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尤斯蒂斯钻石》中的女主人公丽萃这一欲望主体形成、发展直至最终无可奈何妥协向命运妥协的过程,探寻导致该人物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对项链的追寻是造成主人公丽萃人格自我异化与分裂的重要原因,也导致了她未来迷失自我和摒弃自我的悲剧。通过描述一个仍旧游离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的主体成长、发展、迷失继而梦想破灭的欲望史,特罗洛普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中女性所面对的多重生存困境的深切忧思,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代英国社会女性角色建构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暗店街》的主人公居伊·布朗始终奔走于身份迷失、寻找自我的漫漫长途中。《暗店街》始终围绕着探询和寻找主题,其主人公的自我迷失始终围绕在个人表面,即姓名、国籍、外貌(包括着装和表象)等的附带物,其自我迷失的困顿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人公自我寻根的范围始终牵扯着一张关系网,这种把"寻找"定义在社会现实这个圈子里进行考量,既是对人的迷失感的疏离,又企望在现实中寻求超脱,充分体现出莫氏和他笔下的主人公都已找到了心理归属。莫氏始终在为主人公的寻找营造困境,这种困境的营造与莫氏独特的创作手法联系密切,这里意在表现主人公寻找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和记忆混乱所表现出的似是而非感,即人在现实中能否把握真实的自己。  相似文献   

3.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一个辛苦为生计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社会感受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藐视,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为融入白人社会而有意无意地丧失了身份。从美国黑人的身份迷失入手,对主人公丧失身份、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美国工业社会中,人为的精神歧视会导致黑人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4.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身份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福克纳的著名短篇《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入手,论证了主人公在自我身份探寻中的悲剧性迷失,其实也是美国内战后南方人心态的真实写照,更是整个西方社会在经历一战、陷入精神荒原后的普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从女人如何变疯癫这一视角探寻女性身份的迷失。在父权文化和菲勒斯中心主义社会,女人的疯癫与女性身份的迷失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对伯莎·梅森疯癫的剖析,探寻女性身份迷失之谜。伯莎·梅森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人物,是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原配妻子。作者力图通过分析这个角色的社会背景及其被扭曲的他者形象,展示其被边缘化的轨迹。从这个边缘和失语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出男权社会对女人的歧视和迫害,使人们对女性身份的迷失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解构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主人公霍尔顿是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叛逆者的代表,他试图逃离虚伪、冷漠的成人世界,寻求自我的出路,然而这段流浪的经历却成为一段迷失自我的旅程,在这个孤独的逃离故事背后,更多的是无法诉说的绝望和无可奈何的妥协。  相似文献   

7.
于连是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集自尊而又自卑、勇敢而又妥协、积极而又优柔寡断等多种性格于一身的风度翩翩的知识青年。他在过度自尊中迷失了自我;又因野心极度膨胀而使理想成为虚妄;他利用了爱情因而与幸福无缘。他悲剧的人生源于他多重的性格和所处的时代,对当下青年人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澳大利亚著名作家亨利·劳森的代表作之一《赶牲畜人的妻子》为分析对象,对丛林文化中特有的丛林女性这一特殊的角色形象,从其诞生的环境与社会土壤、与男权主义社会的抗争、对"丛林"所象征的困顿的妥协与坚持的矛盾统一以及丛林女性特有的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方面对其所象征的各方面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与探究。结论是"丛林"既可说是影响女主人公心境的主体,也可说是女主人公的心境在现实中的投影,主人公没能脱离丛林,但也没完全妥协于丛林,而是尽自己所能反抗这种境遇,表现出了勇于对抗男权社会、虽妥协于丛林但不屈服以及以沉默传达热情的丛林女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处女作.本文通过分析主人公二少爷失语的尴尬处境,追溯其迷失自我的原因,指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0.
伊迪斯·华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她的中篇小说《夏》呈现了对女性社会地位以及传统父权制度的思考。本文以文学伦理学的伦理身份对男女主人公夏绿蒂和罗约尔共同经历的父女、男女、夫妻三种伦理关系以及女主人公在伦理身份变换中的自我构建与坍塌进行分析,并挖掘出隐藏在女主人公背后伦理身份与自我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爱情大多是悲剧的。他笔下的悲剧爱情大致分三个类型:一是恋母情结困扰下的爱情,男主人公因恋母情结无法与女性建立正常的婚恋关系;二是欲望困扰下的爱情,主人公在欲望中迷失了自我从而导致爱情的悲剧;三是宿命中的爱情,主人公被生活背后的"神秘力量"所支配,不管怎么努力其爱情悲剧都是命中注定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短篇名作《封锁》采取断面剪影式的速写,描述了一个发生在"封锁"这一慌乱惊恐时刻和逼仄空间的都市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吴翠远的"失嫁"导致的"失家",凸显了现代职场女性生存的困境,其"慌不择路"和突围的荒唐滑稽,映现了现代女性在传统女性角色规范下的身份迷失和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13.
