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文学与原有文学的互动性与一体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翻译文学在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却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对翻译作品进行定位、如何看待翻译文学与原有文学(包括源语文学和宿语文学)的关系已成为当今文学界,尤其是比较文学界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本文联系翻译的过程尝试分析译作的实质,再进而探讨翻译文学与原有文学的互动性与一体化,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翻译文学的特征、功用以及世界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致力于对翻译文学与整个文学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引起人们对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关注,解释了一些以往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侦探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被译介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侦探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创作情况,并以侦探小说这一特定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发展证明翻译文学在本国文学多元体系中地位的动态变化与当时的文学创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深化的过程,指出了侦探小说在翻译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原因,实现了多元系统论在文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就整体而言,近三十年中国俄罗斯文学译介呈现出多元与复调并存、学理与商业结合的总体态势,大致表现出六个不同特点:译介选题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不同流派、手法和风格的作品同时并存;译介趋势表现出显著的丛书化特点,高质量规模化的系列丛书相继出现;译介版本形成典型的文学复译现象,出现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新译本;译介方式形成翻译系统化特色,先后推出经典作家的系列译丛;译介主体呈现出译者主体专业化特色,诸多翻译名家的译文集陆续问世;译介理念呈现出滞后化特征,翻译技巧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文学理论研究亟待提升。这些成就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提升,而问题则需翻译界、研究界和出版界等各方协同合作,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4.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既是对莫言创作的认可,更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取得成就的肯定,促使思考其经典化的问题。文学经典的出现不是自发形成的,离不开各种权力话语的参与建构。合理认知经典的特征与生成因素有利于深入思考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诉求。在命名经典责任的驱使下,通过语文学和传播媒介等层面的关注,有助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就整体而言,近三十年中国俄罗斯文学译介呈现出多元与复调并存、学理与商业结合的总体态势,大致表现出六个不同特点:译介选题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不同流派、手法和风格的作品同时并存;译介趋势表现出显著的丛书化特点,高质量规模化的系列丛书相继出现;译介版本形成典型的文学复译现象,出现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新译本;译介方式形成翻译系统化特色,先后推出经典作家的系列译丛;译介主体呈现出译者主体专业化特色,诸多翻译名家的译文集陆续问世;译介理念呈现出滞后化特征,翻译技巧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文学理论研究亟待提升.这些成就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提升,而问题则需翻译界、研究界和出版界等各方协同合作,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6.
在译作中如何体现原作的文学性是文学典籍翻译的核心问题,而"前景化"是实现文学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劳山道士》的5个英译本,对比原作和不同译作的前景化特征并统计数据.研究发现译入语为母语的译者前景化手段运用较好,而译入语为外语的译者前景化手段使用相对欠缺;可以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探究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和译者动机;最终提出了忠实原文前景化特征,增加译文可读性,以及中外合作翻译等翻译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冰心诗歌创作的研究本无新意,但从译介学的角度对之加以论证的却不多见.本文在论述泰戈尔对冰心诗歌创作的影响实质上是郑译泰诗的影响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阅读郑译本<飞鸟集>对冰心诗歌形式内容和语言意象的影响,并探讨了阅读译诗建立起来的翻译文学概念对冰心后来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梳理寒山诗自1933年进入美国后的译介及经典化过程,分析文学交流框架下寒山诗英译在美国广泛流传、成为文学“他国化”典型个案的主要因素。寒山诗歌蕴含的宗教哲思及其跨越语际得以部分保存的原语言特质,是其受到美国读者欢迎的“文内因素”, 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文化需求与赞助人的推动,是促成翻译文本经典化的“文外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通常以民-汉-外的翻译方式进行,是一种二度翻译,存在着汉语译者和外语译者在视域上的二度融合。在以文化翻译而非语言翻译为取向的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中,民族志翻译借鉴人类学和民俗学口头程式、表演和民族志诗学等理论和方法,在翻译中提供大量的民族志文化信息,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学口头性和创造性特点,为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提供新的方法指导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翻译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从近代翻译形态向现代翻译形态的转型.同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相比,本时段有了十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译品文学性的重视、翻译方法的根本颠覆、翻译家角色意识的建立以及译介态势的多元化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宇文所安是精于译诗的著名汉学家。