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以浙、闽、赣为中心的东南地区,聚集着一批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新老诗人和在战火中诞生的本土青年诗人,他们建立诗歌团体,创作诗歌作品,掀起了声势颇大的战时东南诗歌运动。文章对活跃于这一时空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活动作一较为具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季余 《中华魂》2008,(8):53-53
如果我说,一个一贯以写"脏诗"、"黄诗"著称的诗人获得了诗歌大奖,您信吗?如果我说,一个曾经谩骂鲁迅的作家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您信吗?别说您,就是外行如我者也不会相信。然而,这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去年的"鲁迅文学诗歌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诗歌流派,常常围绕着一种刊物而形成,也因此以刊物而得名,诸如“新月”派就因《新月》杂志而得名,“现代”派就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七月”派就因《七月》杂志而得名.沿此命名法,我将1937,8—1941,1几年间相继存在的《高射炮》、《五月》、《时调》、《中国诗坛》、《战歌》等五个诗刊的诗人们形成的一个诗派,称为“中国诗坛”派,这是一个坚韧性极强、倾向性始终如一的诗派.“中国诗坛”派,源远流长.1928年,郭沫若的诗集《恢复》的问世,显示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实绩;30年代初,殷夫的“红色鼓动诗”,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运动的兴起;1932年,中国诗歌会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成为强大的自觉的诗歌运动.“中国诗坛”派便是无产阶级革命诗歌运动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形势下的继起  相似文献   

4.
作为清末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石遗室诗话》反映了当时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与形式所做的转变与革新。清末诗人郑珍继承韩愈以俗、丑之事入诗的传统,表现出清代诗人对诗歌内容进行的积极探索。诗歌除内容外,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同光体诗人大量运用长题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为诗坛注入另一种空气。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是相辅相成的,新人与古人、新诗与古诗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的文学与文化的“互文”现象,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陈衍主张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相结合的观点,正反映了这种文学互文关系的现实可能性,而清末诗人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有基督徒身份或者倾向于基督信仰的诗人。对于他们的写作,诗坛往往以"宗教诗歌"或"次要诗歌"轻视之。这种轻视是国人对文学与宗教之关系的简单理解。随着当代中国文学日益世俗化,诗人们也一直在寻求种种"神性"的写作来应对。他们尊重文学的自身特性,正视生命的沉沦境况与救赎之需,敏于自我生命的问题、关注人的历史与命运。他们虽未高举"神性"大旗,在这个时代,却具备了真正的"神学立场"。他们的写作,尤其值得当代汉语诗坛关注。  相似文献   

6.
金代鲜卑族杰出诗人元好问,诗文冠金元两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他二十八岁时,仿效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而创作的。在这一组诗中,他对汉、魏至宋代的许多重要诗人和几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作了较系统的评论。他慨叹于“正体无人与细论”,以“疏凿手”自任,有杜甫“别裁伪体”之意,企图使文学史上好坏两种倾向象“泾渭”一样分明。虽然这是以诗论诗,属于韵语,不可能象散文那样详尽直说,又由于篇幅太短,不可能环绕一个中心问题而畅发议论,但三十首诗中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诗人对时代、人民、大自然与人生的情感的独特体现,是诗人为人民代言而发出的富有个性的呼声。所以,诗歌是最真实的文学,是最有深邃意蕴的文学。诗歌如果真实地表现了人民对时代、政治、生活和人生的真实感情,就无疑可以算是真实的诗作。诗的真实性是诗的生命。就像文学的真实性是文学的生命一样,诗歌倘若违背了真实性,那就只能流为一堆没有生命的文字  相似文献   

9.
台湾新诗自1923年诞生,风风雨雨,已历经了70个春秋。在这70年中,新诗应和着时代的变迁,由幼稚走向成熟,为文坛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和艺术经验,成为台湾文坛颇有成就的一个领域。而在这过程中诗坛出现的诸多文学现象,如诗潮、流派、诗社、诗刊、文学论争、诗人的文学活动和理论、创作等等,尤比其他文学领域显得复杂而突出。本文乃企图通过对这些诗坛现象的剖析,以深入认识台湾70年新诗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经验。 一、诗潮演变和新诗史的分期 诗潮,是在特定时代条件下,由诗人逐渐趋向一致的创作追求演化而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创作倾向和潮流。台湾新诗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诗潮多有变迁,而主潮则发生过三次巨变。 其一是现实主义主潮期(1923-1949): 1923年12月施文杞在《台湾民报》发表《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这是台湾最早的一首新诗。到1924年又有谢春木、杨云萍、张我军等的作品问世。它们标志着台湾新诗的诞生,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最早呈现出台湾新诗的现实主义风貌。 台湾新诗是台湾新文化运动的产儿,它和祖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具有深厚的精神联系。自1920年起,台湾一些有识之士便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和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启发下发表文章,开始注意到以白话文学传播新思想的时代课题。而自1  相似文献   

