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选择小说、戏曲、宝卷、弹词、鼓书等叙事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武举形象,发现武举多是作为背景人物静态出现,很少作为文学作品主人公,武举人物面目模糊不清,有文士化甚至女性化倾向。武举的出现使才子佳人武勇化,增加了侠义文学和武侠作品的情节,使这种类型互相借鉴、融合,丰富了文学叙事的类型。无论是纯属虚构还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改写,文学作品还是透露出一种真实的历史、社会观念,即在文治社会下“重文轻武”的意识根深蒂固,文学描写的诸多事实或观念都可以在历史文献或现实社会中得到印证,所以它们是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2.
《左传》是历史著作,然而它又包含着丰富的叙事文学成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种现象表明:历史写作和叙事文学存在着部分交叠关系.从这种交叠关系切入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左传》在叙事文学方面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3.
中国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剖析。单就其诗学意义而言,从语言形象、表征形象、神话形象、家族形象、干部形象等层面梳理《蛙》中的中国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莫言这一中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和深入需要一个构架来统摄,吴家荣教授的新著《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对构想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框架、建构研究体系的意识、各种文体研究与叙事理论研究的统一、跨异质文化意识、客观公允的中西态度等方面有重要示范作用。受其启发,本文拟出一个关于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5.
《左传》在记叙春秋历史时采用了长篇叙事文学的结构。这种叙事特征的形成,是由春秋社会。思想文化和春秋社会历史特点所决定,在全书中通过连续记叙相关史实、纵向展示公卿家族命运、描写预言与灾异、记录人物谈话和书信等方式表现出来,对后世叙事文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他的伟大作品。自汉以来,历代文人学士大都推重屈原和《楚辞》。直至现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还盛称《楚辞》“卓绝一世”。郭沫若更有题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专论,闻一多也有题为《伟大的人民诗人——屈原》的专论,都肯定了屈原和《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学……就其基本性来说,它不能不是时代愿望的体现者,不能不是时代思想的表现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第55页)。别林斯基也强调:“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别林斯基论文学》第21页)。面对我们国家分裂的渗透着血与泪的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每一个有民族正义感和时代责任感的作家,都必须给予必要的充分的关注。谁能理解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渴望国家统一的理想和追求,谁能为促进国家的统一与繁荣贡献心力,并在自己的作  相似文献   

9.
《圩墩王子季札传奇》是一部咏史匡政、标新立异的传奇文学大著,在史传文学创作上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塑造了季札"人文始祖"、"春秋大贤"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列国一统,天下大同"的政治伦理主题;二是再现了季札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社会面貌,展示了春秋晚期的政治格局和时代精神;三是演绎了曲折奇幻、巧合惊险的传奇故事,实现了历史与文学相得益彰的嫁接和合璧;四是营造了奇异、浪漫而阔大的艺术化结构,承载了传奇所要表现的重大主题和故事。  相似文献   

10.
毛姆在小说《面纱》中采取了仰视和俯视中国的描写视角,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国形象的误读。这种误读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只有放下优越的殖民者的心态和虚荣的仰慕之情,才是正确看待中国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绾结宋元短篇话本,如“杆棒”类的《花和尚》、《武行者》、《徐京落草》、《王温(实为扬温)上边》等,“朴刀”类的《李从吉》、《青面兽》等而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虽然依凭历史事件而结撰,其描写的内容不过是一部写江湖侠义英雄的传奇小说而已。一群江湖侠义英雄由散到整,齐聚梁山,对抗官府,最后又回归到忠君老路从而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作家中,焦祖尧同志以写煤矿题材而见长,他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引人注目。 焦祖尧同志于一九五七年开始写作,先后出版了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长篇小说,这是他二十多年来坚持深入煤矿,和工人们一起生活的丰硕成果。这一篇篇洋溢着对矿工的深情厚意的作品,就象从矿井下奔驰而出的“一车车的乌金墨玉”,“发出闪亮的、金属般的光泽”,显示了煤矿工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他的长篇新作《跋涉者》(载《当代》1983年第2期),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作品的生动性、丰富性同思想深度交融在一起,从一定的历史高度来探索现实生活的底蕴,提出了一个较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使人们从矿山的改革和反改革的斗争中,意识到前进步履的艰难,看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国家的未来发展的深情关注和责任感。因此,这部作品的问世,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突出特征,一是数量的剧增,再是文体形式的激变。黄忠顺的《长篇小说的诗学观察》大约是立足于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资源之上对长篇小说诗学问题给予专门思考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它以深具文学史背景的当代眼光,在对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宏观走势给予独特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剖析了这一文体在处理哲学、呈现神话、表现寓言、传达历史,以及情节模式的颠覆与重建等方面的诗学作为。当老派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诗学话语已无力与当代那些于艺术上有所作为的长篇小说创作达成交流的时刻,这是一项事关我们面对当代能否开口言说和如何言说的研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当代长篇小说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运启长篇小说《迷途》的主人公陈文秀,其心路历程集中体现了人性与魔性的斗争,其"迷途"和"识途"不仅是对人生的困惑追问,更是对当下知识分子存在境况的深刻反思;在《迷途》的文本世界中,作者提醒所有身处迷惑状态的知识分子们,如何站在历史纵深角度去思考出路、寻找药方和获得拯救。  相似文献   

15.
国企改革小说的新视野——评楚荷长篇小说《苦楝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楚荷的长篇小说《苦楝树》一反先前反映国企改革的小说叙事模式,以普通工人的视角取代大刀阔斧进行国企改革的领导的视角,透过改革这个宏大叙事题材展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人情的善良和人性的复杂,以底层工人的温情和苦难揭示了工厂文化这个以往被改革所忽视的精神力量对工人的支柱性作用;它不仅开启了改革小说的新动向,而且展示出作家积极参与社会历史进程的姿态.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少有待考证的年代问题。或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如武王克商的年月日,直接关系到商周两代的交替;或有关重要人物的生卒时日,如屈原的生年月日,就直接影响到对屈原与同时期若干事件的评价。所有这些有待落实的年代,前人称之为“疑年”。疑年的深入研究,必然地便是众说纷纭。如武王克商的年代,已有国内外30几家的说法。就是屈原生年的不同结论,至少也有10数种之多。这就大大便利了今人对疑年的研究。只要善于吸取前人的成果,利用科学的方法,深入细密地考证,自然会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带着历代学人对屈原生年种种纷争的心态,我们细读蒋南华同志《屈原生年考辨》一文(载《贵  相似文献   

17.
影响研究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意义──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孙正国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所要介绍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下简称《比较研究》)就是九十年代国际民间文学比较研究领...  相似文献   

18.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作品塑造了女主人公赛丝的丈夫黑尔和情人保罗·D,他们分别代表着奴隶制取消前后的黑人男性。在奴隶制重压之下,黑尔需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保护母亲,完全丧失夫权,不能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职责。保罗·D历经种种磨难幸存下来并在奴隶制废除之后直面过去的苦难,乐观向上,帮助女主人公塞丝走出阴霾。托尼·莫里森通过保罗·D的形象,寄托了对黑人男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苏童最新长篇小说《黄雀记》叙述的生活是其香椿树街系列的一个延续,它三个段落呈现的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有着同质同构性,小说向读者凸显出鲜明的历史时空因素和环境。  相似文献   

20.
陶少鸿的长篇小说《大地芬芳》,成功塑造了主人公陶秉坤这一典型中国农民形象,同时生动地描写出了近百年来中国农民与世事、与政治、与时势、与社会变迁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这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