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流散群体的文化身份问题愈来愈受到文化研究领域的关注,流散写作以文学的形式展现流散群体对文化身份的焦虑与诉求。卢新华的小说《紫禁女》为流散群体文化身份的建构探索出一条新路,即: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汲取西方的文化精华,创造出一种独立的华裔新文化,从而成为西方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元。 相似文献
2.
李鲁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2):25-28
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描写了一个女性的世界。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将叙事视角转向“自我”的心灵深处,通过对主要人物尹小跳成长过程的描写,追求一种人生的孤独。从人物的自我失落,到寻找失落的自我,作者探索的是女性自我生成的心路,展示的是女性对自我的审视与拯救。因此《大浴女》的叙事带有较强的哲理性。 相似文献
3.
孔许友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1-105,128
《雪国列车》是一部有叙事伦理深度的科幻影片。该片通过对一个封闭空间中的反面乌托邦的精致设计,在看似寻常的革命叙事的框架下,巧妙传达了对科技与理性、规则与美德、权宜的正当性及其限度、生存与尊严的政治决断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论《大浴女》的叙事特点及其叙事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秋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4):27-30
铁凝近期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浴女》,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方法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小说叙事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小说体现出作者对于叙事学、文体学思想的自觉关注和在叙事技巧方面的积极探索,突出了叙事技巧在深化文本主题上的艺术表现功能.《大浴女》通过对叙述声音与叙事眼光的巧妙运用与转换,使其探讨灵魂,关怀人性的主题得以更好地彰显. 相似文献
5.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136-140
美国作家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小说《钟形罩》可以被看作女性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埃斯特·格林伍德与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在纽约、家乡小镇和精神病院这些地理空间里,她的自我形象不断被异化:初到纽约时"自己都不敢认",返回家乡后"失去灵魂的空壳",精神病院时"半人半鬼"。埃斯特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外表变化反映了她在男权社会空间的边缘地位和心理空间逐渐封闭、失去自我的变化过程。移步换景的地理空间、所处边缘地位的社会空间和日渐封闭的心理空间相辅相成。空间的叙事和小说主人公埃斯特自我身份异化不但有对应关系,埃斯特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更经历了心理空间从憧憬到逐步崩溃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纪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167-170
女书叙事诗占女书作品的80%,而关于它的研究却相当薄弱。女书叙事诗的叙事特点是题材的广泛性、叙事角度的多样性与女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并存。 相似文献
7.
龙钢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68-70
明清时期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成熟期和高峰期,该时期的叙事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叙事学的"国情"特色,具有标本或示范功能.<明清叙事思想研究>分四个层面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即:从体制形态看明清叙事思想;王国维、梁启超的叙事思想;报刊语境、读者意识与近代叙事思想的变化和明清小说的叙事艺术.其研究的切入点和体例设置独具匠心,视野开阀,思路清晰,尊重历史,新见迭出,从整体上凸显了明清叙事思想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8.
许吟雪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55-58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所著的第四部小说,将手稿作为主线,使得女儿、母亲与祖母三代的故事关联在一起,把几代华裔母女的心理变化与生活困难充分展示出来.在叙事方面,小说跨越了空间与时间,不断往复于美国与中国、当前与过去.本文从叙事学理论出发,以文本的话语层面为研究对象,探讨小说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变化多端的叙事视角和精雕细琢的叙事风格等,揭示小说多元叙事策略对主题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学钧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25-28
"妖"与"魔"是两种不同的观念,前者为中国所固有,后者是随汉译佛经入华的外来观念。但是,《西游记》却按统一的中国世俗女性美观念将女妖、女魔和西梁女王一样想象、塑造为中国式的小脚美女。其中尤对女魔罗刹女寄寓同情,描写她遭受中国式家庭妇女可能遭受的三大根本不幸,赞她在"经藏中万古流名"。由此可证,《西游记》其实是以统一的世俗性叙事观点,借女妖、女魔之名编撰自以为有意味的世俗女子故事,同时也可证作者的佛学常识极为匮乏。 相似文献
10.
朱艳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134-137
关于自我研究有四种基本取向:实验社会心理学方法、心理分析-心理动力学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和社会建构方法。社会建构-叙事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自我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的结果,是话语建构的产物,关注如何通过语言建构自我。研究关注点突出自我的建构性和多元性,注重语言与意义对自我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叙事作用、叙事辅导、叙事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乔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548-549
为了探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使用问题,并增强读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针对美国文学作品《看不见的人》的语言运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白性的自我表述语言的使用,该种语言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白与对话的艺术氛围,更好地为主人公提供了自我提示、自我阐明、自我确认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万志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5(5):640-641
陈望衡先生继他的百万字的巨著《中国古典美学史》问世后不久 ,又推出了他作为国家教育部博士点科研课题的新成果———《2 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2月出版 )。这部专著以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一出版立即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权威刊物相继转载了其中部分内容。这并不是偶然的。综观陈先生的这部新作 ,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 )大处落笔 ,见解独到。美学这门学科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美的本质问题一直不得确解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发出了“美是难的”的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黄曼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4(4):512
陈国恩的博士论文以《浪漫主义与 2 0世纪中国文学》为题 ,作为严家炎主编的 2 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的一种出版。我因为参加了该论文的答辩 ,为它的出版感到高兴 ,特地写上几句感想 ,把它介绍给读者。中国学术界对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相对来说是不够充分的。说起浪漫主义 ,大多只关注它的主观性、抒情性、幻想性特点 ,目光仅停留在“五四”浪漫主义上 ,认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衰落即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终结。有些学者后来虽也注意到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依然有浪漫主义文学 ,可是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理论把这些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