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适对五四背景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五四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他将五四定性为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其意义给予充分肯定。胡适认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各自独立存在,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对两者关系的评说与分析非常独特,意识到五四对促进新文化运动具有永久的历史意义,同时又从其本人固有的文艺复兴观点出发,将五四运动视作整个文化运动中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胡适对五四的思考与论说为我们理解五四提供了一重不可或缺的“面相”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有关五四文学革命资料的梳理,简要回顾了这次文学革新运动的发起经过,并针对胡适的观点,论述了以文学革命为开端和核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帝爱国运动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最集中、最首要的体现在于指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点燃了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希望,使他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无论在何时,十月革命之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振奋、锻造、启蒙及实践的意义不能忽视,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动力不应忘却。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前后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国理论界一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 ,毛泽东在 1 92 0年冬已经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笔者认为 ,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史料分析表明 ,毛泽东是在 1 92 0年底 1 92 1年初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尔后通过参与组织工人的政治活动逐渐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的世界观的转变和政治立场的转变有一致的方面 ,也有不一致的方面。从最初的主观唯心主义到唯物史观的基本确立使毛泽东最终抛弃了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和民主改良主义而转向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 ,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不甚了解 ,又使得毛泽东的哲学世界观只是初步的马克思主义。这种状况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相一致的 ,当唯物史观已经被陈独秀、李大钊以及后来的毛泽东所基本接受和掌握时 ,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传播尚在起步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有了一定的理论准备而这种准备又不很充分的情况下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对无政府主义态度的转变过程进行了论述;对信奉与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批判旧文化、宣传新文化的同时,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对宗教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认为宗教是与鬼神密切相关的,是对神的信仰和迷信,是想象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一种反映;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复杂的原因,其自身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并会最终走向消亡;宗教在历史上和近代都起着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但对增进人类的文明、道德等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习惯上,史学界把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时期称为“五四”时期。本文试图对“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对当时具体国情的认识作一探讨。一 19世纪40年代后,鸦片战争惊醒了华夏大地无数富有责任感和强烈爱国心的仁人志士和爱国官员。但这些爱国知识分子像林则徐,魏源等其影响毕竟只是很微弱的。之后,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社会政治思想、宗教学说和哲学观点,扶持柔弱的光绪变法改革,而且也引起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于洋务与守旧、维新与洋务、立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巨子,作为一位激进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他对政治有着极度的敏感和热情。1919年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和由此引发的五四运动,使得陈独秀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截然的转变。然而,正是由于高涨的民族主义的激烈作用,使得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在选择救国理论时表现出了不少的武断和非理性。这也是影响近代中国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诞生和确立,为迷茫的中国指出了进步的方向。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虽然中外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较多,但我们对五四的历史记忆仍然模糊,这部分是因为五四后不少人有意无意在修订关于五四的历史记忆。在这方面,许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当事人因常常说其所属的“家派”的话,虽大致是无意的但也影响了后人关于五四的记忆。而像国民党这样的政治力量更是有意为之,曾特别强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的关系,甚至说是国民党领导了这一运动。本文以《世界学生》杂志1942年的“五四特辑”为个案,探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当事人这些历史的创造者在特意从历史角度纪念五四时如何有意无意地对历史进行了“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首先是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改变了这一方向,于是由学习西方转向了文化保守主义或者另觅出路,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共同作用下,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反传统是五四启蒙的手段。其实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道统的否定,即否定孔子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学统的解构,即改变传统学术以儒家经学为中心,以史学、子学、文学为附庸的基本架构;三是文统的革命,即结束言文分离的局面,改变文统与封建道统的内在关联。五四反传统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断裂,但造成一些历史难题,尤其是民族认同的难题和文化重建的难题。在肯定五四反传统的意义的同时,不应回避其留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巨变的时期。他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又接受了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 ,最终信奉了社会主义 ,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与五四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他的思想转变首先是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 ,他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这使他的人生目标与信仰定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帮助和指导下 ,他一步步地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一直以来被赋予多种阐释,其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存在并不断被强化着.事实上,五四运动"反帝"的概念是伴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为人们接受的,其间历经瞿秋白、毛泽东等众多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不断阐释并最终在毛泽东那里得以确立且广为传播和使用,直至今天.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既是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也是救亡爱国运动。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倡导“新民”学说和“文界革命”,反省传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对五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游历欧洲的梁启超以私人身份旁听巴黎和会,维护中国权益,及时将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的消息传到国内,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虽然梁启超晚年思想渐趋保守,但他仍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个性独立、民主自由、科学精神、道德革命表示赞许,他是新文化运动的辩护者而非敌对者。欧游归国后,梁启超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希望五四运动变外交的国民运动为内政的国民运动,建议青年致力于文化运动以光大五四运动的价值。同时对五四运动中科学万能论、科学口号化等缺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的两种科学活动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体制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起步。与近代英法两国科学体制化时期的情况相类似,五四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以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为主体的科学活动: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和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两种科学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中国现代科学史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终结文言分离,逼近文言一致,可谓“五四”时期“语言文字革命”的一大目标。由于书写的求简(“不愿”)和条件的限制(“不能”),自古以来,中国文言分离的局面都不曾得到改观。直到1920年官方对“国语”的正式确认,才标志着中国从文言严重分离向着文言基本一致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成绩虽然卓然可见,但文言一致的目标却并没完全达到,其中的症结是表形的文字与繁多的方言不能一一匹配所致;为了探索着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达到文言的一致,鲁迅和胡适的思考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思想影响不仅表现在人权至上,人格独立等民主主义观念上,还表现在改造国民性所激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上。另外,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新文化运动也为五四运动准备了一批鼓动者和骨干。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新文化精神的孤独的坚守者.他对五四运动的似乎冷淡的态度代表了五四运动中一种更深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五四时期以至离京南下前所作的小说杂文,丝毫不曾偏离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启蒙主义的宗旨.对一度颇为时髦的工读主义和新村运动,革命派的鲁迅和改良派的胡适表现出难能可贵的一致.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是由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思潮催生的。自由主义以其特有的个性解放、独立人格、自强意识、民主觉悟的魅力 ,引导了五四新思潮 ,开启了五四新文学 ,改良了北京大学 ,造就了五四摇篮 ,并最终催化了五四爱国运动。而运动发生后 ,自由主义分子则又一直战斗在第一线。研究、肯定自由主义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有助于我们澄清历史真实面目 ,弘扬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