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局外人》的理想主义情怀。第一个层面解读小说主人公默而索在情感方面﹑信仰方面以及在法庭被审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荒诞,揭示其蕴含的诗意;第二个层面比较《局外人》与《边城》的理想主义倾向,通过对《边城》理想主义倾向的论述来说明《局外人》与其不同的理想主义表达;第三个层面分析《局外人》的哲学意蕴,以此来证明其理想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1934年沈从文重返故乡,情愫兼生,既有物是人非的惆怅和感慨,又有对坚强执着生存的乡民的同情和尊敬,还有对外来经济、政治势力入侵所造成的湘西民风的渐变、国民性的改变等的愤慨。这种复杂的情感倾向,影响了《边城》的写作,造成了《边城》主题的多义性和叙事的含混性。翠翠的爱情悲剧,与老船夫的"不作为"实在大有关联。沈从文的人道主义情怀深藏于边城山水风俗画表相之下的命运感伤喟叹之中。沈从文从边城出发,经过18年漫长的奋斗,终于得到了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未得的"名誉,金钱和爱情",算是北京城里的成功人士了,尤其是与张兆和的成功结合,更是让沈从文时常产生一种不真实的人生虚幻之感,写作《边城》是一种必需的心理补偿,他的爱情本来应该是如故乡边城年青人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那样,大佬、二佬和翠翠等人在小说中"替他活过一回"。"乡下人"痛苦的挣扎,长久的压抑,爱情的憧憬,受伤的灵魂,在《边城》写作中得以安妥。那种浓郁的"秋天的感觉""人生无常"的感喟,实在是对"现世安稳"的万千庆幸与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3.
"渡船"与"商船"是《边城》中多重意义的交汇点,它们是湘西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是翠翠、天保或是傩送的欲望对象的替代物,也是这些主人公各自所处社会地位的象征物,同时还是小说文本内部的结构性因素。论文以文化研究的方式,通过对这两个意象的分析,试图揭示《边城》中"牧歌形象"的裂隙。文章最后认为,这两个意象构成了小说内部幻景与小说外部社会现实之间的一条隐秘通道。  相似文献   

4.
《边城》与"五四"以后占主流地位的社会剖析小说有着深层次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多源自作家思维方式的不同。沈从文更多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他很大程度上拒绝了西方小说因果的和逻辑的模式,而采用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注重感受和直觉体验的模式。《边城》将人与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都置于同一个平面之上,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湘西风俗画,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代表作《边城》,以诗意的浪漫笔调,通过少男少女古朴的爱情故事描写,展现了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的风俗民情,一直以来受到接受者的喜爱.本文对小说的深入解读,试图探究《边城》诗意背后的审美接受价值,给人们带来一些有关“人事”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沈从文在此构建了具有人性美的湘西世界,但"美丽总令人忧愁",根底是带着悲剧调子的,这种隐隐的哀愁离不开叙事层面宏观且精巧的营造.在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容易被忽视的声音:静与闹、歌声、鼓声、雷声、沉默与失语下的无声等,它们不仅在叙事层面起着烘托气氛、勾连并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更指涉作家个人情绪的纠葛与文学理想的坚守、对现实环境的无奈与道德规约的批判以及对民族主体的期许想象与人类恒常美的追思惋叹.在多重声音的建构下,悲剧意蕴的传达变得自然且深远,内涵亦变得丰富且厚实,而以声音为分析视点来观照《边城》,也有利于激发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活力.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梦"与"真"构成的小说,这集中体现在人性、人情方面。其人性、人情的美是依托湘西浓郁的风俗折射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赛;走车路和走马路两种婚恋方式;湘西人的本身特性。  相似文献   

8.
《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边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一个美丽而忧愁的梦,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建构了诗意的“湘西世界”。他以传统的道家思想为依托,通过对“水”的解读、自然本色的重视、自然人格的推崇及乡土、家园守望的多元叙述,折射出深厚的道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和《长河》代表了中国新文学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审美观念,改变了新文学偏重于知识分子自身题材的"由启蒙到革命"的狭窄性,把文学创作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由启蒙到民间"的新天地。文章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以说明沈从文对文学史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将诗的意境和悲剧意蕴结合得最完美的作品。作为一个诗一样美丽的境界,它能够引起读者们无限的神往,由神往而产生沉醉的审美反应;作为一部富有悲剧意蕴的作品,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于人类命运的悲悯之情,并由悲悯而产生净化的审美体验。而沉醉与净化是两种高峰性的审美体验,又进一步证明了《边城》确实是一部美学意蕴异常丰厚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边城》是沈从文笔下一部优美动人的小说,也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田园牧歌.如今,这部小说以多种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本文侧重于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边城》从小说到舞剧、电影、电视散文等各种形态的变迁,解读其传播形态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及对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学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副文本的引入成为研究文学内部与外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探寻文本本身也具有开拓性与丰富性。沈从文的《边城》作为其代表之作,引领我们进入独特的湘西世界,在文本的创作及发表过程中,围绕《边城》文本周边的副文本组成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料,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阐释意义及史料价值。文章就将从《边城》的新旧题记、题识五种以及注释和标题等副文本来具体论述《边城》为我们呈现出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边城》的美洋溢着灵性之光。这是因为沈从文用童心观照世界,把自己的经验与翠翠的视角融为一体,写出了童心的纯粹。沈从文视童心为信仰和价值尺度,这在《边城》里通过以翠翠为核心的人物群体得到强调,彰显了童心所创造的奇迹。但是《边城》的美丽中隐含着人生无常,沈从文感受到了现代性的脚步正在进入古老的湘西。他意识到神的存在要依赖牧歌的环境,而这在现代社会难以得到保证,因而不免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之叹。《边城》是二佬唱给翠翠听的情歌,也是人们探索人性和思考社会的一本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6.
《边城》的美学意蕴幽深丰盈,耐人寻味。作品不仅建构了一个由自然美、风俗美、人情人性美相融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并在其中注入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毋庸讳言,《边城》并非完美无缺,它的思想缺憾与作者所持的自由主义文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与苏童分别在《边城》与《河岸》中使用了河流意象。两代作家两部作品借助两条河流在情感交汇、思考能指与主题投射上形成了共同的契合点。沈从文和苏童倾注了对河流的深厚情愫,分别将湘西边地和江南泽国浓墨重彩,倾情描绘。由此,河流意象构成了探寻作家复杂创作心态与开掘作品内在精神维度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19.
《边城》:小说体的诗李子慧(湛江师院中文系湛江524048)如果把自居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归于乡土作家之列的话,那么他的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在现代乡土小说中可算是别具一格。他不是以批判者的眼光去审视湘西的蒙昧和落后,也没有以疗救者的姿态来揭示湘西人生的...  相似文献   

20.
《边城》是一部具有丰厚的民俗意蕴的诗性小说。从叙述背景分析,小说将人物和事件融汇于民风民俗的叙述框架之内,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既有客观的写实成分,更有浪漫的情绪渲染。就人物刻画而言,作品不重视人物的典型描绘,人物往往是民俗观念的具象写照,其生命形式和生命内容都是特定条件下民俗文化的诗意表达。小说将乡村生活牧歌化、诗意化,由乡村民俗意象建构形象体系,创造了一个超于世俗、超于功利的自然诗性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