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金雅 《浙江学刊》2003,4(2):191-19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古今文化转换与中西文化撞击的现实环境中,梁启超率先以积极的姿态迎击挑战,他敏锐地意识到民族文化的新生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文化课题,也是一个与民族命运攸关的政治课题;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汇融通的问题,也是民族文化传承涅槃的问题。面对这个时代与历史课题,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中西文化“结婚论”。在文化“结婚”的理念指导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体现出重化合、创新变、扬个性的鲜明的理论风貌。  相似文献   

2.
包括民主化在内的近代化,是一个不断开放与创新的历史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与本民族文化传统不断对话和交流的继承与创新相交融的过程。本文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通过创造性转换而后可为近代民主理念与实践辩护和服务的相关资源(要素)。梁氏努力运用传统资源为近代民主理念与实践辩护和服务,反映了其创造历史的睿智,值得我们从事现代化实践的后人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郭沫若理念与情感并重相融的艺术审视观出发,运用比较与分析的方法,论述了郭沫若历史悲剧所达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高度及其审美特征:悲壮与崇高的结合,性格悲剧与时代悲剧的统一,古典美与近代美之和谐。  相似文献   

4.
石培玲 《社科纵横》2004,19(5):124-126
源于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其建立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念 ,极大地启发和鼓舞了梁启超关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但从近代中国社会寻求变革的艰难历程中 ,他清醒地认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正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症结所在。梁启超主张通过政治变革和文化改造 ,培养一代具有明确的国家认同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高度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新国民 ,引领中国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5.
金雅 《浙江学刊》2005,(3):74-80
"力"与"移人"是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力"是指审美对象的多种要素综合转化而来的感染力;"移人"是指审美对象借助力来感染并引发审美主体心灵境界整体变化的过程及结果."力"与"移人"的范畴是梁启超在中西文化渊源基础上的整合新创.它们确立了将艺术审美与主体心理相联系的基本视点,触及了美影响改造主体的方法特征问题,并就美对人生与社会的介入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康德并不是为了研究美和艺术而研究美学的,但他试图调和理性派美学和经验论美学的努力,使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关于崇高的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一、关于崇高的对象和种类的划分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是和审美的分析相比较进行的。他认为,审美的对象在形式,审美是形...  相似文献   

7.
黄锦 《社科纵横》2006,21(5):103-104
音乐的悲剧美是重要的音乐美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与作为戏剧类型的悲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举例说明了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在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且与崇高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净化人的灵魂,给人以激励启示,引发人们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温克尔曼通过对拉奥孔雕塑的分析,提出了希腊的美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一观点奠定了德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基础.希尔特则认为拉奥孔雕塑不是为了表达“美”,而是为了表现人物濒临死亡时所感受到的剧烈痛苦这样一种“特征”.希尔特的“特征论”由此引发魏玛古典主义与德国其他文化流派之间一系列的美学论争.歌德认为,希尔特的特征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只注重现实的真实性,而忽视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去理解人物所遭遇的痛苦可以被崇高和优美所软化这一艺术规律;拉奥孔是一曲悲剧的田园诗.歌德关于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辩证分析,不仅解决了希尔特的疑难,并且为德国新古典主义打下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廖晓军 《唐都学刊》2005,21(2):25-29
路遥小说的崇高美体现着作者自觉的美学追求。路遥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崇高美和悲剧美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具有崇高特征的自然景物和环境构成的崇高美的意境。形成路遥喜爱和追求崇高美的社会与心理因素是复杂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胡建舫 《唐都学刊》2011,27(1):53-58
《白鹿原》的神秘品格源自白鹿原民众生活的秘密叙事与神秘风格的充分展现。其基本艺术功能有三:情节真幻交织,引人入胜;凸显人物性格;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崇高美境界,令人迷醉。"白鹿"这一中心意象显示了作者对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概括力和对其象征功能的深度挖掘力。  相似文献   

