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句子对应类别动词句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任何语言中,动词都是构成句子的关键。动词的逻辑表现力很强,它能决定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英汉均有SVOC句式与兼语式这样相同的语言结构,原因就在于动词V这一主要成分上。文章围绕动词的对应类别,详细论述英汉各自在SVOC句式或兼语式中所用结构及所表现的意义,并进行了SVOC句式与兼语式句子层面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都表述了“使(让)其他的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这样的概念。这种概念的表达是建立在“人类中心说”这一共同认知基础之上的。两种句式结构方面的相似性也为对比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动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体系中的异同 ,从其定义、功能、语法范畴、分类、及物性以及结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并从文化层面上探求其各自的规律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进而达到认识动词在汉、英语言中用法上的异同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分析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兼语式构成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兼语式的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做出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在与类似句式比较中,进一步明晰了兼语式这种汉语特有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对动词时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动词时体时所犯错误的原因,旨在帮助广大读者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排除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学习和使用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英语民族趋向于分析思维、直线式思维、主客体分离和抽象思维,而汉民族语趋向于综合思维、螺旋式思维、主客体统一和具象思维,思维模式的区别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典型句式的不同:英语典型句式为主谓模式,即S=NP VP,汉语为主题化模式,即句子=主题 述题。这两种模式在主题结构、句子风格以及主语选择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指出这些对比对英汉互译实践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即汉译英时句式转换应遵循聚合等基本原则,而英译汉应遵循拆分等基本原则,在翻译英语长句时更应遵循按照核心句进行拆分重组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动词的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它们是语法体系中的主要词类,在句法结构和言语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如果对动词的用法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英、汉动词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从英、汉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方面的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以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撇开对错的性质不说,兼语句就是一种杂糅句,是一种合法的杂糅句。兼语句是谓语部分的结构延伸,杂糅句的结构牵连也可出现在谓语部分,也可出现在非谓语部分,这就使这性质本不相同的两种结构产生了交集的可能。杂糅句是将几种句法格式交错在一起,情况比较复杂;兼语句的句法格式也有扩张的态势。对兼语句的清理与界定,有助于澄清对杂糅句的认识,促进汉语的规范运用。在杂糅句的规范中存在着两种误判:一是将正常的兼语看成杂糅,二是将既非兼语也非杂糅的结构也看成杂糅。两种误判中,既有将正判为误的,也有将此类错误判为彼类错误的,还有正误难辨的中介现象。  相似文献   

9.
兼语动词“让”源自行为动词,跟其他同义兼语动词的来源一致;跟别的兼语动词直接源自行为动词不同的是,“让”在西汉首先成为表示“让与”的兼语动词,中古时发展成为表示“容让”的兼语动词,最后在唐代才成为表示“使役”的兼语动词和表示“纯致使”的兼语动词,这是受动词“教”逆向类推的结果。在成为兼语动词的同时,“让”也开始向被动标记演变。  相似文献   

10.
兼语动词让源自行为动词,跟其他同义兼语动词的来源一致;跟别的兼语动词直接源自行为动词不同的是,让在西汉首先成为表示让与的兼语动词,中古时发展成为表示容让的兼语动词,最后在唐代才成为表示使役的兼语动词和表示纯致使的兼语动词,这是受动词教逆向类推的结果。在成为兼语动词的同时,让也开始向被动标记演变。  相似文献   

11.
与英语不同,在汉语中同一个放置动词可以具有两个不同的论元结构,并且具有何种论元结构与句子所带的时态标记有关。基于事件性谓词假设,本文提出"事件性特征"的概念,解释了汉语放置动词的双论元结构现象,以及论元结构和时态的关系,并指出了汉英放置动词在论元结构上不同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英语中“体名动词”进行了探讨 ,阐述了“体名动词”的词义、句型与修辞等内容。认为 :一个“体名动词”一旦和某个似乎没有逻辑的词语搭配起来使用 ,构成修辞语体时 ,便会产生浓烈的形象化比喻效应 ,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新鲜活泼 ,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有关英语“吃”事件动词概念隐喻的专门研究缺乏的现状,以语料库语料为基础,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施事和受事的特点着手分析“吃”事件动词的概念隐喻,结果表明“吃”域提供了施事的“内化”意象和受事的“破坏”意象,并分别被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形成概念隐喻。该结果提供了理解“吃”事件动词的隐喻理据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主位信息结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从英汉两种语言是否重视末尾焦点和末尾着重这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主位信息的不同分布进行对比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主位和信息分布之间是存在各种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15.
汉语"表称"类动词构成的S-V-NP1-NP2句子,汉语界普遍认为是双宾语句。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句子并不符合双宾语句的构句规律,汉语"表称"类动词所构成的S-V-NP1-NP2句子是兼语式。  相似文献   

16.
英汉动词“结果”义概念化方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其动词“结果”义概念化的方式可能存在异同。概念化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到有关词语的语法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比发现,英语中“结果”义常常综合地表达在动词中,而汉语则偏向于分析地采用“动词+小词”的形式表达;同时,根据汉语动词“结果”义概念化对句法系统的影响,说明了现代汉语句子信息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17.
报道一项旨在验证语言模因论对英语动词习得是否有促进作用的教学实验。受试者为64名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学。实验组在课内接受教师的讲解后,朗读和背诵102个动词类型的句子,同时做模仿造句练习,背诵检查合格后,参加第二次动词类型测试。两周之后参加第三次动词类型测试。与实验组唯一不同之处是,对照组只接受教师的讲解,未被刻意要求这样做。结果发现:在同等条件下受试者通过朗读、背诵和模仿等方法学习英语动词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句子,与没有用过这些方法的受试者相比,效果完全不同,前者在动词类型运用方面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语言知识被记住的可能性更大,且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较长。这证实了语言模因论确能有效地促进英语动词的习得。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序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了英汉语序的差异。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上有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区别,汉语构句重逻辑顺序,属于自然语序,而英语构句较灵活,自然语序与特异语序兼之。  相似文献   

19.
"放置"义动词从上古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置"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放置"义的主导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放"在搭配对象、义域上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置"成为"放置"义的主导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方言的"放置"义动词比通语中要丰富,既有承传词,又有创新词。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义动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被”、“叫”、“让”、“给”是表示被动语法意义的介词。把现代汉语中这四个介词各个所适用的格式分成七类而考察七类格式对动词的选择。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出现在七类格式中动词的位置上,即有些动词能进入由四个介词形成的被动格式,有些不能。但能够出现在由四个介词形成的被动格式的动词在具体被动格式之下还不能出现。总的来说,能否出现在七种被动格式的动词受动词表达的意义、音节、语体色彩与格式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