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构建引出新时期主权理论的界定问题。若坚持绝对主权论,则该制度对国家主权形成侵害,这与战后国际法倡导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背道而驰;而主权过时论又有可能引起人权大于主权的"新干涉主义"弊端。所以,主权理论在新时期应作新的审视和解读,各国只有通过协商一致进行主权适当让渡才能使国际法有存留和发展之空间,从而使国家主权权力的行使亦受到国际权力的限制,以更好地保障各国的国家权利。"晚期现代主权论"的核心理念则正好证成了国家人格否认制度的正当性,同时也进一步反证了在国际社会中倡导"晚期现代主权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两者逐步实现了理论上的自洽。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主权理论的产生使传统的抽象主权概念发展衍生出行使实在性权力的管辖权,陆上主权向海方向的延伸催生了国家管辖海域的出现。国家海上管辖权早期主要呈现出海上主权的特性,在其制度化后主要服务于国家海上主权和主权权利。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在海洋领域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国际法治发展趋势。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相关活动仍要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主权权利基础之上,通过推动符合全人类共同体利益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理念导向的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国际法治,促进基于国际法的全球海洋秩序朝着更加公平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欧洲一体化中的国家主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国际法而论 ,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置本国事务的能力与权力 ,其基本属性是它的独立性 ,即这种能力与权力不受到他国的干预和侵犯。另一方面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 ,国家通过国际条约向国际组织转让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现象亦已相当普遍 ,这种现象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区域一体化中。区域一体化是主权国家间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结合 ,但又以国家职能与职权的转移或让渡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作为区域一体化的先行者与典范 ,欧洲一体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发生了国家职能与职权的大范围和深度转移。属于国家主权范畴的这些职能与权力向一体化组织的转移 ,应被认为是主权的让渡。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 ,国家职能与职权的这种转移是在成员国自愿的前提下作出的 ,因此本身就是国家主权意志的体现。同时 ,在成员国向一体化组织转移部分国家职能或职权的过程中 ,在欧洲一体化结构内形成了一种机制 ,保障成员国对这些职能与职权的行使拥有监控权 ,维护了成员国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平等。欧洲一体化的例子表明 ,主权是可以分割、让渡并共享的 ,这种让渡与国际法所主张的主权独立与平等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安全"到"国家主权",从一般国际法原则到国际海洋法制度,综观菲律宾政府对南沙群岛主权主张的演变,其所提出的"证据"与"理由"均属其历史发展及民族主义情绪下行政或立法的产物。随着国际政治现实变化及国际法发展,菲律宾政府的法律主张从单方面依据国内主张或立法,逐步转变为寻求国际法支持,并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制度靠近。未来随着国际法发展、菲律宾国内行政实践以及立法的变化,仍有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试论国际机制下国家主权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后国际机制的建构和实质性启动,导致了世界经济与政治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关系的结构性变化要求在国际机制的框架模式下重建国际规范。而国际机制作为国际体制、国际原则、国际规则及内化的决策程序与外化的运作方式诸要素的有机整合,是超国家的共同规范,客观上必然限制国家行为,还可能会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构成侵蚀和悖反。在当今国际机制发展的强势下,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重新认识和理解国家主权,确立新的主权立场,以便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而国家主权概念的可变性,则为此提供了调适国际机制与主权对立的选择空间。本文作者认为,这不是被动性质的“主权让渡”,而是主动的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6.
从主权理论视角剖析南海仲裁案被掩盖的主权问题,现行国际法主权模式实质上是主权绝对性的特殊状态下,国家通过有意识地分化主权内容,放弃或淡化其外围部分以构建有秩序的外部环境,使主权的核心内容得到更好的保护。南海仲裁案属于错误地认识主权的核心内容和滥用强制仲裁程序,从而产生损及主权的越权行为。对此,中国对仲裁结果提出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的立场,是在自身主权核心内容受到侵害时进行选择的必要保护,这不仅符合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而且也从国家主权理论中得到支撑。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中国国家主权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是国家的基本属性 ,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中国为了争取国家主权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主权的一种异化力量 ,必然要求让渡国家主权 ,从而对主权带来威胁和挑战。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 ,中国应该进行理性的选择 ,拓展和开创国家主权的运作途径 ,使中国在融入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维护和保障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8.
