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果然”的成词过程及用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平 《东方论坛》2007,(1):75-78,118
语气副词"果然"是由名词"果"引申虚化为副词后,与词缀"然"构成谓词性偏正词组"果然"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发展凝结而成的.先秦两汉时,它还只是一个使用频率很低的偏正词组,魏晋南北朝萌生了作副词的用法,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又引申出了作连词的用法.但"果然"作为副词用法的大量出现.是从元代开始的;作为连词用例的急剧增加则是在明清时期.副词"果然"在疑问句中表"究竟、到底"义的用法在进入现代汉语后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3.
"颇……不"疑问句最早出现在东汉昙果共康孟祥《中本起经》卷下,后来的中土文献也有使用。"颇"在这一句式中作语气副词,缓和疑问语气,这是中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颇……不"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根据这一句式在《撰集百缘经》中的使用情况来考察这本译经的翻译年代,可以初步得出它的成书年代不会晚至公元六世纪。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5.
《国语》《左传》“其与几何”的“与”历来有四种解释 :加强语气或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或助词 ,倒装句的语气词 ,副词 ,实词。考察的结论是 :“与”和“其”都是表示反诘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6.
<型世言>是一部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中最常用的多义程度副词主要有"颇、更、十分、一发"等4个.其中"颇"作为程度副词既可表示程度高也可表示程度轻;"更"既可以是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状态副词、语气副词,还可以是连词;"十分" 既可表示程度高也可表示程度超常,还可作为语气副词使用;"一发"既是程度副词又是方式副词、语气副词.它们彼时的用法同300多年后的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粤语语气词“嘅”一般出现在陈述句及疑问句中,具有告知,申明,疑问等语气功能;与“呢”、“啫”和“嚟”这三个语气词连用,分别表达引起注意、判断劝说或不满以及肯定的语气;“嘅”在句中有标记,暗示预设、提示时态及凸显疑问点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是非问句中,根据疑问手段的不同可分五类,以带疑问语气词"么"为主要形式。是非问句中疑问语气词有"么、来、那、哩、也、乎"六个,表测度义的疑问副词十一个,有敢系、莫系、怕系、恐系。疑问副词"可"在是非问句中起纡缓语气和搭衬语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作动词用的"竟"在历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其他用法,但一些用法陆续被时代淘汰,而作为副词的"竟"在明末的《型世言》中则用法多样。通过历时角度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竟"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跨类副词,乃至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10.
除了表示疑问,汉语疑问词还可以用作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都/也”投射为功能语类DistP,疑问词在推导过程中经过[Spec, DistP]获得逐指解。疑问词处于是非问句、正反问句、祈使句中或受否定词或情态副词成分统领时为存在量词。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是非问句作从句时可以不表示疑问,说明疑问句都有非疑问用法。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反问、设问和祈使等非疑问用法主要由语用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1.
从“有疑而问”到“无疑而问”——疑问句语法手段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本文所用语料以书面语为主,同时注意重音、语调的细微变化,因而也采用口语中的合格语句来说明问题.0.2 什么是疑问句?疑问句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得的,它是带有疑问语气、一般使用上扬语调的句子.有人说:“疑问句是用来发问的句子.”如果说“发问”是指提出问题,那就不全面了,因为一些疑问句并不提出什么问题,也不期望对方回答以获取新的知识.大量语言事实已经证明,带有疑问语气的疑问句,一部分确是用来发问的,向听话一方提出  相似文献   

12.
一根据结构,疑问句可以分为四种,即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其中,正反问是指用有肯定否定并列的谓语形式的单句构成的一种疑问句;可以选择其中一项答复,也可以用另外的话答复。这里要讨论的是这种疑问句中否定副词为“不”的肯定否定并列的谓语形式(~不~),并且只限于由双音节合成词构成的这一类及其词汇音节缩略形式。例如帮助不帮助:帮不帮助、辛苦不辛苦:辛不辛苦、微笑不微笑:微不微笑、朗读不朗读:朗不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疑问式判断句",这些句子语气类别上是疑问句,意义上并非有疑而问,而是或无疑而问,或半信半疑,以疑问语气表达加强或减弱肯定或否定判断。这些疑问式判断句分四类:特指疑问式判断句,是非疑问式判断句,反复疑问式判断句和选择疑问式判断句。每一类表达加强或减弱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功能不尽相同,其中特指疑问式判断句只表达加强判断,不表达减弱判断,是一种强势判断句。  相似文献   

14.
张德岁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3):49-52,80
文章重点考察了宿州方言中较有代表性的14个语气词,它们包括:来[]、吭[]、宁[]、不[]、口[]、就是喽[]、憨]、唉[]、嗡[]、的[]、喽[]、口[]、呗[]。这些语气词用法往往较为复杂,都可以表达多种意义和语气,最多的有十多种用法,少的也在两种以上。从情态来看.它们可以表达确认、推测、否定、强调等陈述语气,请求、商量、命令等祈使语气,惊讶、愤怒、无奈等感叹语气,以及多种疑问语气;从出现的句式来看,宿州方言的语气词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都有使用,且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来”、“喽”、“不”等在句法特征、语义类型以及语用功能方面都很有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好不好"是汉语语法研究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好不好"在《金瓶梅词话》中共出现了35例,有表示询问性质或状态的,也有表示商量、疑问语气的,更有表示威胁义的语气副词。这些用法有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下来,有的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6.
《海上花列传》是清末“狭邪小说”代表作,作者韩邦庆以平淡自然的风格结束了《红楼梦》对狭邪小说的影响,首次采用报刊作为小说的传播方式,现代都市小说亦从此初具雏形。然而,《海上花列传》并未突破清末的“改良”思潮,表现出极具当时时代特色的瞻前顾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为例,通过对"怎"字系列疑问句的对比研究,发现:口语对疑问句及疑问词的影响比较大,带有文言色彩的疑问词逐渐为社会所淘汰;而从音节上看,单音节、三音节的疑问词部分地为音节疑问词所取代;从疑问语气来看,清代疑问句的语气词变得丰富多彩,疑问句的句式也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8.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9.
学界通常认为否定词与反问句构成无标记关联。研究表明,由否定词"没(有)"参与构成的是非型疑问句形成反问用法,几乎不受什么条件限制;而否定词"不"参与构成的是非型疑问句形成反问是需要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否定词用在"是"前构成轻读的"不是",与副词"还"、"就"等组合,与情态动词组合,句中主要谓词为心理动词或形容词;句中带有强调事情极易实现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到底”“究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气副词,在问句中表达疑问与深究义。已有研究对二者何以具有这样的语义偏向和功能尚未做出系统说明。结合信息熵理论,从交际语境、交际主体和信息处理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在疑问句中具有扩域、增熵的功能,起到加强疑问语气和追究语义的效果。因为在疑问句中,问话人对答案往往隐含一定的预设与偏向,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答案的偏向、提高信息的求信效益,问话人就会有意地使用“究竟”“到底”等扩域词来扩大答案的搜索范围,尽可能平衡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增强交际的信息度、实现交际语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