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9-42
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的故事内容是累积而成的,但又认为其文本是出自某一人之手,因此文本的成书不是累积而成,从而对其成书年代产生了种种分歧。从传播角度对这一问题重新思考,可以发现其文本的写定同样有一个累积或演变过程,其起点应在元末,而其终点则应定为嘉靖元年即该本正式刊行之日。 相似文献
2.
新兴的中国现代商业杂志,其运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它以第二、三次售卖为主要收入来源,在赢利模式上与传统杂志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媒体特性上,它主要表现为定位小众化、视觉图片化、经营集团化;其定位包括读者定位、广告定位、发行定位三个基本层面;专集、人物、话题是其主干内容;它有四类主要文体,常采用挖掘故事"自相矛盾"点、让身体尽快出场等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选》李善注引用《通俗文》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书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以征引旧籍来注解《文选》是李善注的显著特征,也是李善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原因。作为我国第一部解释俗言俚语的训诂专著《通俗文》,在李善注《文选》时曾被多次引用,以解决《文选》俗语词的训释。李善征引《通俗文》基本达到了其训诂目的,但也有某些不足之处,如应当征引却未征引,以及个别地方征引失误。考察李善注征引《通俗文》的情况,是完成《文选》训诂问题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曾昭聪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
黄侃为清代俗语辞书《通俗编》所作评语中蕴含了丰富的训诂内容,其训诂工作与词源研究、词汇研究、文字研究、音韵方言研究及文献考证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李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5):54-58
元杂剧的关羽,集中体现了英雄气概与伟大业绩,对他的人格美化和作为神灵形象渲染。《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样重在借人物塑造,传达文化精神,寄托作者道德审美理想。由于小说不受时空的限制,作者可以娓娓道来,因此关公的形象是在大容量的内容、纷繁复杂的事件、阔大的场面、舒缓发展的矛盾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相似文献
6.
朱伟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总体叙述结构,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来组织情节发展的网状结构,其具体构成形态是: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集团处于中心地位;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为了客观地评价晚唐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对它的“通俗”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认为,“通俗”作为胡曾《咏史诗》最突出的艺术特性,既成就了它在蒙学史、文学史上的地位,又使其成为后世恪守雅文化传统者围歼的口实,使其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影响渐趋微弱,以致于无。分析结果表明,“通俗”造成的诗歌本身不可克服的艺术缺陷是其影响力渐小的内部原因,而社会教育水平的发展、受众心理的变化、小说文体的发展等,则是其影响力萎缩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8.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1):87-94
黄侃对《通俗编》所做的笺识曾涉及异形词,虽然他并未提出异形词概念。他从文字角度分析了包括因古今字、异体字、正俗字而形成的异形词,从语音方面分析了因通假字、古今音变、方言音转、听音为字、联绵词等原因而形成的异形词。黄侃强调语言研究必须形、音、义结合,其所发明的异形词研究对传统的训诂研究有丰富、补充之功,更为我们全面、深入的汉语词汇学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钟晨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10-112
从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一直是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重镇。在商务印书馆的定期刊物中,《东方杂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1932年1月28日晚,商务印书馆因遭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损失重大,《东方杂志》也被迫停刊。1932年8月1日,随着商务印书馆上海总馆正式复业,停刊8个多月后《东方杂志》复刊。复刊后的《东方杂志》以追求"新生"为办刊旨趣,注重与读者及作者的沟通,并且通过主编及编辑人员的调整和"教育"、"妇女与家庭"与"文艺"三专栏的增设,及时整合了刊物办刊资源,使刊物顺利度过了危机。 相似文献
10.
楼含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6):132-138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事技巧上既继承了通俗小说的特点,又吸收了古代史书笔法,使得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通俗小说,在文化品格、叙事策略和结构技巧等方面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WTO是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道门坎。基于国家 ,对民营经济地位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态势加剧、知识经济环境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等制度背景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创新应在市场、管理、科技、产业等四方面进行战略定位。政府应在立法、融资、产业进入及管理上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2.
刑事司法是否要考虑民愤一直存有激烈的争论。文章在分析何谓民愤的基础上指出,民愤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因社会公众对案件的认知与法定的案件事实之间存在距离与冲突;二是因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主观预期与司法实际之间存在距离与冲突。对于前者,应坚定摒弃,对于后者,应充分吸纳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3.
卢丽丽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2):172-174
如何认知和抵制庸俗文化的侵蚀,对大众文化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庸俗文化在大众文化期刊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低俗之风。庸俗文化产生的根源在于一些媒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只重视个人和小团体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丧失了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及应担负的使命。要抵制低俗之风,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加强记者和编辑队伍建设。第三,大众文化期刊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4.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本文从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心理需求和流行音乐自身特点两个方面,对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市场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对其在青少年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客观剖析,向广大传媒及成人社会提出注意的问题,让他们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流行音乐。 相似文献
15.
传媒大众文化对艺术消费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韫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4)
大众文化的勃兴是后新时期当代文化的重要表征,这与社会转型、市场运作、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的消费需求息息相关.大众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借助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消费者大批量地制造了世俗化、时尚化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形成"共谋"关系后,对大众艺术消费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仕勇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9
人类社会迈向全球化信息时代、我国步入互联网大国行列、互联网成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器、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是网络流行语研究的重要背景。从社会学视野研究网络流行语,从理论上讲可以开拓语言社会学研究新视野、丰富流行文化社会学和网络社会学研究成果;从实践意义上讲,有利于扩大了解社会舆情的范围、加强健康网络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7.
叶奕翔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74-78
通过文本细读,梳理出3种大众文化发展的策略:叙事节奏上,大众文化喜欢一张一弛;犬儒主义修辞为大众提供了宣泄渠道;类型化方面,大众文化追求"稳中求变",迎合大众趣味,而不挑战其智力。大众文化通过这些策略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大众文化发展叙事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大众文化的特点,改变粗放型的研究,促进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场域视角下的民初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1):96-101
1915年,中国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创刊。作为面向市场的通俗文学刊物,《小说大观》不仅是集结作家、编辑、出版商这些文学场中主要行动者的重要活动平台,也是交织着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争斗的场域,其结果进而影响着刊物底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康鑫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97-102
中国大陆与台湾在传承中国古典通俗文学观中的"使俗通"与"通于俗"两个层面上显示出了不同的走向。大陆现代文学的"俗化"从一开始就承担了雅文学批判、启蒙的任务,表面倡导"通俗",实则具有"雅化"倾向。在"使俗通"的创作精神下,文学家们用文学来阐发其启蒙思想,始终有些居高临下的"化大众"姿态;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通俗文学从发轫起,在创作理念层面就少了"政教"、"启蒙"色彩,更倾向古代通俗文学观中"通于俗"的层面。它不单包括语言和体式,也包括思想和题旨,专注表现平常百姓的物质欲望与世俗情感,因此其文学具有更多的通俗文学的根本特性。重新考察通俗文学观中的"俗化"与"化俗"的关系与演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辨识和理解通俗文学的复杂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意义,无疑也会为大众消费语境下的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流行色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雅庆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7):15-17
通过色彩的物理作用、心理作用和生理作用,流行色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