领空关闭是国际关系中一个突出的事件,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后更加引人注目。领空关闭不仅破坏了国际航空秩序,而且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领空关闭也是国际关系的晴雨表之一,它与国际关系的恶化互为因果,反映着国际关系的走向与发展。领空主权是地缘政治在天空的延伸。领空主权确立于欧洲各国的国内法,后被国际条约所确认,成为国际法或国际习惯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基于领空主权原则,国家有权管理其领空。领空关闭从维护国家安全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威慑力的制裁武器,有被滥用的可能。《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为领空关闭所引起的争议提供了司法解决渠道,即“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国际法院”的“两审终身制”,但外交谈判是争议解决的前置程序。领空主权是国家主权的应有之义,维护领空主权原则,反对滥用领空主权,重视国际民航组织的争议解决机制,强化争议的政治解决,是我们应对航空争议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国家主权的层次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层次分析为国家主权研究提供了独到的分析方法 :国际体系层次上主权平等的同质性和国家层次上主权实践的差异性 ;主权的内涵可分解为本质 (或核心权力 )及其所派生的具体的主权权力。应倡导一种新的国家主权观。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安全和中印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中印跨界河流的流量分配、源头森林植被的开发和保护、上下游水文信息的互通与共享等成为两国水资源安全互动的重要内容.从国际河流相关国际法的变化和两国整体关系的角度看,处理中印跨界水资源问题时,需要平衡兼顾"绝对领土主权原则"和"公平利用原则".水资源既可能成为激化两国原有矛盾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加强两国互信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政治中 ,国家主权是几个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主权理论和原则造就了近现代国家 ,同时也造就了与主权国家相应的国际体系。一个国家对主权理论和原则的理解及其所持的态度 ,即国家主权观 ,直接影响着该国的对外政策和行为 ,从而影响着国际体系的运作。不可否认 ,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主权观。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 ,不仅在西方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在整个国际关系中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 ,研究和探讨美国的国家主权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越 《太平洋学报》2009,(11):32-40
从国际刑事法院对达尔富尔问题的介入,可以看出国际法中“不干涉内政原则”与《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的“补充性条款”之间的冲突及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内涵有所缩小,国际社会对国家主权原则在不少领域的实施都有限制,但在“主权平等”这一国际法最根本的原则没有动摇之前,也就是在当代以主权国家为主要国际法主体的国际体系没有改变之前,“不干涉内政原则”仍是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之一。而“补充性原则”所赋予的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应当有所限制,并尽量避免与“不干涉内政原则”冲突,以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利于国际争端解决的司法化以及国际刑事法院自身权威性的建立与发展,使该院能有效地惩治犯有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严重罪行的个人和团体。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视角下身份认同对美国当代国际法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份认同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美国将身份认同因素渗透到国际法实践的诸多领域,企图建构符合其认同模式的国际法律秩序。从价值取向来看,美国坚持其独特的人权认同标准高于他者的主权,这与国际法的主权平等原则背道而驰。从实体国际法规范的具体实践来看,美国奉行例外主义,采用双重标准,这有损于国际法的有效性。为此,各国只有以全人类的幸福权利作为终极价值目标,并积极建构超越不同身份认同模式的国际法规范,才能促进国际法的遵守,并实现真正的主权平等与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4.
刘胜题  赵芸 《浙江学刊》2007,152(1):147-151
主权经历了主权观念—主权概念—主权理论的历史逻辑嬗变,主权原则在国际法上仍富有强大的生命力,经济主权原则是国际经济法的首要原则。国际银团贷款涉及的主权是一种经济主权。国际银团贷款中的主权风险包括国家行为理论风险、主权豁免风险、“卡尔沃主义”风险、主权债务的独特风险、国家和政府的继承以及承认风险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结合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价值取向,系统控制国际银团贷款中的主权借款人引起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公共政策的视点研究日本和平宪法、国际法和联合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主要行为主体如国家、国际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要积极拓展公共政策空间,摆脱美国单边行动主义带来的影响;维护日本和平宪法,不向多国部队派遣自卫队,强调集团自卫权有害无益;从相互依存的多元化的世界现实出发,重新评价国际法,修改国家主权的概念,明确行使武力的基本原则,培养开放、民主的国际体系;重构联合国体系内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之在和平与安全保障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世纪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与当代国际法的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民族自决原则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代国际法难以有效应对自决困境的原因所在,指出从人类整体利益发展的角度来说,民族自决应是一项有限的而非绝对的权利,它应从属于而非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视域中的国际海洋政治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的国际海洋政治研究,主要散见于国际政治和国际法两个主要领域。前者主要包括海权理论与海权战略问题的研究、关于主要海洋国家海洋战略问题的研究、关于海洋安全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关于国际海洋秩序和国际海洋制度的研究;后者主要体现为国际海洋法发展的政治过程的研究、《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政治影响研究、岛屿主权、海洋划界及其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深化和推动世界海洋政治研究的学术自觉,尤其要加强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研究的联姻,不仅有利于中国国际海洋政治研究学科的培育与发展,更有助于在现实层面构建中国的国际海洋战略,维护面临日趋严峻挑战的国家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8.
国际强行法的出现改变了国际法体系纯粹由任意法组成的局面,使得国际法获得了“公法”属性,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公法”.国际强行法的约束力并非根源于主权同意,其法律渊源与传统国际法大相径庭.国际强行法与《联合国宪章》第103条共同促使国际法律体系出现了一定规范的等级秩序,前者在于维护所确立的法律关系之排他性,后者在于确保宪章义务之优先性.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段时间伊拉克战争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 ,同时也引起了来自军界、政界以及学术界等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对这场战争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环球法律评论》编辑部于 2 0 0 3年 4月 1 0日主办召开了“国际法与伊拉克战争”座谈会 ,会议邀请了国际法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探讨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法的影响、伊拉克战争对当前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冲击、伊拉克战争与国家主权原则、伊拉克战争与国家自卫权原则、伊拉克战争与联合国安理会集体安全原则和遵循国际人道主义法等问题。来自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北…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4):68-71
领土完整关乎国际独立与主权完整,领土争端能否和平解决关系到国际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新中国在解决与周边国家领土争端的过程中形成了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治解决方法,并对法律解决方法持审慎态度的一贯主张。这种方法与特点的形成不仅根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具有充足的国际法依据。在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过程中,我国应在坚持已有立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法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