他对唐诗的译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他采用散文体的译诗形式和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翻译唐诗,重构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象,并构建了唐诗文学史。然而,其译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读误译和过度解读等问题。宇文所安译介唐诗为中国文学典籍英译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会使视野更为开阔,也会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汉民族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汉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译介学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肯定了译者的再创造价值,也肯定了翻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文学的译介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葛浩文所译《狼图腾》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学翻译模式及文学的外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通过研究分析《狼图腾》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选择既反映全球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作品进行译介,采取国内外合作出版的译介途径,实行国内学者与西方汉学家群体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创造性地选择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学外译的有效译介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典籍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外译对象在选择性中体现丰富性。史学典籍外译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文学典籍外译则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典籍外译在曲折性中体现发展性。文化典籍外译主要由汉语翻译人才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包括儒学经典、佛教文献、史学典籍以及文学著作等在内的文化典籍,译介到诸如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其他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活动。本文中将以我国史学典籍以及文学典籍为重点,通过横向及纵向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及现状,为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加拿大英语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英语文学的译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沉潜期、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期、90年代的发展期和新世纪的繁荣期四个阶段。这一译介历程体现了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学范式、读者的审美习惯等超文本因素会对文学翻译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形成形态、功能各异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速,翻译的跨文化传播重要 性愈发突显。基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经典5W传播模式,以 林语堂和Shirley M.Black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尝试在传播学视域下 构建以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的译介模 式,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更为有效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马君武与近代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诗歌翻译在近代翻译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诗歌翻译作品在整个翻译文学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在译介外国作品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外国革命性强的作品的译介。作为近代译诗"三式"之一的"马式"创始人马君武,在译介外国诗歌方面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而马君武的翻译风格在近代诗歌翻译中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翻译研究,因研究者的立场、宗旨、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研究范式。一是以语言转换为中心问题的"翻译学",二是立足于比较文化立场的"译介学",三是立足于文学与文本(译本)立场上的翻译文学研究,可称为"译文学"。传统的翻译学是语言规范中心论、忠实中心论;译介学是比较文化论、媒介中心论、"创造性叛逆"论;而"译文学"则是比较文学论、译本中心论及译本批评中心论。"译文学"坚持以译本为本位的立场,强调译本的自性或本体价值,提炼出"迻译""释译""创译"三种翻译文学文本生成方法的概念,作为对"直译"、"意译"这一对旧概念的超越,同时也把三个概念作为译本批评的基本用语,使其分别对应于语言批评、文化批评、美学批评,并且提出"创造性叛逆"与"破坏性叛逆"两方面的价值判断。译本批评的最小单位是"翻译语",只有从翻译语的研究入手,"译文学"才能真正细致深入地展开。  相似文献   

19.
寒山诗歌与余华小说经过英译译介,均突破了在源语文学中的旧有地位,在译语文学体系中获得了新的文学生命。通过对比二者的译介背景、文本特点和翻译策略,发现前者是禅宗启迪,后者是回归文学母体;二者都是经过第三条线路到达译语文化;均由熟知译语语言与文化的L1译者翻译;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寒山与余华各有的多个L1译者都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均对语言细节地方做出了独到的翻译理解,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再叙事,经典文学外译构成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叙事。以“再叙事”视角考察《西厢记》英译本,探讨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完成对《西厢记》的叙事重构。研究发现,译者通过对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引导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经典戏剧《西厢记》的文学与艺术价值。研究旨在拓宽叙事视角的研究范围,为中国戏剧文学外译提供借鉴,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助力推广我国戏剧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