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街教堂是地处湘北某地的一个基督教堂,自1999年成立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基督教堂。但是,大街教堂在当地取得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与其他基督教教堂和宗教管理部门之间发生了诸多复杂而有趣的互动现象。本研究在详细阐述大街教堂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尝试从“宗教权威”视角来理解这一宗教变迁,并以“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为概念工具来把握个案。最后,本文提出了“宗教权威”的定义,并对其加以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朝鲜族教会和苗族教会中,我们可以从基督教的思想内容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形式、基督教的伦理与少数民族的传统伦理、基督教信仰与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等四个方面,看到基督教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两个民族的教会处理基督教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不同,主要取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类型和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3.
藏区社会呈现出一种垂直分布的空间样态,且信仰社群的分布多与寺庙形成一定的聚落,因此,寺庙的社区类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宗教社会特质具有重要性.按照在全国五大藏区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初步划分了藏传佛教寺庙分布的4种典型社区样态,说明其分类依据并描述了4种不同地理类型的社群及其信仰生活的环境概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理类型、社群分布、宗教虔信度及藏传佛教寺庙社会功能定位之间的联系,以期为现代化进程中藏区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提供一个宗教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从犹太教分裂而来本身就意味着是对旧伦理的否定和对旧秩序的反抗,而并不仅仅是对旧信仰的教义修正这样单纯的宗教目的或宗教意义.基督教的教会及各种“异端”都一直进行着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变革实践,并且展开竞争.基督徒虽然在生命价值理念上都是面向未来天国的,但是在现实具体生活中生命价值实践的志趣上却相去甚远.清教主义的宗教生活方式切合了基督教早期的宗教情感和信仰诉求,所以清教主义基督徒对教会的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秩序都持反对态度;救赎是他们的生命价值所在,洁净的宗教生活是他们的宗教生活所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佛教为例,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历史文化如何影响宗教权威的建构及形成?本文尝试以"历史镶嵌"作为新的分析视角,对宗教权威进行研究。通过"历史镶嵌"视角,可以发现,在历史上,中国化的佛教权威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与世俗权威平等的地位,需要在世俗权威的庇护下,才能获得合法性和神圣性。佛教的宗教权威除了受到特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影响外,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的镶嵌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甘青藏区基层社会中不仅存在着国家权威,而且还有宗教权威,这两个权威在藏区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该以国家权威为主导、活佛等宗教权威人士参与作为藏区群体性纠纷调解的基本模式,单一的国家权威或者宗教人士权威都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纠纷。宗教权威应该在国家权威阴影之下调解纠纷,这是维持甘青藏区国家权威与宗教权威理性模式。  相似文献   

7.
权威的来源及其合法化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政治学的研究重点。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对权威的基础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即暴力是权力的基础,而权力又是权威的基础。在了解了权威的基础后,就要分析权威的来源,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其中莱斯利.里普森、马克斯.韦伯以及卢梭的权威来源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权威的来源明确以后,其合法性问题便成为研究的重点,目前影响较大的有经验性政治权威合法性理论、规范性政治权威合法性理论以及哈贝马斯和亨廷顿也对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通过借鉴权威及其合法性理论对论述中国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是有所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希伯来的三种不同德性传统交汇于基督教,最终形成了西方古代德性传统.这三种不同德性传统对西方德性传统的形成各自具有不同的贡献.伴随着基督教教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德性传统发生了从世俗德性传统向宗教德性传统的重要转换.这种传统中虽然保留了古希腊罗马德性传统的一些基本精神和内容,但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这种基督教德性传统的宗教性质而言,它更直接地继承了希伯来传统.  相似文献   

9.
制度化建设以权威形态的建构为前提。梳理中国乡村调解权威的嬗变轨迹,是把握中国基层调解发展脉络,思考其制度完善问题的重要楔入口。就此而言,韦伯关于传统型权威、克里斯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的经典区分,成为探讨调解权威嬗变问题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分析工具。通过理论借鉴与现实反思可以发现,当代中国乡村调解权威贫瘠而匮乏:传统型权威整体式微,克里斯玛型权威难以为继,新兴的法理型权威的生长举步维艰。要走出调解权威的现实困境,提升基层调解的威信力,就要引导传统型权威、克里斯玛型权威的法治化转型。而就当前中国基层司法现状而言,引导二者转型的重点,不在于调解制度内部的修订与完善,而在于外部法治建设的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运用政治学的有关理论,结合历史学、历史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于政治文化视角,从个性因素出发,深入阐析毛泽东权威领导的形成、性质及其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的深刻影响;认为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需要权威,个性魅力型权威具有双重效应,个人魅力型权威需要向法理型集体领导权威转换。  相似文献   

