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当前在深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公司化改造过程中,提倡国有和集体股份部分或全部退出,让企业经营层少数人购买。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国有股权过大,个人受家庭积蓄影响,承购能力有限,买不起相应数额的股份;企  相似文献   

2.
一、企业改革取得了四项成果 (一)产权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企业机制的转换。我们围绕明晰产权,推进企业转机建制,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市有630家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公司退出了国有股权;46家国有工厂制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140家集体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120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了股权的规范集中。通过明晰产权和转机建制,带来了四大变化:在责任机制上,全市有40多家企业在改制后主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55家企业聘请了业务顾问或独立董事,企业经营者由过去对上级负责转变为对企业、对股东负责。在管理机制上,全市90%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方式,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整个运作过程主要包括融资,运资和退出三大步骤,其中退出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的方式和时机展开讨论,并依据博弈模型,分析了适合我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的方式和时机。  相似文献   

4.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解决企业委托与代理问题的长期激励机制,在国外企业中广泛实施,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国的国有控股公司也逐渐引进了股权激励。本文主要从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进入手,探讨了国有控股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国有控股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还需不断探索,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层股权激励机制开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股权激励机制很好的解决了经理层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不一致的矛盾,但是全流通环境下股权激励机制的运行也出现?相应的风险,应引起国有上市公司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股权激励体系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以主要的股权激励设计要素为内容,设计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激励方案的框架,为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企改革多年来被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尽管改革不断深化,但国有大企业机制不合理、社会负担重、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最繁重的任务。作为一项国有企业改革与解困的政策措施的债转股虽然执行多年,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债转股股权所涉及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债转股股权迟迟不能退出而处在尴尬的“阶段性持股”阶段,债转股进程迟迟难以推进。解决当前困境的措施是,健全债转股股权管理体系,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规范债转股股权管理方式,正确对资产管理公司定位,强化债转股企业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与培训。  相似文献   

8.
国有股权在国有主体之间调整变化已经成为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种常态,由于我国国有经济管理体系中,委托-代理链条太长,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等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在国有资产股权划拨中,仍然存在寻租、以权谋私等行为,本文用博弈论理论,在对我国国有股权划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决策导刊》2007,(8):33-33
最近,重庆市为进一步加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促进股份有限公司规范运作,推动股份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市政府发文要求:全市所有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需进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进行托管登记:同时鼓励其他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到联交所办理股权托管登记。  相似文献   

10.
卞彬 《管理科学》2000,13(3):11-13
提出了国有企业债转股不能一哄而上,债转股的金额不能突破银行可能随的限度;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持续期的长短矛盾集中在股权是否“退出”的障碍上;提出了防止“股权”的股份返回银行的现象和如何提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是一个客观现实问题,至今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和数据收集,分别从薪酬程序的制定、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公平理论和社会公平理论的角度,考察国有M公司内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从研究结果来看,公司内部薪酬制定程序不公平,企业的收入分配集中于公司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收入既与企业业绩无关,也与其投入不相称,并且这种分配差距已经到达了社会收入分配的警戒线。本案例研究为判断目前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和社会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提供了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界定了企业市场化的内涵,确定了衡量指标的选择标准,在此基础上,从非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和重点企业3个方面剖析了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并借鉴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方法,得出中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2001年已达到74%左右。最后对中国企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经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条件、产业演进阶段及独特的股东结构建立了资本结构的三个研究假说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股权融资与负债之间既有“互补作用”,又有“替代作用”;产业演进和公司战略对长期借款和贸易应付款有显著影响,对短期借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国有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负债期限几乎没有影响,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短期借款率和总负债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商业银行综合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数据包络方法(DEA)的非阿基米德模无穷小C2R模型,结合中国大陆商业银行的投入和产出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银行盈利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和中国商业银行综合效率的评价模型.基于4家国有独资银行样本、14家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混合样本两种情况,分别评测出了各家银行综合效率值.给出了低效率银行的人员数、固定资产净值、营业支出,所有者权益、机构个数等投入的冗余率和营业收入、新增存款总额、新增贷款总额、资本收益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的产出不足率.论文的创新和特色一是运用不良贷款率反映银行产出的质量,改变了现有研究忽略贷款质量差异的弊端.二是通过定量分析找出具体银行效率不高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银行效率的宏观对策和具体对策.三把14家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合并起来进行评价和比较,又显示出了两种银行组织方式下银行间的真实差距.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on personal earnings during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mparing 1995 with 1998 in Hunan, China, using the Mincerian earnings eq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es of return to education increased, indicating that human capital has been better rewarded as the reforms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structure have progressed. Moreover, the findings show that primary education receives the highest returns, followed by tertiary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obtains the lowest rewards, reflecting the effects of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on whom the unemployment impact of this change has been the greatest.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the opening of the market and partial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companies in China, the state still represents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in larger companies. By analyzing the weaknesses of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we illustrate the framework for harmful corruptio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a weak legal system and strong influences of traditions such as guanxi.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guanxi on the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We find that guanxi is in general a double‐edged sword, but business‐to‐government guanxi in particular can harm the weak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and hamper its fur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相似文献   

17.
郭炜  祝焰  张兆国 《管理学报》2009,6(1):135-142
介绍了"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15届学术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的概况,并分内部控制与审计、资本市场与财务、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会计教学及其他和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5个专题简要介绍了学术交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股权集中度视角出发,分别探讨了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控股公司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择时披露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国有控股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管理层选择周末披露的概率呈正U型关系;对于民营控股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管理层选择周末披露盈余公告的概率呈倒U型关系。进一步,由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控制链较长,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问题严重,我们又从终极控制权,以及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角度研究了民营上市公司择时披露的影响因素。与股权集中度影响类似,我们发现在民营上市公司中,终极控制权持股比例与管理层选择周末披露盈余公告的概率呈倒U型关系,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管理层选择周末披露盈余公告的概率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key contributors to 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five New Zeal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uring their ownership transition between 1985 and 1995. Abrupt government reform policies, organizations' market positions, realization of rapi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active managerial actions and the new owners' strategic intent are established as key conditions of radical change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e integrate our findings with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 to argue that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in times of uncertainty depend on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old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new patterns of resource dependency.  相似文献   

20.
In the literature on M&A and social justice, equality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to facilitate social 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debates what happens when the equality principle is operationalized; from intentions in the pre‐merger process to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decision‐making rules in the post‐merger process. In a merger between two state‐owned telecoms corporations in the Scandinavian countries, we found that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had the reverse effects on social integration to that predicted in the literature. Instead of facilitating the social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equality principle led to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fallacies negatively influencing social integr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se disintegrating effects were particularly strong because this was an international merger between two state‐owned firms of unequal s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