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道德行为选择的科学依据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统一,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中具有诸多冲突,突出地表现在处理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上。要正确处理道德行为中的诸矛盾,就要正确处理好社会、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利益价值与道德价值之间的矛盾、行为主体与行为对象之间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2.
国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社会分裂为阶级并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为了使“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相似文献   

3.
赫尔利和马歇尔调解国共矛盾失败的原因有二 :首先 ,美国调解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美国的最大利益 ,美国执行的不公正的“扶蒋反共”政策直接导致调解的失败。其次 ,国共之间的矛盾并非美国共和与民主两党矛盾的翻版 ,具有不可调和性。美国的调解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功能性集体行为的原因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社会转型期功能性集体行为,是转型期社会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的表现.具体来说,一些社会群体和个人的非公正性利益受损,是转型集体行为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制度更替过程中的矛盾与失调、政策与决策的失误、权力腐败、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等所造成的非公正性利益受损,致使利益受损者通过集体行为的方式来发泄挫折侵犯性情感.因此,通过制度建设(包括法制、社会保障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破除等)实现社会公正和建立有效的社会安全阀机制,是集体行为控制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主义原则和伦理学上的个人主义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个人是社会行动的主体,无论是在经济行为还是在道德行为中,行为的主体都是个人。个人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人们的道德行为实际上也是要从个人出发,使个人的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富永健一说得好,“进行行动的是个人,进行相互行动的也是个人,因此建立社会的也是个人,我们把这一现象表述为在逻辑上个人先行于社会。”①既然个人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那么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行为的主体的出发点无疑也是个人。从个人出发的行为与个人所持的人生观无关。马…  相似文献   

6.
荀子人性论的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的人性论以性恶最为著名,但性恶并非荀子所谓人性的全部内涵。荀子认为人性中还有非恶而又非善的一面存在。荀子的人性概念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结构,它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人生而就具有的本能;它的第二层意义是二元的,由恶的情欲之性和无所谓善恶的知能之性构成。认识荀子的人性论,必须把握其性概念的这一意义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徐伟功 《社会科学》2022,(3):97-105
冲突法立法具有滞后性、不合目的性等局限性。冲突法立法之滞后性是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生动性之间矛盾、人类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的必然结果,其主要采取冲突法原则或最密切联系原则进行弥补。《法律适用法》采取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立法补缺功能难以承担克服其滞后性的重任,我国今后的立法应结合意思自治原则,采取“应然法—实体法”的二元逻辑结构共同克服其滞后性。冲突法立法之不合目的性是法律的普遍性与社会生活的特殊性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其主要采取例外性规定以及增强准据法正当性与合理性措施进行克服。我国今后的立法应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立法矫正功能,并完善梯次选择性冲突规范,增加结合性冲突规范,改造保护性冲突规范。  相似文献   

8.
王善英 《东岳论丛》2011,32(1):59-63
韦伯悲观地认为现代社会中理性化发展会愈演愈烈,理性内在矛盾即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这导致文化统一性意义和人类自由的丧失。韦伯如此悲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研究方法的缺陷,它片面强调理性内部之间的斗争性;同时,这种悲观也与其对知识和人性的基本看法有关。  相似文献   

9.
和谐性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古代“和”字的考察,我们发现“和”(和谐)里包含着调和与妥协。其中的调和又有调合与调解之分。在对立双方分裂离异之时,需要的是调合(聚结)作用;当对立双方冲突争执之时,需要的是调解(分开)作用。所以调和也就是调合与调解相统一的活动。它是矛盾之间一种不紧不松、似合非合、似分非分的游移缓冲性活动。调和的特征是。第一,调和是活动,属态势性范畴,  相似文献   

10.
直觉效用的两个影响因素专业性和灵活性之间存在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文章从知识探索和开发视角分析专业性与灵活性悖论,应用悖论式认知和个体二元能力理论提出应对悖论的方法.基于分化与整合的悖论式认知,个体在知识累积中可实现探索与开发二元能力,培育专业性同时提升灵活性,增强直觉效用.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根本性质,也是人的本性的根本体现。人的本性具有双重性,灵与肉的矛盾是人的内在矛盾。人要超越这一矛盾,通过形而上学的追问以超越自身分裂性存在的局限性。从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来看,西方形而上学历经了对象性形而上学,中经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而达到现代视界的形而上学。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期待形而上学来启示人们复归人的本性,创造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道德调整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的人际道德向自然道德的拓展 ,把人类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界 ,扩展到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领域 ,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应成为建立生态环境道德原则的出发点和核心。因此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生命与自然界 ,实行可持续发展应成为生态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确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时 ,都忽略了人性的依据 ,致使其难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的危机。现代性的人性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生态伦理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性、人的本质与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着逻辑的一致性。生态伦理的建构内在地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人性。新人性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把关爱自然的伦理准则看作是人性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
伦理经济原理与市场经济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学和经济学仿佛是互有敌意的兄弟。说它们是兄弟,因为它们都是关于人的行动和决策的理论,都关心行动和决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说它们互有敌意,因为它们的规范性内容似乎是互相矛盾的,伦理学追求至善,而经济学追求效率,至善的东西未必有效率,有效率的东西未必至善;追求至善的好心人未必总是得到好报,追求效率的坏人未必总是得到恶报。怎样解决两者之间的这种矛盾,伦理经济提出了若干基本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有:善的三重性(道德、效果和效率)原理;伦理经济的双重性(经济和伦理性质)原理;作为伦理学经济的伦理经济原理(如道德利益相容性原理、普遍利益权重原理等);作为市场经济的伦理预设的伦理经济原理(如契约第三方原理、双重效应原理、超动机原理等)。  相似文献   

15.
侦查行为作为侦查程序中最核心的理论范畴之一,它的价值无可估量。尤其在法治社会中,侦查行为往往涉及国家权力和私人权利的冲突,而且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必须为侦查行为的正确运行厘定一个法治的轨道,使一个文明而又效率的侦查程序的建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顺科 《学术探索》2012,(3):120-12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人才的数量却是客观有限的,因而如何吸引人才,如何保留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最高效用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从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即薪酬观的误区、人才聘用的任意性、人才配置问题以及人才培训不完善等入手,分析现代企业需要一个较完整的科学合理体系,需要一定的人性化,要考虑人的心理变化特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灵活性原则、激励原则以及科学合理原则是目前贯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的重要指向,通过这三个原则,进一步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地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本文旨在针对现代企业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对现有研究企业性质的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传统理论只是从成本的角度对企业性质加以界定,而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间战略联盟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中人力资本作用的凸显等企业制度的创新趋势表明,只有从劳动分工和组织演进的角度出发,强调获利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对企业的性质作出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和儒教代表了世界上两种文化体系。它们的伦理思想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人生的相同问题,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从表象上看差异很大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但仔细分析下来,二者却有很多契合之处。耶儒伦理比较研究大致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入手:终极根据、人性论、伦理关系构架、伦理原则、人伦规范、群己关系、道德修养、理想人格、社会理想等。  相似文献   

19.
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伦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永庆 《齐鲁学刊》2004,42(3):17-21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用道德要求加以规范,人与自然的联系存在着诸多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双方的主体地位、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需要依据合理的尺度,其中包括自然的尺度、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尺度等,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投资者证券投资决策行为(简称投资者决策行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实验法在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中是适用的,在一些深层次主观动机问题上,甚至是必须的。在对实验法的一般程序和操作内容进行简单阐述后,论文结合实验法的方法论背景、理论基础和中国投资者决策行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实验法应用于中国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时必须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探讨结果,论文简单介绍了实验法应用于中国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