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我国文艺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研究中,文艺创作心理功能的命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中关于无意识理论的问题,也一度成为理论界争相论述的对象。由于无意识理论源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而弗氏理论曾被视为反动学说,在过去长期成为一个理论禁区。随着思想解放的潮流,人们开始认真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特别是他的无意识理论与文艺的关系,这是值得欣喜的。但遗憾的是,许多文章在谈及无意识问题时,仅仅是在把弗氏理  相似文献   

2.
卢毅 《社会科学》2022,(10):39-46
无意识学说可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石,对它的态度与诠释构成了不同思想立场的判断基准。从《存在与虚无》到《弗洛伊德剧本》及之后,倡导“存在精神分析”的萨特对弗洛伊德的整体批判尽管有所缓和,但其对无意识概念的拒斥不仅贯彻始终,而且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理论来替代它。此外,尽管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结构主义构想曾得到萨特的赞赏,但两人对无意识问题的诠释与阐发仍存在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精神分析的思想深度与发展前景,具有值得发掘的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据说在心理学界并不十分受到推崇,但是它对当代西方美学、文艺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却是众所公认的.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艺家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这一学说;翻开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卷,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学说自“五四”始被译介、传入中国后,中国的文艺家也鲜有未受其熏染的.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五大理论支柱,它们是:无意识理论、婴儿性欲理论、恋母情绪理论、抑制理论以及转移理论.其中,无意识理论不仅是其他理论所围绕的核心,也是对美学、文艺学影响最大的理论.应当指出,弗洛伊德并不是无意识的最先发现者与阐发者,其前如维柯、黑格尔等人在论述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时就已经对无意识有所涉及.维柯在《新科学》卷二里谈及原始民族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时就说过:“由于人心的不明确性,每逢它落到无知里,人就把他自己变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原始人的这一行为其实就是由无意识的心理机制所致.黑格尔指出原始艺术的象征源自“完全沉没在自然中的无心灵性(不自觉性)和完全从自然中释放出来的心灵性这二者之间”,他的话显然也涉及到了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自己也说过:“精神分析并不是我首先迈出这一步的,要指出我们的前辈,可以指出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尤其要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与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两人交往至深.在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能明显地窥探出他小说借鉴弗洛伊德学说的某些理论.而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就有许多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文本中存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学说.  相似文献   

5.
哲学社会心理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心理学引论王家忠在西方,弗洛伊德通过对无意识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精神分析理论,但其学说有着严重的局限。弗洛姆对社会无意识加以研究,并企图调和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然而他的思想不仅带有严重的弗洛伊德主义色彩,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也做了...  相似文献   

6.
张静 《中文信息》2013,(6):123-12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一门心理学理论,它还对哲学、文艺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意识理论、泛性欲理论和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体系的三大支柱。无意识不仅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还主导我们的精神活动,因此,了解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于探讨、阐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相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不啻为一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典型案例;其次,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第三,张爱玲对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析美学是本世纪初崛起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经久不衰的心理学美学派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包含着他对美、艺术和审美的一些根本问题的看法.本文只想介绍和评论他关于艺术的源泉和本质的学说.艺术的源泉:"无意识"在弗洛伊德之前,哲学、心理学基本上集中于人类意识的反思和分析.哲学意义上的意识是指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虽说从17世纪以来,一些哲学家提出过无意识问题,特别是叔本华和尼采已对无意识进行过哲学的概括,而19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则以更为清晰的语言指出,意识不过是水面上的冰山,它的  相似文献   

9.
崔诚亮 《阴山学刊》2012,(2):111-113
荣格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提出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但是,集体无意识学说又不同于无意识理论,它是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正> 潜意识(the Subconsciou nsess)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虽然早在十七世纪哲学家、神学家们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但精神分析学说的潜意识理论则创始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并基于生物个体的机制,提出了这一理论,因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也可以称作个体潜意识,该理论对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性文化".因此,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便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弗洛伊德的高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克鲁克洪的"隐性文化"理论在被接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段钢 《云梦学刊》2011,32(2):23-27
新闻学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其成长,出现了关于新闻学很多领域的多次论争,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次"新闻商品性"的论争。在第二次论争中,王中提出的"报纸双重性"理论可谓是一颗明珠,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三次论证中显得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3.
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诸理论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狄甫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能彰显其古典精神分析气质的概念,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儿童的恋母情结,并以古希腊神话人物的命运为暗喻冠以俄狄甫斯情结之名。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领域的核心理论——性欲论、本能论、人格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儿童心理性欲发展必然性的产物,它的顺利解决将影响个体的性别认同及其对未来性对象的选择,因而对于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穆木天20世纪二、三十年在代理论和创作上的转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现代"走向"现实"的一个特例。以穆木天生平、创作与理论主张为基础,可以看出穆木天的转变不但与其东北诗人的情感有关,而且,这种转变还包含着不同文化语境下诗人创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从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拉开序幕至今,新中国关学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坎坷走来,并且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其主要表现为:1980年代实践美学成为主流;1990年代对实践美学的发展、批判、改造,出现了实践美学的创新形态,以生命美学、生存(超越)美学、存在论美学为代表的后实践关学,以及新实践美学和实践存在论美学;新世纪则出现了以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全球性美学为代表的新的美学形态,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正走向一种开放的多元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翟瑞青 《齐鲁学刊》2012,(4):148-151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童年生活经验联系极为密切。对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作家而言,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民族的衰败,以及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等作为作家的童年生活体验形成一种潜意识,渗透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中,凝结成为作品的形象和风格。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作家的童年经验,可以为重读现代作家、作品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视野、思维模式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7.
王青  葛瑛 《河北学刊》2005,25(4):17-20
先行和新兴工业化国家20世纪的发展经验与20世纪中后期经济学理论的演进都表明,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国民经济结构并不存在所谓"重化工业阶段",因此更谈不上该阶段的逾越问题.同时,具体国情也决定中国不可能通过依靠资本积累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增长模式来实现工业化.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通过配置资源来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在现行资源定价机制、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和重化工企业在利益上存在一致性.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需要着力解决增长模式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保工业化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12,33(3):88-96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19.
潜意识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直接支配、潜在参与、合并意识参与三种形式。潜意识对犯罪的影响表现为它既可以是直接个体的犯罪行为,又可以参与有意识的犯罪之中,使犯罪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根据潜意识在犯罪行为产生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潜意识犯罪分为支配型、叠加型、递增型、诱发型、附着型等五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20.
张达 《文史哲》2002,2(1):25-29
“十七年”的文学观是反映论亦即认识论的文学观;以这样的文学观看待文学,不仅造成了理论的不科学性,而且对创作造成了伤害;这样的文学观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是来自别林斯基、普列汉诺夫等19世纪俄国文学理论家;反映论的文学观,带有机械唯物论、庸俗社会学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文学观已经有了可喜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