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传长期以来地位难定,它属历史还是文学?是写实还是可以虚构?对这些问题理论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对后现代派理论家来说,自传不是一个分割的体裁,自传与虚构、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德国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自传作品《剥洋葱》是后现代派语境中一个典型例子。这部自传是文学还是历史?是虚构还是事实?文本具有哪些后现代自传的特征?论文通过剖析文本试图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  相似文献   

2.
在其非虚构小说《事实》、《欺骗》、《遗产》和《夏洛克的行动》出版之前,菲利普·罗斯就被外界贴上了自传作家的标签.虽然他曾数次公开否认其作品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但收效甚微.随着20世纪非虚构小说创作的兴起,罗斯将计就计借助这种集“虚构”和“写实”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创作作品.但以往批判罗斯作品“自传性”的外界在“自传”性强的非虚构类作品中却迷失了.这是他的两种自传性策略所致,即自传之于现实的真假和身份之于作者的虚实两种写作策略.无论如何,罗斯这种以坦诚的姿态满足和回应长期以来外界对其作品“自传性”的窥探的方式是其创作的转折,同时也展现了其自传性写作策略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作者署名为“洛桑然巴”的作品《第三只眼睛》曾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西藏的权威性著作。但是这部“西藏喇嘛的自传”因作者虚构的藏人身份导致其“事实的真实”基础被拆解,但在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叙述的真实”却往往使读者落入“事实的真实”的陷阱,其深层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虚构的神秘的西藏形象切合了西方社会对西藏的集体想象。  相似文献   

4.
自传叙事中包含着虚构成份,自传叙事的主体身份常与自传文本内容不相符合。结合保罗·约翰·埃金的《我们的生活如何变成了故事》中的相关论述,从三个方面对自传中自我叙事的主体身份进行了考察:1.自传就是他传,自传与他传在内容上相互交叉;2.主体是虚构的,在自传的生产场中七零八散地倒着主体、自我和作者三种概念;3.自我呈动态多面性,自我对经验和经历的认知是动态的、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都影响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导致自我记忆的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自传主题表达的是与人格相关的个人历史,《范爱农》的悼亡主题下就隐藏着自传主题。从《哀范君三章》(1912)到《范爱农》(1926)的诗学转换暗示了鲁迅以自我表达为重心的写作动机,《范爱农》与《狗·猫·鼠》《尼采自传》的结构呼应则显示了鲁迅以自我命运与性格的自传性写作动机,厦门的写作语境则显示了以“坟”为核心意象的包含着死亡与新生的吊诡心理机制,而《范爱农》在“真实与诗”之间的互动显明了“性格即命运”的自传主题。围绕《范爱农》文本及其周边的考察,揭示了鲁迅将它作为《朝花夕拾》终篇的核心意图——思考性格、命运、抗命运等自传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著作,不应当拘泥于历史事实,而应当允许作者合理的想象与虚构。作为严肃的历史小说,应该本着虚实参半的原则去创作,做到虚实相生,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主要的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应该符合历史的真实,虚构应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小说的特点,跟一般小说没有什么区别了。作为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在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上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也时有败笔,远未达到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7.
《历史人》的魅力不仅源于小说思想的多维,更在于作者叙述技巧的独特。小说在形式上规范有序,内容上却杂乱无章;多重叙述声音的运用让虚构的谎言成为了现实,又让真实演化出不同的版本;停留于"现在"的叙述形式及多种时间技巧的有机结合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丰富了时间的呈现形式;第三人称外视角的书写角度让叙述浮在表面,读者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也就难以释放自己的同情;而作者又通过叙述氛围与艺术形象对读者进行着隐形控制。巧妙娴熟的叙述技巧拉开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让客观的真实在虚构的外衣下显得遥不可及,而这种真实与虚构的交融正是小说带给读者的全新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西域历史剧《解忧》很注意历史的真实性,但该剧对一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也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该文从历史史料的多方面比照中,分析了这种艺术虚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门罗在《逃离》中赋予了山羊"弗洛拉"以隐喻功能,弗洛拉象征了婚姻中的女主人公卡拉。从卡拉的逃离到最终的回归,门罗笔下的山羊起着非常重要的暗示作用。山羊又有替罪羊一说,所以卡拉的逃离注定是失败的。本文就山羊的神话隐喻进行研究,解读女主人公卡拉的行为与情感变化,揭示出原型背后小说所传达的深层意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门罗所描述的当代女性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心理及其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的“七虚三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自从成书以来,“七实三虚”之说颇为流行,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历史故事,真实的多、虚构的少。其实,细究起来,所谓“七实三虚”之说并不可靠。从宏观的方面来讲,《三国演义》的社会背景及其大多数人物的姓名与身份确实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的描写中,实际上却是“七虚三实”。例如,赤壁之战在正史中的文字内容很少(万绳楠先生认为只是一场很小的战役),但却被作者用如神之笔大加渲染,写得惊天动地。三顾茅庐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作者却能够驰骋思路,虚构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情节,为诸葛亮的出山进…  相似文献   

