善功能模块和服务供给的儿童福利体系,逐步实现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型。  相似文献   

5.
刘馨  李喆 《社会工作》2012,(4):78-80
家庭寄养模式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一种儿童福利服务模式。本文通过对山西某福利院的问卷调查与走访,了解到目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开展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存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探索一套可行的社工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6.
俞宁  张玉霞 《社会福利》2003,(10):23-25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除了采取机构集中供养、农村家庭寄养等养育方式外,还有一种全国首创的寄养方式——招聘“父母”进行家庭式寄养,即“阳光村”模式。这种在儿童福利机构内由双亲家庭同时代养多个孩子的养育模式,在国内同类儿童福利机构中还不多见。我们认为,“阳光村”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多种儿童养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家庭寄养养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儿童福利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对失依儿童"正常化"照料和培养他们"情、能、智"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新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养育模式就是开展家庭寄养,让失依儿童在人生的社会化进程之初便融入社会,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从"特殊儿童"转化为"普通儿童",纳入正常的社会进程之中。这种养育模式遵从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及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能力,为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使儿童福利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得到了促进。以下为笔者在对"昆明模式"农村家庭寄养研究过程中的几个断想。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社会化带来儿童福利机构新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2月13日,民政部等部门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指出"儿童福利机构在今后一段时间仍以政府管理为主,也可吸纳社会资金合办,同时通过收养、寄养、助养和接收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天津市儿童福利院抓住时机,积极开展社会福利社会化,机构的服务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促进了机构的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9.
寻找最佳养育环境 探索家庭寄养新路 探索中循序渐进 建国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内养育的儿童多以集中照料为主。尽管机构集中养育有很大的优势,在特定的时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从儿童自身的成长考虑,机构集中养育造成儿童心理发展不全面,难以建立正常的心理依恋,强化了儿童作为孤儿、弃婴的“个人”属性,弱化了其作为“人”的社会属性,难以融入社会。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上没有进  相似文献   

10.
朱松筠 《社会福利》2003,(12):46-5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民政事业的一部分,我国对困境儿童的照料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尤其是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模式,作为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儿童福利机构得到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03,(11):31-33
现阶段,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其他处于特殊困境下的儿童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怀下,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儿童福利的法律法规基本建立,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得到落实,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初步建立,孤残儿童的合法  相似文献   

12.
秦相锋 《社会福利》2003,(11):40-41
家庭寄养是一种有别于院式集中照料、SOS模式的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养育新模式。山西省运城市社会福利院上世纪80年代曾尝试过此种模  相似文献   

13.
陈小德  张华 《社会福利》2014,(11):14-15
正【政策出台】为进一步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近期,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的意见》(浙民儿〔2014〕173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0〕143号)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了各级民政部门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孤残儿童保护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院舍化是我国儿童保护政策的最新发展;从在机构中养护孤残儿童到在家庭环境中养护。院舍化照料是指将孤儿和破遗弃儿童集中在大的机构内由按时上下班的工作人员照顾。在我国,这些机构的规模从几十张床位到上千张床位不等。与在机构中养护儿童相反,新的政策趋势是要将儿童由寄养父母照顾。根据2001年底8个儿童福利院的调查结果,国家福利院中大概有65%的儿童已经进入家庭或者在家庭式养护机构中生活。他们中大多数是在1997到2000年之间安置到家庭中的。  相似文献   

15.
家庭寄养——保障孤残儿童 权益的有效养育模式 首先,实行家庭养育模式,为孤残儿童重新建立起家庭养育环境,是保障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育的需要。 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史上,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对孤残儿童和弃婴实行集中供养,以此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出现,曾经对妥善安置孤残儿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和  相似文献   

16.
对寄养儿童的观察以及与寄养儿童的情感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家庭寄养,就是将部分生活在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送入到一个完整的家庭之中。大家知道,福利机构的居住、医疗、教育等综合条件比家庭相对要好得多,那么将这些儿童送入寄养的意义何在呢?显然家庭能够提供福利院无法满足的情感依恋和家的温暖,因此,掌握并指导家长如何进行情感交流是重要的。对寄养儿童的观察1.精神:新生儿醒觉时间短,对周围反应少,但不舒服就会哭叫,抱起来即安静。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逐渐减少,只要  相似文献   

17.
儿童福利机构标准化就是在儿童服务提供及管理过程中,对现实或潜在的服务和管理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通过标准化的运用,达到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式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从而使儿童获得优质的服务。随着标准化的推进,使机构切实地感到在儿童福利机构,建立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张磊 《社会福利》2004,(5):57-57
2004年4月26日至28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与英国关爱儿童组织共同召开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合作项目培训研讨会在北京新侨饭店举行。来自全国的100多名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人员、30多家海外儿童慈善组织的驻华机构代表以及部分北京、上海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2014,(11):F0003-F0003
正安徽省铜陵市儿童福利院,自2010年起就积极探索社工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新途径,先后开展了"给孩子一片蓝天"——社工引领义工、"雏鹰展翅"——社工实训基地督导、"牵手家园"——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等社工服务项目。根据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利用社工介入,以儿童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立了"以儿童为中心、以生活为基础、以整合为原则、以发展为目标"的服务体系,开展抚育、社工、康复、医疗、特殊教育、国内外送养、家庭寄养等多元化服务。2013年被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确立为社工试点基地,2014年又被安徽社工协  相似文献   

20.
失依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年人正式照顾的16岁以下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抑或是其他各种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机构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庭寄养是一种通过社会儿童福利机构,通过一定的手续使失依儿童进入那些愿意对他们承担家庭责任的家庭实施养育的方式。在家庭寄养中,失依儿童可得到寄养父母的关爱,以及多位家人的照看,从而享受到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家庭生活氛围。因而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家庭寄养这一新的养育孤儿方式,需要专门机构和新制度。昆明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了家庭寄养这种养育失依儿童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