11.
尽管权威的形式各异,人类社会权威类型不外乎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两种权威类型均为一定社会所必需,均具有外在强制性,但其性质、品质以及生成方式不同。中国社会实现个人权威向法律权威的转换,必须考虑中国传统和现实的障碍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宗教使用网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宗教在线研究最早应该在1995年,其中主要是对基督教网络传播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抽样与统计、内容分析、量化对比、田野调查和采访等。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包括基督教网络传播的工具空间、基督教网络组织形态、基督教网络移民、基督教抵制网络传播、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权威、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虔诚、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修辞、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身份、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价值等九个方面。这些研究通过对照线上宗教和线下宗教,认为权力、权威和控制问题已经影响到宗教团体的核心利益与价值,在线活动在信仰和实践方面正在挑战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多元格局下的青岩基督教史略、当下生态窥要、当下生态的学理省思三个递进向度,初步检视了青岩基督教和其置身的社会文化土壤间、同其他宗教类别间、与民族民间信仰间的复杂关系,进而细致观照了基督教内各派系间、教会管理群体间以及信众多元身份间存在的张力、纠结、冲突及其产生根由,由此厘清和省思了青岩基督教的当下生态情状及其深蕴学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斯·韦伯经过系统论证,从合法性角度提出三种权威类型,即传统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其中,法理型权威是我们的治国理念,也是司法遵循法治的基本要求。但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不容忽视,它会动摇法理型权威的根基。因此,必须在法理型权威中整合进个人魅力型权威,即加强法官个人魅力的建设,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司法权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司法权威是法治社会外在标志之一,法官权威是司法权威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法官权威存在着缺失,这直接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实现。本文从法官权威应然基本理论出发,客观分析法官内在权威与外在权威缺失的现象,探寻我国的法官制度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并提出改革之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宗教的网络传播与信徒的群体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虚拟教会”使宗教传播超越了种族、土地、权力等因素,为教义的传布、宗教仪式的举行以及教徒的精神交流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建构了信徒群体认同的新路径.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公共领域又成为多种宗教相互对话的场域,以及再现不同教义的布告牌,信徒由此拥有更多解读和选择信仰的自由.“虚拟教会”既把个人与群体连结成一体,又使信徒的群体认同呈现出异于传统宗教的特征,信徒之间的社会网络更加复杂,并处于不断的分化、聚合过程中.在此语境中,宗教边界淡化,宗教本身及信徒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萧乾的宗教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是备受关注的。对于他是否反对基督教,文学史上没有定论。文章从揭露虚伪的传教者、腐败的教会现象;把基督教和帝国主义相联系而批判;对基督教教义的怀疑与不信任等方面来对萧乾的一系列宗教题材小说进行分析,认为就作者当时的创作心态而言,他是反基督教的。  相似文献   

18.
论权威--兼论权威与权力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对国内外权威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的基础在于服从,包括强制性服从和自愿性服从两种类型,权威与权力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服从的效果不同,权威是一种无抵抗或克服了抵抗的服从,而权力是一种包含着抵抗的服从,因此,我们必须把权力上升到权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作为内陆省份江西的近代基督教新教活动往往被各种基督教研究的专著所忽略.基督教新教的江西美以美会晚清传入江西后,发展迅速,1913年成立了江西美以美会布道年议会,1917年,布道年议会升级为年议会,辖区也不断扩大.江西美以美会采取了教、学、医三管齐下的传教策略,即教会为学校、医院提供经费,学校为教会、医院培养人才,医院为教会、学校扩大影响,三者相依相促,形成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这些举措在客观上促进了江西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基督宗教经典文本《圣经》出发,以爱心与信仰作为基督教施助理念的理论基础,重点剖析以奉献型利他主义作为行为动机的施助实践方式,并以内心的净化和心态的改变作为实践过程,从而试图发掘基督教施助理念的宗教内涵与社会意义。本文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基督宗教施助理念的"奉献型利他精神"可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