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蠢驴和智驴     
蔡成 《可乐》2010,(9):35-35
一头驴在拉磨,眼前晃荡着一根鲜艳的胡萝卜。胡萝卜近在咫尺,驴向前跨一步,张嘴就咬,但胡萝卜同样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
运用母题、类型比较方法,从比较古罗马小说《金驴记》和唐人传奇《板桥三娘子》人手,追溯“人变驴”故事类型的流变与发展,分析人变驴故事类型在东方和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3.
招手     
蔡勇 《可乐》2011,(8):16-17
请你创业岑成在城里打工挣了钱,回家拆掉老屋建了幢小楼。准备回厂上班时,老板出车祸死了,工厂关门了,他只好暂时在家务农。  相似文献   

4.
一天,毛驴和白马结伴到山区去。在平川大道上,白马奋起四蹄,扬起尾巴,不一会儿就把毛驴甩到了后边。白马转过头来看了看毛驴,见它摇着两只大耳朵,不紧不慢地走着,非常着急,便朝毛驴大叫起来:  相似文献   

5.
小船与大海     
黄小平 《可乐》2011,(8):29-29
小船第一次下水,看着眼前茫茫的大海,不解地问:“大海呀,你的路在哪儿呢?” 大海说:“你躺着不动,我便没有路;当你迈开步子时,我便四处都是路。”  相似文献   

6.
《驴皮记》和《改邪归正的梅莫特》没有直接的情节联系。这两篇小说内在的关联在于共同探讨了人在欲望面前的各种因境:《驴皮记》揭示的是人离不开欲望,但生命和欲望却又成反比;《改邪归正的梅莫特》进一步深化了欲望问题,那就是即使欲望的实现不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无限度的欲望依然可怕,因为它将把人带入无尽的空虚。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的文学体裁描写人物异化为动物及其异化之后的生活遭际与精神风貌,这是欧洲文学的一大艺术传统。在表现人的异化处境的文学体裁中,小说当属执牛耳者;在小说中间,最早也最完整地表现人的异化处境的鸿篇巨制,则首推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金驴记》在题材与技巧等方面实现了对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在欧洲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瑞云 《可乐》2011,(8):60-60
淮南王得道成仙。他把炼药用的盘盂杵臼丢在院中,鸡狗们啄舔余药,也都一起升天。他的驴子没赶上,非常气恼。想到那些无用的鸡狗都成了天鸡天狗,而自己作为淮南王的坐骑,反而遗落人间,它悔恨不已。  相似文献   

9.
英国女作家雏多利亚·希斯洛普的成名作《岛》讲述了希腊克里特岛上的一家人和麻风病抗争的故事。小说以佩特基斯家族为代表,他们由绝望到希望,由痛苦到光明,一步步前行、寻找,直到重获新生。对小说中“岛”之意象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岛”就是悲凉生活中的希望,是污秽之地的鲜花,而浇灌、滋养这鲜花的,是温暖、博大的人性之爱。“岛”之意象代表了希望和重生。  相似文献   

10.
陈志朋 《可乐》2011,(8):35-35
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艺人,曾拿香对着祖先、菩萨许愿:“我喜欢唱歌,我喜欢跳舞,我向往站在舞台上接受掌声,请许我当明星。”那时,我也不知道理由,只是有信心。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一位咖啡店老板邀请鲍勃·斯蒂勒品尝新品咖啡。斯蒂勒对这种醇厚香浓的咖啡赞不绝口,立刻爱上了它,经过一番谈判,成功将其收入囊中。  相似文献   

12.
"驴鸣"是魏晋风度的时代符号,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伤逝》中两则资料对"驴鸣"作了记载。通过考察"驴鸣"产生的多层原因可以从更深层面了解驴文化历史地位及其文化意蕴。概言之,驴鸣消弭了高雅与庸俗、荒诞滑稽与庄严尊贵的界限,经过魏晋名士的演绎,驴鸣成为表现名士风流的道具,成为放任性情、挑战权威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有丰富的海外生活经历,且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代表西方话语权力的美国,这便为其在小说《奇岛》中对西方话语的接受提供了可能性。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理论重新审视《奇岛》,旨在批判小说中包含的西方殖民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林语堂在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殖民主义观念,并在后殖民主义话语环境中完成对西方殖民主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14.
从佳米驴多年来的数量分布、体型外貌、体尺体重、生产性能以及某些生物特性等方面分析了佳米驴现状,提出了保存和利用佳米驴遗传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小牛是渔村里的一个孤儿,没有人知道他真正叫什么名字,因为他力大如牛,所以大家都叫他小牛。小牛一直做着一个去海上冒险的梦。  相似文献   

16.
英国当代作家希斯洛普的《岛》以20世纪初希腊麻风病隔离区——斯皮纳龙格岛为背景,讲述了感染麻风病的伊莲妮、玛丽娅母女和背负麻风病家族耻辱的安娜、索菲娅母女之间爱恨交织的悲怆人生故事。文章通过对《岛》中伊莲妮、安娜、玛丽娅、索菲娅四个人物的分析和斯皮纳龙格岛上麻风病人社会的解构,揭示作者对宽广友爱、无私奉献的生命的热情歌颂。  相似文献   

17.
谎话和实话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总爱说实活,一个却只说谎话。有一次,他们偶然来到了猿猴国。  相似文献   

18.
门铃和梯子     
野猪家离长颈鹿家挺远的。但为了见到好朋友,野猪不怕路远。到了。“咚(dong)咚咚!”野猪去敲长颈鹿的门。敲了好一会儿,没有人来开门。  相似文献   

19.
《蓝色的海豚岛》作为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游戏的过程。作家斯科特·奥台尔通过讲述少女卡拉娜在一个荒岛上独居18年之久的故事,完美实现了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游戏精神,它是作家在"自我表现"基础上,对儿童读者的审美呼应、精神引领;它通过"出走"与"回归"的叙事结构实现其内在的游戏效应。  相似文献   

20.
大树和芦苇     
《阅读与作文》2009,(4):6-6
有一天,狂风刮(gua)断了大树。大树看见弱(ruo)的芦苇没受一点损伤(sons hang)。便问芦苇,为什么我这么粗壮都被风刮断了,而纤(xian)细、软弱的你什么事也没有呢?芦苇回答说:“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软弱无力,便低下头给风让路,避(bi)免了狂风的冲击;你们却仗(zhang)着自己的粗壮有力,拼命抵抗,结果被狂风刮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