欧洲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文化殖民主义的盛行,导致了现代青年人内心的迷茫与异化.通过<青春>中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追寻,剖析主人公精神异化的文化根源,展现后殖民社会现代人自我认同感的不确定性,反思不同文明碰撞导致的移民作家身份归属的困惑,并从他者视角阐释作者对多元文化身份认同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4.
《鸽翼》是亨利·詹姆斯晚期创作的一部杰出的作品,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有着多重性格和丰满个性的人物一米莉·西奥尔。受到死亡威胁的米莉·西奥尔向往自由,然而她又受困于自我身份的迷失;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求,使她不得不采取了“自欺”;面对爱人和朋友的欺骗,她选择了“以德报怨”。她那近忽神性的美德震撼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透过细读文本的方法,文章着力分析女主人公米莉的性格特征,以揭示米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卡勒德·胡赛尼是21世纪美国的文坛新秀。其成名作《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激起读者和文评家的强烈反响。小说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围绕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往事及其对阿米尔的影响展开,叙述了阿米尔犯错、悔过、赎罪的经历,同时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阿富汗社会经历的政治动荡与变迁。作品中呈现了多种身份认同的错综纠葛,主人公阿米尔在各种文化身份之间挣扎、斡旋,历尽艰辛,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肯定,逐步完成了自我认同。阿米尔的自我认同之旅体现了作为阿富汗裔美国作家的胡赛尼的认同政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和批评方法,系统解析和概括何顿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内在模式。何顿的以现代都市“玩家”和都市漂泊者为主人公的诸多小说,其叙事展开大致包括47种逻辑顺序基本相同的“陈述”;在此基础上可以抽取出其叙事的11种序列;进一步即可概括出其叙事的抽象结构。这也是主人公群体的心灵轨迹的集中呈现,即:社会规约面前的失意人生与生存的漂泊一原始基点上的生存意志的激励与自我蜕变的朦胧愿望一物质追求的满足与价值目标的迷失一价值理想的自我否定与人生行为的再度沉沦。从这一抽象结构中,我们可以揭示出作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认知范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16年全球最热门的影片之一,《月光男孩》不仅是一部关于黑人和同性恋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毒品贩子、贫困或迈阿密贫民窟生活的电影,更是一部主人公寻找自我的电影.它的成功在于导演用细致的镜头、清新的画面和精确的节奏,成功捕捉了一个黑人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找寻男子气概、自我身份和性取向的经历,三者之间的交互碰撞制造出了精彩的戏剧效果.为此,从男子气概、自我身份和性取向三个方面探讨主人公的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18.
从流浪者形象分析了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性,首先表现在剧中人物身体上的流浪和精神上的流浪,一方面在外漂泊,一方面迷失自我;对《推》剧中的父子主题进行了阐释,父子主题是美国犹太文学中的母题,在此主题设定下,《推》剧人物形象都蕴含着犹太特色;对阿瑟·米勒下意识地忽略二战"屠犹"事件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阿瑟·米勒尽管没有直接表明主人公的犹太身份,但他的犹太意识使其在创作中隐含着犹太性,这种隐晦使得《推》剧具有了普遍象征意义,同时也是米勒在早期作品中犹太性体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身份研究经历了从先验先知、主体内省到社会论的裂变与转型。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多重自我表征身份构建的理论有多种,其中类化、认同与比较是身份构建的基本环节。一体化叙事行为缩短了自我认知与自我身份构建之间的距离。自我身份构建的基本途径是叙事,自我叙事是自我身份构建的核心。从自我主观印象到形式化的描述不仅对叙事是必需的,而且是自我认知阐释的方式。基于社会互构论,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从叙事、自我、身份进行三维重构,探索叙事在自我身份建构与认知过程中的效用。研究发现:社会认同影响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认知通过自我叙事、心理叙事和伦理叙事得以展现;离散的事件通过自我叙事构建完整的生活;自我身份建构通过有效的叙事系统完成。叙事视角的语言学概念将叙事的事件、行为、人物和相关情况与叙事者观点联系起来,叙事视角对深度分析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紫色》是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它是一部由92封信组成的书信体长篇小说。该小说于1982年出版,是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乃至世界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公开女性生活隐私的某些方面的“女性声音”,揭示了主人公西丽遭受的性虐待、失去话语以及自我身份消失,折射出女主人公西丽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颠覆父权话语、寻求自我身份、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幸福生活以及建构女性声音权威的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