11.
温克尔曼通过对希腊艺术的静谧、平和、沉静等特征的分析,创建了古典意识这一美学概念.他的古典意识概念以批判巴洛克传统和建构德意志民族审美文化为立足点,不同于法国为中心的面向古罗马的拉丁古典主义传统,温克尔曼古典意识是对古希腊传统的回归,古典意识的理论核心在于他对古希腊艺术的原型性与典范性的肯定,这种希腊寻根的意识对于德意志民族文化和美学理论建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杨大威 《学术交流》2004,(12):142-144
置于人文社会的大背景下审视,建筑以其灵气和神韵形成文化。建筑文化以其历史性与凝固性、时代性与变革性、地域性与民族性、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反映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坚持对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建筑的理念、审美、艺术与风格的批判、继承、创新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们民族建筑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面向国民与社会的科学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他所理解的"建筑",作为表达"强国新民"的政治理想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性和民族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建筑教育,他引导儿子梁思成、儿媳林徽因共同走上了开创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之路,赋予他们作为建筑师的自觉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历史感的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14.
在康德美学体系中,最使人迷惑不解的是其崇高理论,著名康德专家R·W·巴雷特尔认为,康德的崇高理论“几乎不能被论述清楚。”然而全面的考察康德美学体系并昭示其崇高理论是通达自由本体的一种否定性取向时,康德崇高理论中的许多困惑便消解了。一在沉思崇高的构成时,康德不仅完全放弃了郎吉奴斯、柏克开启的通过对象的性质判定崇高特征的经验方法,而且改变了他在解析优美和艺术时所使用的综合视角,对崇高的界定,一开始便是分析的。康德发现,作为崇高判断的对象与其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都是强调自然的意境蕴涵,都根植于中华古老文化这块沃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山水文化”。因此,二者在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借助文学艺术的特有形式表现出含蓄美和自然美,尤其是在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和虚实对比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古典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伴随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这正是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情结所在。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古典园林艺术和山水画艺术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与山水画艺术的“山水情结”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 ,基于中国多民族的历史特点与世界发展大潮 ,将中国历史上公羊学派进步的民族观与西方近代的民族、民族主义理论相融合 ,比较系统地探析和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看法 ,形成了竞争进化的民族观、多元结合的民族观、动态平等的民族观、文化交融的民族观。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贯穿着现代的变革意识和发展意识 ,表现了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他不仅将民族一词首先引入我国 ,较早地将西方关于民族、民族主义的界说引进思想界 ,而且将引进传播与创新相结合 ,赋予民族、民族主义更科学的理性精神 ,更具东方特色。针对民族危难加深的严峻现实 ,他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近代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开山之作 ,对中国民族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民族性与影视艺术魅力的关系看,民族性起桥梁与纽带作用--它既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沟通的桥梁,也是民族性要素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引起共鸣并相互融合的纽带.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不只是展现外在的民族特征,更要表达民族情感,彰显民族精神,从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域里得到共鸣,在各种文化碰撞中得以丰富和发展.所以,桥梁和纽带连接起的是民族性的凸显与模糊,是影视艺术在文化层面上的存在和发展.只有那些具有深厚民族底蕴的影视作品,才能独树一帜,历久弥新,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美学研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应面向大文化、面向精神和物质层面、面向应用。大文化将自然科学技术及人文科学完全包容,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文化的整合。美学研究在关注精神层面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应面向生活的物质层面,为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美的结合,做出自己的贡献。美学研究面向应用,是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解决这两个层面的实际问题,去创造美、宣传美。  相似文献   

19.
中华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特质、情感诉求、生活体验和社会交往等关系密切,是中华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部分。阐释了中华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功能,中华节日文化是时间认知的产物,是农耕文明的缩影,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是生命美德的呈现,是身份认同的载体。应发挥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促使广大青少年通过认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通过融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在认知、理解、参与、融入中华节日的过程中,真切领悟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思想之美、精神之美、道德之美、艺术之美、山水之美和生活之美,从而更加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20.
宋丽 《社科纵横》2006,21(12):134-134
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的精髓,京剧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使其具有教育人、陶冶人和愉悦人的作用。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是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对青年民族文化艺术的教育和熏陶,对于传承中国京剧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他们对于京剧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将来,影响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光大,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