10.
一鲁迅先生对诗歌一向自称为“外行”,还说不喜欢作新诗,也不喜欢作古诗。其实他在这谦逊的态度之中,却隐藏着对诗歌高度的热爱:他从诗的创作到诗的理论,有着多面性的活动;特别是他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是他的文艺思想的一个构成部份,与他一生文学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始终是面对现实。鲁迅先生的诗论与诗评,是他认识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一个方面。他不是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家,也不是自我陶醉的诗人。他的诗歌活动,也可说是整个文艺活动,是出自爱国主义的热情与改造世界的抱负,如他提到他最初论诗的意图:“‘介绍波兰诗人’,还在三十年前,始于我的摩罗诗力说。那时满清宰华,汉民受制,中国境遇,颇类波兰,读其诗歌,  相似文献   

11.
由"新形式主义"和"新叙述派"构成的"扩展诗"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当代美国诗歌运动,该派诗人试图通过复兴传统诗歌的韵律、诗体形式、叙事功能和戏剧化模式,矫正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自由诗所带来的杂乱无章的散漫行文和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机制,恢复诗歌对读者大众的感召力,在对现当代美国自由诗和传统诗歌的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反思上,提出了一些颇为以人注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一直被公认是诗的国度,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诗歌也一直是主流。中国的诗歌为何如此发达?中国的诗歌为何以抒情短篇为主?中国诗歌为何特别讲究比兴寄托的手法和含蓄蕴藉的表情方式?中国的文人诗又为何从一开始就被套上伦理政治的枷锁?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少学者从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特点、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发表了不少独到见解,这是很好的。但是,仅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纵横结构中找出文  相似文献   

13.
第三代诗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一个上帝为你作担保,你作出选择,就要承担责任和后果。 ——萨特 当四川的一批胆大妄为的大学生为这代诗人命名时,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批先于我们醒悟的先锋派诗人在一个一统化时代的猝然哗变,将意味着崛起诗群刚刚构建的诗歌秩序的终结,和另一个“碎片化”文学世界的降临。它会象荒原上四处奔突而难于羁束的无数道溪流,显得那么活跃,又那么变幻无常,使人们的经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尖锐挑战,长期被奉为圭皋的现代浪漫主义诗歌信仰,受到不乏嘲弄般的冷落。试图回避成为不可能,但若期望对这代诗人进行形象编码,同样也充满预料不到的批评风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新诗潮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革"地下诗歌团体流变的重要时期."白洋淀诗群"与"朦胧诗派"相继而起,诗人芒克作为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明证了中国地下诗歌由地下逐渐向公开转变的过程.芒克个人的诗歌创作和生活际遇,对"白洋淀诗群"和"朦胧诗派"这两个诗歌团体的承续和发展,起着中枢桥梁的关键作用,乃至于关照整个地下诗歌和朦胧诗群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主张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这在南社诗人朱梁任那里也得到了鲜明体现。朱梁任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诗人,为人磊落坦荡,豪爽率真,作诗干净利落,铅华不染,在苏州文学细致绵密、柔软甜润的传统主体诗风之外别开新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诗歌的智性建构 --论卞之琳的诗歌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之琳通过戏剧性途径、意象凝聚、意境营构等艺术法则,建构起中国现代新智慧诗。他的新智慧诗所达到的高度,既表明中国现代派诗歌发展已与世界诗歌潮流取得了同步之势,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绝大多数现代诗人仍在主情的道路上滑行时,他却在主智这一新的诗艺途径上艰难而执著地探索,其新智慧诗的建立为中国主知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卞之琳对于中国新诗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大陆与台湾新诗是逆向展开的:当大陆新诗倾心于现实主义的时候,台湾新诗却亲近现代主义;当大陆新诗向现代主义转过身来的时候,台湾新诗总体地又趋向现实主义。两岸诗歌美学的错位,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诗歌现象。现在,学术界在呼吁对文学进行贯通性研究,近、现、当代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其实,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还有一个海峡两岸的贯通。尤其是相同艺术取向的新诗在海峡两岸的状况如何,是具有很多可比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开发的领域。刘士杰研究员的论文从政治背景、艺术传承、表现手法等几个视角考察…  相似文献   

18.
越中典籍中的两国诗人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的汉文诗创作是汉文化圈内重要的文学现象,中越诗人的交流最常见的形式是诗人之间的唱和与题跋作序,最主要的渠道是使节的来往。两国诗人的交流十分频繁,对越南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在交往中产生的《道南斋初稿》等诗歌作品突出地表明了两国文人间的紧密联系。越南诗人同中国诗人之间的交流从特定角度反映出优势文化进入相对劣势文化的途径,和它对这一文化中统治阶级心态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诗歌运动是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战地社和铁流社等新诗团体、在军队和记者群中活跃的诗人群体以及燕赵诗社等旧体诗团体开展起来的。这些团体通过街头诗等运动形式一起促成了晋察冀文艺的发展,并推出了一些杰出的诗人和作品。本文力图在翔实的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对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诗歌运动做一下整体概述,再现当时的诗歌运动盛况。  相似文献   

20.
胡晓靖 《南都学坛》2005,25(6):67-69
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也不例外,从一首诗歌的诞生到意境美学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阶段。三个环节即诗人、作品、读者;两个阶段即作品诞生阶段与诗美实现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具特色:诗人与作品之间,作品看似被动的,但文本自身的规律使得诗人也不能不顾其余;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明显的,首先,诗歌文本贮存的种种信息或意蕴使读者流连忘返;其次,读者在诗歌文本意蕴的感召下,又调动大脑中已储蓄的与诗歌文本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反过来激活作品,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弥漫成意境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