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在为历史人物代言、拟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本文探讨的是《史记》是如何为历史人物代言、拟言,《史记》为历史人物代言、拟言的特点、原则及其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孙子兵法》形成前后历史时期的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水平进行梳理,尤其是对当时盛行的“鬼神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孙子兵法》与同侪先贤相比确实表现出了超前的唯物世界观的结论.并论述了《孙子兵法》在相对先进的唯物世界观的指导下,基于对国防和战争领域的思考与研究所表现出的成熟的辩证思维和理性的实证思维、成型的系统思维、敏锐的直觉思维以及超常的破规思维等独特思维方式在认识和实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对于《史记》的文章风格,历代学者多有评价、概括,笔者在对《史记》文学语言特征的细致分析基础上,提出《史记》的文章风格,当概括为:俊逸、郁勃。  相似文献   

4.
宋人对《史记》的研究俞樟华宋人在《史记》研究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刊刻《史记》,使《史记》的流传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是首开《史记》评论的风气,为后代《史记》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宋代,刻印的《史记》版本甚多,有官刻的,...  相似文献   

5.
感兴家国身世成败之事,铺排朝野显隐之象;会通古今兴衰神妙之理,妙悟天人穷通之秘,这是《史记》神理叙事给人们的重要启示。《史记》以人为本叙说历史,从即物穷理的高度、客观地铺排写照,不仅仅是讲述历史,而且生动地演说着人生,使历史巨著——《史记》具有《离骚》一样的诗性韵味。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人撰文说《史记》是以写人为中心 ,这个观点并不符合《史记》实际内容。《史记》是以揭示“王迹所兴”历史轨迹为中心 ,从学术上总结历代王业兴衰的历史经验 ,实现司马氏父子作史上继孔子《春秋》的人生宏愿。以人为中心 ,与以王业为中心 ,虽然是三字之差 ,但却反映了解读《史记》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7.
《史记》和《汉书》,是历史巨著,也是散文巨著。一些评论者认为,《汉书》武帝以前的纪传,是“承袭”、“直抄”、“照搬”司马迁的《史记》,很少改易,如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汉书》的文字,武帝以前事,大抵直抄《史记》文字,很少更动。”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因为《汉书》中有五十多篇文章的取材与《史记》相同,并且有很多地方确实用了《史记》的原文。但是,我们如果把《汉书》与《史记》的重叠部分仔细对照,就不难发现班固往往在关键之处,通过增补、删削、易位、改写等多种手段,在不太露痕迹的情况下,改易了《史记》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8.
《左传》、《史记》人物描写比较谈张玉辉,张玉军《左传》和《史记》是凝聚着历史精华、闪烁着文学光彩的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名著。千百年来,两部作品那令人折服的文学成就,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它们的艺术想力突出表现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的笔下,一个个丰富饱...  相似文献   

9.
《史记》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解放后四十年的研究与前代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广大文史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开始把《史记》从“史料学”的研究提高到《史记》学的研究高度上,使《史记》研究有了科学的、正确的方向。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问题逐步深入,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一门新的学科——“史记学”正在建立。解放后,《史记》获得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史学史、文学史、思想史、经济史、美学史等都把《史记》列为专章进行评论。在出版读物中,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宏著《史记》在行文中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变与常的观念。《史记》所讲的变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映事物自身运动趋势的变动,一是一事物改变另一事物的更改;而《史记》所言历史之常则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先秦时期的德经历了由政权转移的直接决定因素向无足轻重地位的转变,其自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具有阶段性。这便是《史记》变中有常、常中有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以《史记》所写人物、事件为题材而改编的戏剧很多,据杨燕起、俞樟华编《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所收的和《史记》有关的戏剧目录统计,就有233部。这些戏剧,对《史记》中所写人物、事件,有的做了改动,有的是稍加改动,而有的几乎完全是照搬《史记》(按《史记》中的情节框架设计结构,把《史记》中人物的语言直接用作唱词或对话)。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史记》的内容丰富生动,为后世的戏剧提供了大量的历史题材,二是《史记》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有明显的戏剧性特点,易于改编成戏剧。在这两者中,后者更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2.
《史记》有不少地方描述、评写了历史上的女性人物。笔者认为 ,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人物对全面了解 ,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和历史或全面认识、评价司马迁和《史记》,均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对中国文化深层资历史反思的文学结晶。它的诗意化了的文学思维远远大于任何的历史具象。这种中国式的文学思维,是超乎理性和形象思维的“诗意思维”。  相似文献   

14.
《史记》、《汉书》是汉代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汉代文明的记录,它们对于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史记》的重大贡献在于记述了人文初祖和文明传承的历史联系;《汉书》的突出成就在于进一步描绘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山川形胜和文化交融。二者交相辉映,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恢宏历史画卷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台湾十四院校的六十位教授,历时两年将司马迁的《史记》全文译成白话出版发行,这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为《史记》这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及文学著作的普及、为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最近见到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白话史记》修订本,文字比较通俗易懂,译  相似文献   

16.
两千年前,在我国汉代产生了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巨著——《史记》。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共同创造的史学硕果。其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太史公”究竟作何解释,其后又为何演变为《史记》书名,这引起历代学者的思考与探索,但始终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成了历史之谜。笔者想就以上问题,在“网罗天下旧闻”的基础上,谈谈个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7.
《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历史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历史著作,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的“本纪”、“世家”和“列传”中的一些人物传记,至今还对人们产生一种文学艺术的力量。学习《史记》人物传记“文史结合”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对于当前又再度活跃起来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创作,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不少材料来自民间的轶闻轶事。司马迁著《史记》,曾在民间做了大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其调查的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他还对古代遗址、遗迹和实物进行过实地考察,他将调查搜集的资料与文字史料相映证,纠错补漏,使《史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他在民间所作的社会历史调查,对他的某些思想观点也有影响,他的社会历史调查的踪迹范围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跨越十六个省区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著《史记》以"成一家之言",其主观动机是在历史叙事和历史批判的史书著述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在史书的不朽价值基础上建立不朽之名。司马迁对自我价值实现不懈追求这一精神贯穿在《史记》的创作中,表现在《史记》的每个人物身上。这种精神源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以道自任的自主精神与耻功名不表于后世的价值取向。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不仅表现为对自我命运的关怀,更渗透着对历史发展规律本质的探索和对个体生命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涉及侠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及司马迁对侠的认识。从两传文本比较分析入手,可以窥见《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虽有不同的立传主旨,但共同传达了司马迁对布衣精神的理解和概括,具有在大一统时代总结民族精神的意义,并且表现出司马迁多维立体的历史视野,即从历史人物形象入手,结合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全面考察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思维特点。这对探讨民族精神中仁义思想的发展演变、史家的思想认识及考史方法等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