11.
《简·爱》展示的是一条寻爱之路,夏洛蒂对悲剧人生的深刻体验,以女性情感和心理体验的真实,自传性质的叙述,使作者与主人公水乳交融、“自我实现”;独立的生命意识的潜藏在爱之旅途中,对爱情、道德和宗教的独立自主理解,表现出“宗教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事小说在崇尚实录的同时,并不排斥虚构.虚构的大量使用,固然是由于小说文体本身的特殊要求,但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下层作者的艺术需要、文学观念、文化心理,乃至市场关注.在明亡清兴背景下,时人文学观念、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迁,进而对时事小说虚构艺术产生了特殊影响.时事小说虚构也许不符合时事真实,却符合艺术、思想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虚构的悖论”是当代美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为了解决审美经验中真实情感与艺术虚构之间的不协调性,一些美学家主张审美经验中的情感反应是假装的,另一些美学家则主张艺术虚构具有想象性的真实.本文试图用身心关系理论来解决“虚构的悖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艺术功能的猜想,即艺术的目的就是维持身心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Talmy虚构运动理论基础上,分析英汉心理活动虚构运动表达的认知机制和过程。研究发现英汉心理活动虚构运动表达的认知机制是以空间中实体的客观运动事件为源域向以抽象的静止心理表征为目标域的隐喻投射过程。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主观上将静态的“心”整合为运动主体或具体的运动事件。从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三个方面简要归纳英汉“心”类虚构运动框架,阐释英汉心理活动虚构运动表征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5.
1989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文言文体的《冯玉祥自转》(以下简称《自传》)。这本《自传》是1956年由军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北京的一家旧书店里购到的,原文为手抄本,约10万字,写于1929年,后经冯玉祥的亲属冯洪达和余华心整理鉴定,确认这是冯玉祥的一本真实自传。据该书整理后记称:“这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真实自传,它记述了冯玉祥将军自童年起至完成北伐战争的亲身经历,反映了清末民初和北伐战争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概述了冯玉祥将军的思想演变过程、爱国情操、治军经验、亲民政绩和追求廉政的思想。它不仅是一本自传,也是西北军的一部详细战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台刊《中国文化月刊@222期上发表文章指出,郭沫若的戏剧全是历史题材,这与他本人丰富的史学知识有关,但同时也是作者对戏剧功用的期望,希望籍由历史事件来反映社会现实,吸取历史教训D,因此在他的历史剧中,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心思想,即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戏剧为政治现实服务。本文试图从郭沫若所创作的历史题材戏剧尤其是以4O年代的6部史剧入手,探讨“历史剧”这一观念,希望能够在绝对真实与艺术想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找到共通点或平衡点。真实与艺术之间:试析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林淑薰  相似文献   

17.
《第一块石头》(The First Stone)是当代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Helen Garner,1942—)的一部"虚构批评式"(ficto-critical)非虚构作品。作者在事实和虚构之间书写,围绕1991年底发生在墨尔本大学奥蒙德学院的一起两位女生指控她们的院长性骚扰的事件展开个人化、主观性的评述,对传统女性主义性与权力关系进行反思并发起挑战,建构了一套后女性主义的新型话语。加纳质疑女性的受害者身份,指责年轻一代女性主义者将身体用作对抗男性的武器,在两性之间燃起战火与硝烟,最终将男性变成了女性主义的受害者。她指出,后现代时期倡导多元、宽容和谅解,女性主义者要力求化干戈为玉帛、寻求两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罗伯特·库弗在他的小说《公众的怒火》中,将事实与虚构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将历史神话化,编造了一个当代神话,以虚构的文本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运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戏仿小说这一形式和叙事本身,把历史事件转变为被称之为小说的语言体系,在构筑小说幻象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使读者意识到它远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而只是作家编撰的故事,从而导致了传统小说及其叙事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解体。这两种艺术形式揭示:像虚构的小说文本一样,历史与现实也是虚构的,也是人工制成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刮骨疗毒这一情节粗略探讨古代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虚构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展现罗贯中在《三国志演义》的创作中为表现他界定的英雄人物所作的艺术处理。无论是什么时期的文学创作 ,史实总是虚构为艺术的真实为文学的主题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从《史记》的《高祖本记》、《淮阴侯列传》、《项羽本纪》、《李斯列传》和《左忠毅公逸事》等古今优秀传记文学作品以及当代传记文学作家马可、郭保林及胡辛等运用虚构和想像的实例,同时结合一些文艺理论家的论述及作者自身在传记写作中的实际体验来看,传记文学是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像、夸张乃至虚构的。同时,传记文学同小说在进行想像、夸张乃至虚构时是有其不同之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